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谁吃到了大模型商业化的“螃蟹”?

2024-03-01 13:51
光子星球
关注

撰文 | 文烨豪

编辑 | 王   潘

从1927年,弗里茨·朗执导的《大都会》里的机器人玛利亚,到电子计算机诞生前符号主义学派与连接主义学派的斗争,再到后来兴起的深度学习与视觉系AI,AI从文艺作品到理论,再到实践应用的三级跳,贯穿着人类数十年的科技脉络。

而当下,席卷着科技领域的AIGC浪潮,正在各行各业泛起涟漪,无论是在科技前沿的半导体行业,还是直播间里的AI虚拟人主播,都预示着一个全新的AI时代已然到来。

然而,在AI浪潮中,围绕大模型赛道展开的的质疑与期待并存——尽管技术革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如何将AI浪潮的波涛汹涌,转化为应用落地的春雨细流,滋润每一个商业化的角落,仍然是当下AI赛道所共同面临的挑战。

究其原因,问题不仅仅在于技术本身的进步,更在于找到技术落地的导轨,抓住AI浪潮所推动的创新周期,从而将技术演进,使技术进步转化为有效应用,进而撬动商业价值的增长。

而洞悉该逻辑的玩家们,则正在蓄力,意欲在“大模型落地元年”讲述属于自身的新故事。

2024年2月29日,网易有道公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及2023年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四季度有道净收入达14.8亿元,同比继续保持增长;经营利润、经营性现金净流入均创历史新高。

其中经营利润以0.8亿元实现单季盈利,同比增长209.2%,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1.6亿元,同比增长91.0%。四季度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有道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6930万元,而去年同期为人民币3110万元。2023年,网易有道净收入53.9亿元,同比增长7.5%;经营亏损同比收窄39.8%;经营性现金流出约4.38亿元,同比收窄27%。

作为国内教育大模型最早落地的一批玩家,网易有道这份财报,似乎标志着AI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已经初见成效——这场由大模型驱动的变革,已在教育领域,逐渐从理论走向了实践。

AI大模型,一场“及时雨”

AI作为科技语境里普及程度最高的概念,几乎成为了一块砖,哪里需要那里搬,因此往往以“AI+”之名,参与了近些年来绝大部分所谓的技术迭代。

自然,风口变换之时,AI行业也曾染上过激进与浮躁。

尤其是在“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之后,AI赛道可谓热得发烫,大量资本涌入,争先恐后将热钱塞入被冠以AI之名的企业的腰包里。

“AI四小龙”之一的依图科技的创始人朱珑,曾这么回忆彼时的AI狂热:“我们从3月份开始融资,4月份(估值)可以加一亿美金,5月份可以再加一亿美金,6月份可以再加一亿美金上去。我什么都没干,就可以这样。”

美好的开头,并不意味着就有美好的收场。此后几年间,AI产业逐渐步入了低迷,IT桔子数据显示,自2016以来,新成立的AI初创企业数不断下滑,从高峰时期一年数百家,锐减至AIGC浪潮涌起前的数十家。

究其所因,一方面是商业化能力难以验证,商业化路途举步维艰,导致众多AI企业短期内盈利无望;一方面是彼时诸如视觉系AI等技术,无法承接广泛的行业需求。

在此背景下,随着曾经高歌猛进的AI企业们纷纷陷入融资,研发,亏损,再融资的死循环,AI的故事不再有人愿意听,也没人再愿意为一众AI玩家的长期亏损买单。

为了续命,当元宇宙概念涌现时,AI玩家们纷纷靠向了元宇宙,做出了一堆架空的应用。而类似的投机产物,自然很快被扫进故纸堆中。

正当AI已近乎袪魅之时,AI大模型的崛起,为AI产业以及更广泛的科技领域,带来了一阵复苏之风——回顾2023年,AIGC浪潮有如一场恰到好处的及时雨,为沉寂已久的商业世界注入了勃勃生机。

原因在于,过往AI行业一直以来的痛点,正逐渐被AI大模型悉数瓦解。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AI大模型不论是自身所承载的想象空间,还是同各行各业的契合度,都远高于过往的AI技术路线。

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AI企业为了兜售服务,派出销售大军,拿着所谓的“智慧方案”到处攒局,和企业一把手喝酒,却很难劝服企业为自身产品买单;而当下,企业主们则一该过往的“高傲”,纷纷研究起如何利用AI大模型降本增效。

正如Gartner副总裁兼高级分析师Arun Chandrasekaran所言,生成式 AI 将成为企业管理层的“首要任务”。而Gartner也在去年10月的报告中预测,到2026年,超过80%的企业将会采用生成式AI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或模型,或在其生产环境中部署生成式AI支持的应用。

而这种演变,对于AI产业自身也好,那些在创新与增长上遇到瓶颈的领域也罢,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以广告行业为例,大盘承压叠加“黑天鹅”期间投放需求减弱,广告行业过去一段时间里陷入了困顿期,在此背景下,AIGC浪潮成为了破局的出口。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我国2023年四季度互联网广告业务同比增长9.8%至2330.6亿元。

去年,可口可乐亦曾发布过名为《Masterpiece》的创意广告,全片由实拍+Stable Diffusion模型+3D引擎制作,使一瓶可乐穿越进了世界名画里的世界。广告一经发布,便在社交媒体上斩获了连连好评。

财报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网易有道在线营销服务净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96.9%,连续五个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据悉,目前网易有道大约20%的广告材料已纳入AI工作流程,不仅缩短了广告素材的制作周期,也推动了部分广告素材制作成本下降。

