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预测:中国无人驾驶逐渐普及,从“科幻片”到“打工人日常”?
引言
各位打工人,还记得每天早晚高峰和出租车司机斗智斗勇的日子吗?
“师傅,前面右拐!”“导航说左拐!”“您这导航是十年前的吧?”……
如今,一场出行变正在中国悄然上演——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正从实验室走向街头巷尾。
高盛最新报告预测,到2035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5400万美元暴涨至470亿美元,十年狂飙870倍!
今天,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就扒一扒Robotaxi的“逆天改命”之路,顺便看看这场革命背后藏着哪些“坑”与“宝”。
(参考阅读请点击:《Waymo1000万单vs 萝卜快跑1100万单:无人驾驶中美暗战,谁是自动驾驶“钞能力”之王?》)
一、市场狂飙:从“5400万到470亿”,Robotaxi如何上演“中国速度”?
1. 十年暴涨870倍:比房价还狠!
高盛的预测堪称“科幻级”:2025年5400万美元,2030年120亿美元,2035年470亿美元!
这增长曲线比比特币还陡峭!
举个栗子,如果2025年你在北京打一次Robotaxi花50元,到2035年可能只需5毛钱(当然,物价可能也涨了)。
这背后是技术成本“断崖式”下降:激光雷达从“豪车专属”变成“白菜价”,算法优化让每公里干预次数从10次降到0.1次,运营成本直逼甚至低于传统出租车。
2. 一线城市“尝鲜”,二线城市“接棒”
Robotaxi的商业化路径像“打怪升级”:先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试点,再向新一线线城市(如武汉、长沙、成都、杭州)、二三线城市扩张。
比如,北京亦庄的Robotaxi已经能熟练避开“横穿马路的外卖小哥”,上海嘉定的无人车甚至学会了“礼让行人”。
高盛预测,2026年一线城市Robotaxi毛利率将转正,之后新一线城市开始盈利,2031年二线城市也将“扭亏为盈”。
到时候,三四线城市的出租车司机可能得集体转型:“师傅,考个无人车安全员证不?”
二、技术突破:无人车如何从“马路杀手”变成“老司机”?
1. 事故率碾压人类:比老司机还稳?
Robotaxi的“安全KPI”堪称“变态”:每千公里干预次数、事故率、极端天气通过率……这些指标直接决定生死。
高盛报告显示,2025年Robotaxi事故率已比传统出租车低30%,到2035年可能再降80%!
比如,武汉的Robotaxi在暴雨中行驶了10万公里,仅发生1次轻微剐蹭,而人类司机可能已经“水漫金山”了。
2. 传感器+AI:无人车的“六感”有多强?
Robotaxi的“感官系统”堪比“超级英雄”:
激光雷达是“千里眼”,能看清200米外的行人;
摄像头是“火眼金睛”,能识别红绿灯、路牌甚至交警手势;
毫米波雷达是“顺风耳”,能穿透雾霾感知周围车辆。
更绝的是AI算法:通过深度学习,无人车能预判行人“鬼探头”、电动车“突然变道”,甚至学会“老司机”的“防御性驾驶”。
3. 极端天气“大考”:无人车怕不怕暴雨、沙尘暴?
技术再牛,也得过天气这一关。北京沙尘暴、上海台风、广州暴雨……
这些“地狱级”场景对Robotaxi是终极考验。
比如,某品牌无人车在深圳暴雨中测试,激光雷达被水雾干扰,但通过融合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数据,仍能安全行驶。
未来,无人车可能还得学会“看云识天气”:遇到沙尘暴自动降速,遇到大雾打开雾灯并鸣笛。
三、政策与保险:无人车的“紧箍咒”和“护身符”
1. 政策“开绿灯”:从“试点”到“狂飙”
中国政府对Robotaxi的支持堪称“宠娃狂魔”: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自动驾驶,地方政策更是“一路狂飙”。
比如,深圳允许无人车“无安全员”运营,上海给Robotaxi发放“正式车牌”,北京甚至在冬奥会期间让无人车接送运动员。
但政策也不是“无限宠溺”:高精度地图需审批、测试路段有限制、数据安全有监管……
这些“紧箍咒”让Robotaxi既“撒欢跑”又“不越界”。
2. 保险“世纪难题”:谁为无人车事故买单?
Robotaxi的保险堪称“世纪难题”:事故责任方可能是车企、技术提供商、运营商甚至乘客!
比如,无人车因系统漏洞撞人,车企该赔多少?黑客入侵导致事故,保险公司认不认?
