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全民智驾,宣告结束

2025-05-16 10:23
汽车公社
关注

头图.jpg

导语

Introduction

其实,很多车企还做不到智驾平权。

今年2月9日,长安汽车在重庆正式发布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并携手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广汽、东风、蔚来、北汽、小鹏、上汽、腾讯、英飞凌等“中国智驾合伙人”,共启全民智驾元年。

隔天后的2月10日,比亚迪举行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以自研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为依托,全面搭载于10万元级以上的车型,多数10万元以下车型也将配备此系统,提出“全民智驾”的核心战略。

不过,在4月16日相关部门召开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上,给全行业定下了严格的宣传红线:禁止使用“智驾”“高阶智驾”“自主”“自动”等可能误导消费者的词汇;建议统一使用“组合辅助驾驶”。

1.jpg

由此之后,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大厂也纷纷跟进,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智驾”运动开始展开。不过,从2月份至本文发布之间上市的新车型来看,这场“全民智驾”运动中,除了比亚迪真正做到了,其他车企执行的并不彻底。

要知道,售价7.88万元的比亚迪海鸥,就配备了天神之眼C(DiPilot100),现在更名为驾驶辅助三目版,支持包括高快领航、代客泊车等27项智驾功能。其中的高快领航,是组合辅助驾驶中的必备能力之一。如果缺少这一功能,就不能算是“全民智驾”或“智驾平权”。

01成本是各家的重点

比如前不久刚上市的吉利银河星耀8入门的豪享版和尊享版,只配备了基础辅助驾驶,而其余的版本则都配备了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两者的差距不仅在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的数量,还有功能上包括倒车车侧预警、泊车辅助、高速NOA等区别。

当然,类似的车型还有很多。比如4月23日上市的长安启源Q07,全系标配长安汽车自研的天枢辅助驾驶视觉版,也是“全民智驾”的发起者。但是,这一系统只有辅助变道,并不具备自动上下匝道等功能。

2.jpg

还有就是4月19日上市的2025款星纪元ET,虽然官方称标配猎鹰智驾,但是入门版车型只有L2级辅助驾驶功能,往上的版本依次为高速辅助驾驶、城区辅助驾驶。通过辅助驾驶功能的不同,来区分版本的高低差异。

当然,很多人也会发现,其实无论是比亚迪海鸥,还是星耀8、Q07、星纪元ET,其实都有一个共性,都是通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差异,来区分车型的配置和价格的高低。唯一不同的就是这些车型的起售价,这也是能否实现“全民”的核心。

比亚迪海鸥的官方指导价为6.98-8.58万元,星耀8为12.58-16.58万元,Q07为12.98-17.18万元,星纪元ET为17.28-27.98万元。价格锚点的设置绝非偶然,而是车企对供应链成本、用户支付意愿、技术成熟度的综合研判。

之前有媒体报道称,天神之眼C平台的软硬件方案成本在5000元以内,其中包含智驾域控、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而行业智驾供应商的方案成本可能在6000-7000级别,高出比亚迪方案不少。

3.jpg

根据国金证券统计,基于2024年成本分析,一套典型的高阶智驾系统成本,当前系统硬件总成本约为16950-23300元。若采用第三方软件方案,还需要增加1000-2000的软件授权成本。预计2025年高阶智驾系统硬件成本约为11865元-16310元。若采用第三方软件方案,还需要增加700-1400的软件授权成本。

所以,高阶智驾方案,更多受困于成本问题,这就充分考验车企的自研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高精地图等核心硬件与服务的高昂投入,使得单辆车智驾系统成本动辄数万元,直接压缩了车企利润空间。

这种现状下,车企的自研能力成为突破成本瓶颈的核心武器。通过自主研发算法与软件架构,车企能够减少对第三方供应商的依赖,避免高额授权费用,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迭代功能,降低研发冗余。

供应链整合能力则是车企构建成本优势的另一关键。从芯片、传感器到软件服务,高阶智驾供应链涉及全球数百家企业,整合难度极高。具备强整合能力的车企,能够通过规模化采购、与供应商深度绑定、参与上游技术开发等方式,实现成本的结构性优化。

4.jpeg

这些案例表明,唯有深度参与供应链,车企才能在成本竞争中占据主动。未来,随着智驾技术向更高级别演进,车企需持续强化“自研+整合”双轮驱动,才能在这场成本与技术的双重竞赛中脱颖而出。

02降温带来更理性的环境

当然,可以明确的是,在科技飞速发展、智能驾驶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全民智驾”这一宏伟愿景正逐渐从科幻想象走向现实。然而,在迈向这一目标的漫漫征途中,供应链成本宛如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成为了能否实现“全民智驾”的关键所在。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曾一度成为车企营销焦点的“智驾”宣传热度正显著降温。小米、理想、小鹏等头部新势力车企纷纷调整宣传策略,将目光从以往极具吸引力的智驾功能宣传,转向更为保守的“条件说明”与“责任提示”。

在终端销售层面,多数汽车门店不再将城市NOA的覆盖范围作为核心卖点大肆宣扬,“脱手驾驶”这类容易引发误解的宣传话术也逐渐淡出视野。销售人员的话术重心开始向空间表现、座舱舒适度和娱乐系统等基础配置倾斜,这种转变折射出车企对市场舆论和消费者信任的谨慎态度。

5.jpg

这一宣传策略的转变,源于多起智驾功能使用不当引发的安全事故,以及消费者对智驾技术实际能力的认知偏差。车企意识到,过度强调智驾功能的先进性,可能带来安全风险与舆论危机。但从行业发展的长远视角来看,智驾仍然是汽车发展的确定性趋势。

权威机构Canalys发布的报告预测,中国市场L2级及以上功能的车辆渗透率将在2025年达到62%,这意味着每销售10辆车,就有6辆具备不同程度的智能驾驶能力。尽管宣传趋于保守,但车企在智驾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并未减少,反而更加注重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所以说,智驾降温对于行业来说反而是个好消息。过去,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高地,在宣传中过度夸大智驾功能,将尚处发展阶段的辅助驾驶技术包装成“自动驾驶”,不仅模糊了技术边界,也让消费者对智驾安全性产生误判。

如今热度回落,车企得以将精力从营销噱头转向技术沉淀,投入更多资源完善算法、优化传感器性能,解决诸如极端天气识别、复杂路况应对等技术痛点。这种转变意味着行业正从“宣传驱动”迈向“技术驱动”,为智驾技术真正成熟奠定基础。

6.jpg

对消费者而言,宣传降温带来的是更清晰的技术认知,并且正确的认知将减少舆论方面的影响。车企增加“条件说明”与“责任提示”,能有效减少用户因误解功能边界而引发的安全隐患,帮助市场建立对智驾技术的理性期待。

当消费者不再被过度营销误导,转而关注技术的实际可靠性,行业将形成正向反馈机制——那些真正具备技术实力、注重用户安全的企业将脱颖而出,倒逼整个产业提升技术标准与服务质量。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智驾降温促使上下游企业聚焦核心技术攻关,高精度地图、高算力芯片等关键领域的研发将加速推进,产业链协同效应也将进一步增强。这种去伪存真的过程,正是智驾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责编:杜余鑫   编辑:何增荣

       原文标题 : 全民智驾,宣告结束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