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鸿博股份“被退市”,券商“乌龙”几时休?

2023-06-19 09:26
证券之星
关注

与美股等市场依赖于机构投资者的情况不同,A股投资者眼下仍以个人为主。根据统计,截至2023年4月,全市场活跃投资者共计2.175亿户,其中绝大部分(超过2.16亿户)都是开立A股账户的个人。由于个人投资者必须通过券商方可入市,券商对他们而言的意义,自然不只是代客买卖金融产品这么简单。

为投资者提供正确且及时的参考信息,并提供稳定的交易渠道,保证他们的委托能够被正确执行,这既是券商的业务所在,同时也是必须承担的责任。毫无疑问的是,券商如果在信息提供上不能严格把关,亦或交易时出现严重乌龙,金钱损失还是其次,在信息迅速传播的当下,自身也会因此惹上是非。

但现在看来,不论华创证券还是光大证券的“乌龙嘴”,亦或是时常出现的“乌龙指”,有不少券商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

01

鸿博股份“被退市” 

AI概念大牛鸿博股份无疑是今年市场的明星之一,该股近期的消息面也是“热火朝天”,但情绪上和大家所想象的似乎不太一样。

继6月12日公司控股股东被强制平仓的消息传出之后,6月13日傍晚时分,一则标题为“关于鸿博股份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的风险提示公告”的微信公众号截图也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相关截图显示,此“公告”的来源为“华创证券投教基地”公众号,不过该份公告目前已被删除。

仔细观察该份公告之后即可发现,虽然该份公告针对的确实是鸿博股份,但却只是提及公司被交易所列入“重点监控证券名单”,提请投资者合法合规交易,通篇未曾出现退市二字。对于“文不对题”的发生,财联社记者在以投资者身份询问华创证券方面的时候,该券商也承认是标题出错,实际公告内容确实是对鸿博股份被列入重点监控证券名单事件进行风险提示,并非公司退市。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原图来自网络)

不过“人言可畏”,虽然当事券商承认是编辑错误闹了乌龙,但股价所受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截至6月14日收盘,鸿博股份收于35.07元,跌6.8%,成交36.8亿元。虽然成交金额相较前几日并没有明显放大,但稍懂技术图形的人都能发现,如此走势似乎已有见顶迹象出现,意味着年初以来的涨势可能面临转折。6月15日、16日,鸿博股份收盘涨幅均不足1%。

(来源:东方财富)

事实上,由于“乌龙嘴”影响到市场情绪的券商,不止华创一家。财联社等媒体在报道华创证券乌龙事件时就指出,早在4月28日,光大证券旗下的光大金阳光APP在天邦食品的详情页面上发布了这样一则提示:“刊登公司股票停牌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公司股票将于2023年5月4日开市起停牌。”到了5月4日开市,天邦食品虽然没有停牌,但全天也是低开低走,最终收跌6.86%,导致投资者怨声载道。

而根据红星新闻的报道,针对光大此次乌龙,上海有律师事务所已经开始征集投资者索赔,不过后续还有待观察。

(天邦食品5月4日分时,来源东方财富)

02

券商乌龙屡见不鲜 

事实上,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券商闹过的乌龙还不止个股信息披露这么简单。

首先是客户最常接触的交易方面。按道理来说,在未涉及司法扣划或两融违约等情况下,任何机构或个人都不能代替客户买卖持股,就连券商也不例外,但立昂技术和保隆科技却在今年1月13日同时发布公告称,由于券商误操作,致使公司高管股份“被动”交易,其中立昂技术的实控人王刚2.44万股被买卖,保隆科技高管文剑峰则是被买入600股。具体来看,前者是因为券商工作人员在执行法院文书时误卖了实控人的部分持股,次日发现后购回;后者则是业务测试失误,导致高管账户误以股票期权自主行权的方式买入股票,二者均有“被迫”盈利。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想,如果交易的不是客户账户,而是券商自营盘,是否就没问题了呢?很明显不是,2013年“光大乌龙指”就是典型案例。

根据光大证券和证监会等方面整理的事件经过,2013年8月16日,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误将2.6万多笔预期外的市价单送入交易所,其中72.7亿元被成交,结果直接导致上证指数一度大幅拉升,随后又明显回落。证监会在两天后的发布会上表示,该事件意味着光大证券相关业务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信息系统管理问题较多。

不止是交易方面,券商从业人员由于“嘴巴把门不牢”,误传错误政策的情况同样也有发生。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今年2月20日上午,有多家券商的从业人士纷纷在朋友圈发布消息称沪深主板的注册制交易新规将从该日开始实施,提请投资者留意。事实上,证监会是在2月17日发布的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并表示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沪深交易所等机构配套制度规则同步发布实施。但根据沪深交易所的通知,新修订的《交易规则》自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发行的首只主板股票上市首日起施行,而2月20日并没有主板新股上市。

03

券商再融资规模巨大 

根据东财Choice数据的统计,按申万二级行业口径计算,在沪深两市131个行业板块当中,券商行业的累计再融资次数为152次,排名24位,但7852亿元的累计募资金额却排名两市板块第一,既多于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更相当于全市场均值的近6倍。如果将统计范围细化到个股可以发现,50家上市券商当中29家的累计募资金额在100亿元或以上,但累计派息多过100亿元的却只有10家,累计派息多过累计募资的更是只有3家。

事实上,从上述再融资数据来看,券商至少在为自己“找钱”方面非常努力,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到了分红。但如果联想到前文中券商闹出的种种乌龙事件,难免让人怀疑,券商获得巨额再融资款项,以及减少对股东回馈之后,在交易系统的改进和人员培训上下了多少功夫,其结果又是否与之相称。

总结起来,在基础设施以及人员培训没有完全跟上的情况下,许多券商选择“大干快上”,大举再融资之余想方设法争抢客源,想靠规模的快速发展弥补人员和设施的缺憾。殊不知此举完全是“不会走先学跑”,不断发生的乌龙事件,以及客户每次事件后的骂声,已经足以证明其问题所在。因为作为服务行业,券商未来发展的持续与否,客户满意度无疑是优先指标。

       原文标题 : 鸿博股份“被退市”,券商“乌龙”几时休?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人工智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