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氢能行业2025年中期策略:船舶绿色燃料场景突破,看好绿氢运营及设备商

在全球“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氢能产业加速迈入商业化前期。国金证券发布的《氢能行业2025年中期策略》报告指出,船舶绿色燃料场景率先实现突破,同时绿氢运营及制氢设备市场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本文在报告的基础上,对核心观点进行深入扩展,帮助产业链上下游及投资者抢占战略制高点。

一、行业发展趋势:量价齐升与震荡下行

1. 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截至2025年上半年,国内绿氢项目累计立项规模超过650万吨,但开工率仅约30%,仍有约9万吨产能待释放。与此同时,制氢设备招标节奏加快,2025年前瞻招标量预计超过1.5GW。

图片

2. 氢价指数持续下行:从2023年起,生产侧氢价指数呈长期震荡下降态势,消费端氢价创新低,有效降低燃料电池汽车、氢燃料重卡等应用的运营成本,为下游示范推广扫除经济障碍。

3. 接受绿色溢价的下游场景成为商业化核心:由于绿氢相对化石燃料存在一定价格溢价,寻找能够承受或愿意为绿色低碳溢价买单的应用场景至关重要。化工合成(甲醇、氨)、轨道交通及船舶绿色燃料等领域正率先打通市场。

二、船舶绿色燃料场景突破

1. 绿色甲醇、绿氨需求爆发:在550–650元/吨的碳税下,绿色甲醇相较于煤制甲醇每吨存在约1000元价差,绿氨价差更高达2200元。高碳税环境下,绿色燃料的竞争力显著增强,船用绿色甲醇市场渗透率与需求量为产业消纳新增绿氢提供了广阔空间。

图片

2. IMO净零框架驱动燃料替代:IMO对船用燃料的生命周期碳强度(GFI)实施分级定价,GFI从传统硫油的90–100gCOeq/MJ向15–20gCOeq/MJ转变。短期内绿色甲醇掺混比例预计从2025年的3%提升至2035年的11%,未来有望持续上升直至更高水平。

3. 产业链协同布局:全球船东如长荣、马士基、达飞等纷纷签署绿色甲醇及绿氢供应备忘录,国内港口运营商也加快加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从制氢、合成到供应、加注的全产业链协同。

三、绿氢运营及设备商机

1. 绿氢运营商:通过整合风光电场、合成厂商等上下游资源,运营商将掌握项目投融资、建设与运维全流程,实现利润最大化。

2. 制氢设备商:2025年电解槽招标量预计达729MW,上半年已发布招标超360MW,头部企业如阳光氢能、中车株洲所、三一氢能等市场份额领先,未来招标节奏将更密集。

四、政策驱动与示范应用

1. 中央与地方政策组合拳:国家发改委设立“航母级”创投基金,两会氢能提案趋向务实,26余省市政府报告将氢能列为重点发展方向,燃料电池车购置税、通行费优惠等政策持续加码。

2. 示范城市群与应用冲刺:京津冀、上海、广东等示范城市群完成度不足60%,氢车高速免通行费、奖励资金加速拨付,有助于示范应用提速。

图片

五、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1. 投资逻辑:“绿氢运营+核心电解槽”双主线:关注具备项目整合与运营能力的绿氢平台型企业,以及拥有自主电解技术与集成经验的电解槽厂商。

2. 风险提示:政策执行存在不确定性,补贴退坡或地方差异;电解槽效率与寿命需持续迭代,技术替代风险;下游场景渗透速度或低于预期,影响需求端增长。

结语

2025年中期将见证氢能行业从示范向商业化的关键转折,船舶绿色燃料场景率先破局,绿氢运营与制氢设备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建议以政策及市场双轮驱动下的核心标的为关注重点,共迎绿氢时代的投资机遇。

       原文标题 : 行业报告 | 氢能行业2025年中期策略:船舶绿色燃料场景突破,看好绿氢运营及设备商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