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穿透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迷雾,有几步?

2025-05-16 09:24
具身研习社
关注

图片

"人形机器人即未来这一确定性目标成为行业公约数,抵达未来的路线图却呈现多元叙事。当前产业正经历一场激烈的认知交锋。

作者:徐林昊

 编辑:吕鑫

出品:具身研习社

 

在确定性目标下探索不确定性路径,已成为现阶段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的行业缩影。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产业正以不可逆的向上姿态,肩负着重构生产关系的历史使命。这一确定性共识,既源于全球产业升级的底层逻辑,亦根植于技术革命与劳动力结构变革的双重驱动。

一方面,劳动力市场正面临结构性矛盾低端重复劳动岗位持续性缺口亟待破解供需错配为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打开了现实切口。

另一方面,技术跃迁和产业链逐步成熟则为产业落地提供了底层支撑技术红利正加速转化为产业动能让人形机器人在物理世界中从能用进化成好用。

"人形机器人即未来这一确定性目标成为行业公约数,抵达未来的路线图却呈现多元叙事。当前产业正经历一场激烈的认知交锋:

前有朱啸虎率先“开团”,强势抛出反方观点,表明因“商业化不清晰”,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项目;

后有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赵同阳挺身而出,对朱啸虎的做空言论予以有力回击称,人形机器人在五年之内将几乎无处不在,是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以来最刺激的一次工业革命;

再有维他动力CEO余轶南的“淘汰赛”言论激起千层浪,其谈到:“具身智能没有巨头,只有快鱼吃慢鱼,未来的具身智能赛道只会留下3家头部玩家。”

这场关于"速度与方向的论战,本质是产业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必经阵痛。我们虽无法窥见阵痛期过后的彩虹,但依旧能透过当下来预判二三。

是桎梏也是机遇

融资错位与商业化落地不清晰,恰似悬在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既是制约产业规模化的现实桎梏,亦为破局者预留了机遇窗口。

从融资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资本属性天然带有"长周期、高壁垒特征:从软硬件研发到场景测试再到量产爬坡,全链条资金需求呈指数级递增。当前行业正处于 "量产黎明前的关键阶段,尽管宇树科技能实现连续五年盈利,成为行业极少数 "现金正向案例,但大多数企业仍需依赖 "股权融资+场景预售双轮驱动,才能维持 "研发投入-场景验证-小批量交付的资金闭环运转。

此外,投资机构带来的绝非是简单的资金助力,产业投资方亦能带动资源扶持,或提供工厂场景进行验证,让人形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进行针对性技术迭代,缩短商业化路径;或提供产业上下游资源,实现供应链共享带动采购、生产成本降低,进而以终端价格优势塑造整体竞争力。

融资于人形机器人企业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投资方的态度已经在动辄过亿、频频出手中得到诠释。

但在“投融两旺”的火热局面下,一条"融资错位的暗线正在勾勒产业分层:资本流向呈现显著的头部虹吸效应,但悖论在于,这类企业凭借成熟产品线已实现现金流正向循环,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度较弱,这也是投资人直言 "头部企业进不去"的核心原因。

反观体量较小的创企,又因壁垒较弱等问题,难以抓住投资人眼球,恐陷入创新不足缺乏融资无法创新怪圈

总结来说,投资人更喜欢“不平”的人形机器人项目,一方面,具备一定的技术积累;另一方面,具有独特的差异化风格。技术和场景相对较平很难形成融资吸引力,这便要求人形机器人企业在起步阶段或中期确定好自身定位。

从商业化角度来看,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从技术验证向场景深耕跃迁的关键转折点,不过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早期商业验证阶段,唯有小部分先发选手能在商业落地,拿到实际订单,甚至触碰落地边界,开发出更具差异化特色的落地。

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矛盾集中于场景价值挖掘深度不足与商业化逻辑闭环缺失两大维度。

具体来看:首先,工厂因其天然的结构化环境、强标准化流程,成为了落地首选场景。尤其是工厂的搬运、上下料等环节更是第一个验证的场景。但工厂仅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第一关”,唯有在工厂外找到新的商业场景,才能摆脱场景同质化的竞争,突出商业化优势。

其次,部分企业目前仍处于“拿着锤子找到钉子”的商业逻辑,部分场景属于为了呈现技术的“生拼硬凑”验证,很难形成真正的商业化积累。

从上述来看,当头部企业凭借资本势能及商业壁垒构筑护城河时,行业马太效应正加速显现。想要在巨人的阴影下进攻,留给后来者的突破点恰好就是上述制约点,唯有在商业化竞争取得优势的选手,才能得到更多资本助力,以及走上next level

