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面子与里子,碧桂园、万科 、融创中国何时“既大又强”?

2022-03-08 12:12
首条财经
关注

规模越大、责任越大。

作者:暮烟

编辑:王冰

风品:揽胜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头部企业冷暖,往往是行业的体温计、风向标。

2021年,恒大一声“惊雷”搅翻行业秋水,颠覆了“大而不能倒”神话。头部格局由四大天王,变成了碧万融争霸。

即使三强,日子也难言好过。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全年销售额三甲碧桂园、万科、融创中国的目标完成率分别是88.9%、78.5%和93.4%,均未达标,在32个公布销售目标的房企中处于中后部位置。

进入2022年,承压之势仍在延续。2月28日,中指研究院发布《2022年1—2月全国百强房企销售排行榜》。碧桂园合计销售额为924.6亿元,万科、融创分别为646亿元、503亿元。规模依旧牢据前三,然增速陡峭下滑:单看2月一哥碧桂园同比下滑35.3%;万科、融创下滑29.7%、32.2%。

中金公司研报曾言,在房地产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强者恒强”的态势加剧,具备“管理红利”的房企竞争优势将持续凸显。

难道“强者恒强”失灵了?何时否极泰来呢?

细想,问题还是出在企业身上。规模大不等于质量优,“大而不够强”或是症结所在。

1、面子与里子 “一哥”窘态

单从规模考量,碧桂园足够大,甚至被称“宇宙第一房企”。以至于2月销售额严重下滑,仍保持行业第一。

当然也有行业环境因素。克而瑞分析师指出,2月主要受春节因素、疫情和行业信心不足影响。“市场整体供求和成交都没明显转暖迹象,三四线返乡置业需求弱于往年,企业推盘及营销积极性普遍不高。”

1月5日,碧桂园公告,2021年12月单月,碧桂园实现归属公司股东权益合同销售金额约225.8亿元,同比增长76.1%,对应合同销售面积约289万平方米。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显示,2021全年其权益拿地金额及面积为1397亿元、4017万平方米,位居行业第一。

或许有人会问,最能卖楼也最能拿地,这样的房企怎就“大而不强”了?

3月2日财联社报道,针对日前有市场消息称华发、碧桂园、龙光等四家房企被排查债务风险,要求上报相关债务情况的消息。一位接近碧桂园方面的知情人士表示,不知道其他公司情况,但涉及该公司消息为假消息,已向上交所举报。

玩味的是,这样一则假消息,竟让市场有些风声鹤唳:3月2日,碧桂园跌幅高达7.46%,市值蒸发约80亿元,5.71港元的股价,更创下2017年5月以来新低。

市场不淡定,也有逻辑所在。

2021上半年,碧桂园总收入2349.3亿元,同比增长27.02%;净利润224.2亿元,同比仅增2.3%,归属于股东的净利149.96亿元,同比增长6.11%。

报告期内,权益合同销售金额3030.9亿元,同比增长14%;权益合同销售面积34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

显然利润增速远逊色于营收,发展质量如何?要知道,2020上半年,碧桂园净利219.26亿元,同比下滑了4.91%。可比基数本来就低。

2018年到2020年,毛利率分别为27.0%、26.1%、21.8%。2021上半年为19.7%,同比下降4.6%。这也是碧桂园上市以来毛利率首破20%。

或许还不是低点。碧桂园集团常务副总裁程光煜曾称,2019下半年之后,项目质量大幅度提升,2020年和2021年获取的项目毛利率水平大概在20%—25%,预计毛利率最低点将出现在2022年。

不算夸言。仅从2021下半年看,房市整体降温明显,去化水平远逊上半年,碧桂园毛利是否承压?

2021半年报显示,剔除预收款后,碧桂园资产负债率仍达77%,高于70%的红线标准,位列“黄档”。

截至2021年6月底, 负债总额17397.87亿元,较2020年底的17588.06亿元有所下降,然总额仍仅次于恒大的1.97万亿。其中19笔美债,总额115.9亿美元,2022年到期17亿美元左右。

净利、负债双重受拷,叠加排查风险的传闻,市场不安心也就在情理中。

沸沸扬扬的“碧桂园美好讨薪季”一事,也折射了规模“一哥”风光背后的窘态。

此前,碧桂园斥巨资3亿冠名央视元宵晚会,然微博评论区却成了员工讨债区。部分碧桂园一线营销员工发微,控诉碧桂园克扣工资、裁员不赔偿等问题。由此,“碧桂园美好讨薪季”冲上了热搜。

有员工质疑:“自家一线员工每个月滞留的20%工资,还有年终奖,什么时候发放?再不发放,就去实名举报了。”

一边斥资3亿打广告,另一边深陷工资纠纷,碧桂园究竟有钱还是没钱、发展脚步有多稳健?

可以肯定的是,斥资冠名元宵晚会,意在增强品牌力,提振市场信心,间接促进去化。

确实需加把劲,除了2021年8000亿元销售目标落空,权益销售面积6641万平方米,权益销售额5580.0亿元,也同比下降2.22%。这是碧桂园跻身一哥后首次销售业绩下滑。

然从2022前两月销售下滑看,碧桂园房子依然难卖,提振效益有多强,该有什么反思?

规模再大、品牌再响也只是面子。内质内核、强体秀肌才是里子、才是灵魂。

去杠杆、挤泡沫、回归居住本质的行业新生态下,一哥未来的成长“经”该怎么念?能否走出一条稳优新路径?或许这些问题比上述冠名更重要、急迫。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慧城市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