目前,行业正在探索“车险+责任险+数据安全险”的组合方案,但定价仍像“开盲盒”:风险评估难、历史数据少、责任划分复杂……
高盛预测,2030年前Robotaxi保险费率可能是传统车辆的2-3倍。
四、商业化“实战”:Robotaxi如何“赚钱养家”?
1. 盈利模式“三板斧”:降本、增效、找金主
Robotaxi的赚钱逻辑像“打怪升级”:
降本:硬件成本下降(激光雷达降价70%)、算法优化(减少人力干预)、能源节约(电动车更省电);增效:24小时运营、拼车模式、动态定价(高峰期涨价,平峰期打折);找金主:与传统出行平台合作(如滴滴、高德)、接入政府“智慧交通”项目、开发广告位(车顶LED屏播放广告)。
比如,某品牌Robotaxi在广州试点拼车模式,单日订单量提升300%,毛利率直接转正。
2. 运营模式“花式整活”:共享所有权、无人车“代驾”?
Robotaxi的运营模式比“共享单车”还野:
共享所有权:用户买下车辆使用权,运营商负责维护,收益分成;无人车“代驾”:私家车在闲置时接入Robotaxi平台,车主躺着赚钱;B端定制:为物流公司、景区提供专属无人车队。
比如,上海某小区推出“无人车共享计划”,业主的车白天跑Robotaxi,晚上回家接孩子,月入过万不是梦!
五、未来挑战:Robotaxi能否成为“全民出行神器”?
1. 消费者信任:你敢让无人车“带娃”吗?
尽管技术成熟,但消费者信任仍是“拦路虎”。
高盛调查显示,2025年仅30%的中国人愿意坐Robotaxi,2035年可能提升至60%。
比如,某品牌无人车在成都测试时,一位大妈死活不上车:“机器哪有人靠谱?万一它把我拉去卖了咋办?”
未来,Robotaxi可能需要“情感化设计”:车内装上大屏播放搞笑视频,AI语音像朋友一样唠嗑,甚至提供“紧急联系人一键呼叫”。
2. 司机转型:300万出租车司机何去何从?
Robotaxi的普及可能让300万出租车司机“下岗”。
但危机也是转机:他们可以转型为无人车安全员、运维工程师、数据标注员。
比如,北京某车企推出“司机再就业计划”,免费培训安全员,月薪1.5万起。
未来,司机可能从“方向盘掌控者”变成“无人车监护人”。
3. 城市规划:无人车需要怎样的“智慧路”?
Robotaxi的普及需要“智慧路”配套:车路协同系统、5G基站、高精度地图、智能红绿灯……
比如,武汉已建成191公里“智慧路”,无人车能实时接收红绿灯信息,避免“闯黄灯”。
但全国推广仍需万亿级投资,这可能需要政府、车企、科技公司“组团打怪”。
六、结语:Robotaxi的“星辰大海”,你敢不敢上船?
从“5400万到470亿”,从“实验室”到“街头巷尾”,Robotaxi的十年狂飙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社会变革。
它可能让打车更便宜、出行更安全、城市更智能,但也可能带来失业、伦理、监管等难题。
正如高盛报告所说:“Robotaxi的未来不是‘是否到来’,而是‘如何到来’。”
所以,各位打工人,下次打车时,不妨试试Robotaxi——说不定,它会用机械音对你说:
“您好,我是您的专属司机,今天心情指数:98分,堵车概率:5%,推荐路线:避开三环,走智慧隧道!”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
高盛的870倍增长预言,像极了2015年共享单车的剧本。但中国市场的残酷在于:
技术必须比PPT跑得快(否则政策补贴转瞬即逝);
成本要卷得过三线城市出租车(9.9元起步价是生死线);
学会与"中国式路权"共处(遇到救护车别讲算法优先,赶紧靠边)。
或许正如某位Robotaxi安全员的自嘲:"我们不是在测试AI,是在教AI认识真实的中国。"
亲!你说呢?#无人车来也 #无人驾驶 #自动驾驶 #无人驾驶出租车 #高盛
原文标题 : 十年暴涨870倍!高盛预测:中国无人驾驶逐渐普及,从“科幻片”到“打工人日常”?

最新活动更多
-
3月27日立即报名>> 【工程师系列】汽车电子技术在线大会
-
5月30日立即下载>> 【白皮书】电子测试技术白皮书合集:解决五大核心挑战
-
6月13日立即参评>> 【评选】维科杯·OFweek2025中国工业自动化及数字化行业年度评选
-
6月13日立即参评 >> 【评选启动】维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届)人工智能行业年度评选
-
6月20日立即下载>> 【白皮书】精准测量 安全高效——福禄克光伏行业解决方案
-
7.30-8.1火热报名中>> 全数会2025(第六届)机器人及智能工厂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