找准生态位

就是握紧船票 

放眼国内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大部分企业都已开始找准“生态位”,摸索出一条极具差异化优势的发展道路。

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将体育赛事作为鲜明标签的加速进化,其以灵活姿态、抗击打的本体为基石,切开足球竞技的场景验证。今年3月,加速进化在RoboCup德国公开赛中以90大比分夺冠。

足球比赛考验的是人形机器人实时感知能力和运动控制能力,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表示,机器人要直接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比赛找到应用的工具、方法等这一思路应该得到明确。技术挑战赛在真实场景出现之前可以作为一种场景,甚至它就存在经济性场景。

在马拉松比赛上获得亚军的松延动力,布局了仿生人和人形机器人两大产品线。其中人形机器人N2在马拉松一举成名后,凭借区别于“大高个”人形机器人的外观,以小巧灵活的本体走进公众视野。这类差异化,也为松延动力打开了规模化交付的大门。“我们的人形机器人大定数量已经突破1000台。”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表示,“松延动力和宇树科技应该是目前全球唯二销量过千台的机器人公司。”

除了找特色外,价格也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根据最新数据,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正在快速下探。中小尺寸机器人的代表,如宇树G1、众擎PM01、松延动力N2的价格分别为9.9万元、8.8万元和3.9万元起,面向教育和科研领域,三者率先打出了地板价

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领域,优必选与越疆科技推出的天工行者Dobot Atom,则以29.9万元、19.9万元开售,进一步将人形机器人的价格走向推向冰点

在诸多降本方案中,自研无疑是终极利器,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其还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和推动技术突破的关键。

例如,宇树科技以90%的自研率站在行业前沿,其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关节电机成本仅为波士顿动力同类产品的1/54D激光雷达仅为传统方案的1/10。凭借全栈自研技术,公司又将人形机器人关节成本降至特斯拉的50%以下。故此,宇树G1才有底气打出9.9万的价格。

又如众擎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姚淇元指出的,众擎之所以能够将售价控制于低点,得益于公司的全面自主研发能力。姚淇元表示:公司的产品从结构设计、关节模组的设计,到整机的开模,几乎所有关键环节都是自主完成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整机厂都有足够的技术积累和资金支持来实现全栈自研。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卷入价格战也是不理智的决策。在这条拥挤的赛道上,找准正确的发展路径,同样能够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内卷竞争中开辟出一条突围之路。

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将资金和团队精力优先集中于具体场景的落地,以场景强心智入局。

对于此,国内的许多头部企业已经打造出诸多出色范例。例如小鹏Iron已经开始应用于汽车工厂,负责搬运、质检等重复性工作;乐聚、宇树科技Unitree X在康复护理中心用于辅助治疗,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先在实际落地中探索生态位,企图于特定领域建立起竞争优势

无论是体育赛事的技术练兵、价格带的精准卡位,还是垂直场景的深度绑定,本质都是通过差异化路径开辟生存空间。在核心零部件自研与场景落地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从长远视角来看,更具商业现实性。

结语:规避“波士顿动力式”结局

从寻找生态位的行动来看,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商业化提振的重要性,并对唱衰声音发起了有力反击。5月份,松延动力宣布与多家企业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新增5000万订单,其人形机器人订单数量已突破一千台。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也表示,目前包括宇树在内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发展都处于良好状态,“很多企业订单都爆掉了。”

从长期主义视角来看,具身智能产业的诞生绝非是流星一闪,而是一场积蓄已久的技术革命,其背后所指的实则是科技与产业的高度融合。作为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产力革新,具身智能真正的价值将在未来逐渐显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同样表示,未来10年,包括物理机器人和虚拟助手在内的机器人,有望从工厂和社会各个角落走进家庭,成为每个人的管家、朋友。这一趋势将在改变个人生活方式的同时,重塑社会结构、就业模式和经济体系。

当企业以"生态位差异化破解巨头垄断,以 "场景深扎替代盲目追新,中国有望在这场全球科技竞赛中,走出一条 "技术自主化、应用本土化、生态开放化的独特路径。正如马拉松赛道上的松延动力、足球赛场的加速进化,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真正竞争,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穿越周期的耐力考验,那些在商业化深水区持续扎根的探索者,终将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基石构筑者。

       原文标题 : 穿透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迷雾,有几步?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