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弊端凸显,零部件“国产化”浪潮来袭!

2021-04-16 09:34
BusinessCars
关注

中国品牌的“翻身仗”

自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后开始,中国汽车市场便开启全新面貌,开放、积极的面向全世界。在汽车产业链的上、中、下三方面,都和跨国企业进行着更为深度的合作。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中的中游产业,一直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而自新能源汽车行业全新四化发展以来,中国品牌汽车凭借在智能网联上的突破日渐形成弯道超车,这对于跨国车企而言不仅是一剂警醒,更是巨大的威胁。中国品牌汽车正在利用本土化供货能力以及本土品牌知名度是提升品牌溢价能力,甚至在网端还一度传出,“中国品牌本土零部件供应商有多牛,中国品牌就有多牛”的见解。

这样的内外部资源整合,无疑提升整体规模并降低生产成本,也这一点,恰恰也让中国品牌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合力配合之下赢得了漂亮的翻身仗,这一点在智能互联系统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例如上汽的“斑马智行”、吉利的GKUI、比亚迪的DiLink等智能车载系统纷纷问世,其便利性、开放性和智能化程度都居于行业领先地位,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因为有了比较,跨国车企旗下的新能源车型在智能化运用上显得格外滞后,更别提研发、运营与全球网络接轨等先进理念。像本田中在今年才发布了第三代智导互联(Honda CONNECT)车载智能交互系统。

所以市场的天平逐渐向中国品牌倾斜时,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开始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截至目前,包括通用、大众、丰田、奔驰、福特等都已经陆续在国内落成了本土研发设计中心的建设,也从过去的独资建立研发中心,慢慢转变为合资共享研发。

这样的举措无疑也改变了他们过去所说的,“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向中国战略转移还言之过早。”不过从目前来看,跨国车企旗下的转型之路仍然很漫长,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了与中国零部件企业合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中国制造已经逐步从低端加工制造向高附加值的精益质造迈进,这为跨国企业在华本土化制造提供了更好的土壤。零部件国产化更是成为了跨国车企们加速融入中国市场的关键。

但对于正朝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方向挺进的全球汽车业而言,无论是“洋货”还是“中国制造”,都将在竞合关系里继续相互促进发展。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制造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