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交通大脑 “用户思维”应是发展主旋律
当下随着“互联网交通”项目的不断落地,各地采集了大量的交通大数据,通过交通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不仅有助于百姓出行的高效便捷,同时也有利于管理部门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务。可以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慧交通已成为现实,并正在形成大数据生态下的城市交通大脑。
大数据助力智慧交通进入快车道
近日,高德地图对外发布了《2016年中国互联网交通城市指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互联网交通”项目在国内快速铺开,尤其在一线及二线省会城市发展迅猛,从而带动了二三线城市的全面快速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互联网交通”的落地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将会呈爆发式增长。
而另据ITS114(智慧交通车联网)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包括城市智慧交通和高速公路机电市场的全年千万项目统计规模为182.5亿元。
从行业规模来看,2013年受政府投资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智慧交通行业应用投资增长至408亿元,增长率则高达28.5%。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国内智慧交通领域的投入将达到上千亿元,智慧交通产业将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轨道。
正如业内人士分析说,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交通”项目开始遍地开花并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产生了大量的交通大数据,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先知”逐渐变成现实,更建立起车、路、人之间的网络,通过整合信息,最终为人提供服务,使得交通更加智能、精细和人性;同时对管理者而言,将大大提高管理者获取数据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和管理交通的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慧交通开始步入快车道,有可能真正“智慧”起来。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赵冲久就曾公开表示,车多、拥挤其实并不会与出行产生矛盾,关键在于如何依靠技术和规划来最大限度地让整个城市得以有效运转,而这就需要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通过精准运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亚信数据无锡公司总经理李金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大数据在智慧交通领域最重要的作用和变革来自于将微观交通信息更全局化宏观化,是今后城市交通的大脑。利用交通大数据在信息集成优势和组合效率上,有助于建立综合性立体的交通信息体系,为老百姓的出行、为城市的合理化建设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下,随着智慧交通的逐步建立,大数据的功用及信息获取渠道也将更加广泛。有专家表示,公交刷卡数据挖掘、出租车轨迹挖掘、手机数据挖掘、社会化网络数据挖掘,将成为未来智慧交通大数据分析的主要方向。
交通大数据信息孤岛问题仍存
当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交通领域的不断渗透,已形成越来越多海量的交通数据。据记者了解,目前交通上的大数据主要来源于几个途径:用户出行的一卡通。以北京为例,交通局有一个终端系统,可以详细地统计出每天进出地铁和公交的人数;运输车辆的全面监控数据;车联网系统掌握的车辆出行的数据;路网监控数据的获取;此外还有通过与百度地图等展开战略合作,增加的数据渠道来源等。
但在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赵国栋看来,目前虽然产生了大量的交通大数据,但数据信息的来源还不够丰富和完善,协同性还不够。他对记者举例说,如公交、地铁、出租、私家车等领域的信息交叉衔接还不够充分,实时动态的数据还没有完全打通,这会影响对数据的分析和交通情况的决策。
“从数据源来说,交通系统内部各部门间数据隔绝现象还是很明显的,需要进一步的融合;此外也要更多关注和交通领域相关的各要素,如停车场等的动态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解决停车位供给的问题。我们到城市里面,哪个位置能停下多少车;上班时间,办公区和住宅区之间车位的调节与共享,这些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来统筹协调。”赵国栋对记者表示。

图片新闻
技术文库
最新活动更多
-
6 网络安全治理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