这意味着,在上游内容生产领域,无论是广告创意,还是生成文本、图片、视频素材,皆已被不断演进的技术潮流所覆盖,既极大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亦降低了内容产出门槛。而广告行业的故事,亦被影视、游戏等内容产业所复刻,AI正重新定义创作、分发与消费的格局。

而在企服市场,AI亦在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从AI客服到决策支持系统,从智能客服到决策支持系统,AI在帮助企业提升运营效率方面的成效愈发显著。

显然,AI的广泛应用不仅重塑了行业的运作模式,更为增长打开了新的大门。然而,技术的快速演进只是故事的一面,技术能否更深层次的落地下潜,则是另一个维度。

如何解开大模型的落地症结

纵观整个2023年,AI大模型在“实验室”,以及同自身高度相关的内容行业里高速发展,却在更广泛的商业化场景里踌躇不前。

以“昂贵”的通用大模型为例,AIGC热潮之下,一众科技巨头纷纷推出自身通用大模型,并堆砌算力、参数,试图端出更大的碗,以便更好地接住这波“泼天的富贵”。然而,由于成本控制、找不准靶等问题,在实际的商业化场景里,“万金油”般的通用大模型,落地变现表现却难言乐观。

在此背景下,如何让大模型满足实际的商业期待,成为了一个复杂且急需解答的命题。而这,恰恰是过往的AI赛道,乃至前沿科技发展难以绕开的死结。

换言之,若是仅仅聚焦于技术层面,卷大模型本身,而忽视了后续的应用落地、商业化变现问题,所谓的AI大模型热潮,终将难逃过往AI赛道的“宿命”——在狂热褪去后,一地鸡毛。

但从反方面来看,大模型的落地难题也昭示着,谁能率先实现技术应用落地,谁便能占得先机。

一个简单的例子,集装箱的出现,既改变了交易的方式,亦大幅降低了全球贸易的成本,从而重塑了世界的经济地图。可发明集装箱的人并未被广泛记住,相反,将集装箱概念商业化的马尔科姆·麦克莱恩,却成为了公认的“集装箱之父”。

究其所因,他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技术创新层面,而是致力于将其真正服务于应用场景,解决了装卸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长期困扰海运业的问题,从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全球化时代。

这意味着,技术创新本身并非终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创新应用于实际场景,改变和影响现有的行业规则和商业模式。

而教育领域,恰恰是这样一个AI大模型落地的绝佳锚点。

在去年年底的年度展望中,微软的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指出,2024年,人工智能的应用将进一步加速,并从根本上革新教育、医疗保健等多个领域。

在他看来,AI能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适应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通过洞察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点,激发其的求知欲,从而在未来5至10年将彻底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和内容。

此话不假,毕竟教育本身是一个高度个性化、客制化的行业,确定教学效果的,从来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输,而是同学生接受程度、相互反馈紧密相关。而这也是为教育服务买单的家长群体,一直以来热衷一对一教学,或是退而求其次选择“小班”的原因。

而AIGC,同中国传统语境,沿袭自孔子的因材施教有着一脉相承的暗合之处。因此将大模型用作教育领域,恰恰击中了过往教育行业的软肋——既能实现广泛的知识覆盖,亦能深刻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并解决传统一对一教学人力成本与教学质量的矛盾。

因循该逻辑,网易有道、学而思等玩家,均在沐浴着AI这场“及时雨”,积极布局大模型,力图通过技术革新来重塑增长逻辑。

以网易有道为例,自大模型热潮涌动伊始,网易有道便早早确立了自研+应用的策略——并没有沉溺于堆砌算力、参数,而是将目光望向实际应用场景,借由“子曰”教育大模型快速落地了一系列成果。

电话财报会议上表示,网易有道透露了自身的大模型变现观——抓住教育中的重要使用场景,然后将其实现商业化。

对此,其主要从聚焦对现有业务和产品的改进,以及推出全新的产品两个方向切入,试图在提振现有业务的同时,通过推陈出新攫取新的增量。

显然,作为教育赛道内率先“上菜”的玩家,网易有道同时具备教培、内容、硬软件等能力,既往业务的丰富,使其并不会陷入大模型落地,找不到靶的局面。

而纵观财报,网易有道现阶段也已在大模型商业化领域,跑出了一定的成果。

●虚拟人口语私教Hi Echo上线以来,产品注册用户已近百万;

●AI家庭教师“小P 老师”在有道AI学习机X20内的使用率达40%,成用户最受欢迎应用;

●在AIBox等LLM功能的带动下,有道词典及翻译的订阅费用连续3个季度同比增长超100%;

●数字内容服务Q4净收入5.1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有道博闻引入AI创作指导服务以来,实现超2.5万次精批,获用户广泛认可;

●在线营销业务,通过采用AI技术生成约20%的广告素材,提高效率的同时大大节约成本,实现连续5个季度同比增长超50%。

不过,对于其中有一些业务而言,大模型所带来的积极因素,尚未体现在网易有道这份财报里。

找寻灯塔,冲出迷雾

尽管网易有道2023年整体表现尚可,但智能硬件端目前的表现,似乎还未及预期。

财报显示,2023年网易有道智能硬件净收入为人民币9.1亿元,同比下降27.6%。数据下滑背后,既有行业层面的原因,也有公司自身所面临的挑战。

现阶段,无论是消费电子领域,还是教育行业的上空,都正笼罩着阵阵阴云,在此大背景下,有道身为“局中人”,不可避免地也面临着一些症结。

一方面,消费电子行业寒冬依旧,无论是支棱起消费电子产业“黄金十年”的手机、PC行业,还是一度支撑起消费电子产业链“信心”的XR赛道,均难言乐观。

IDC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AR/VR头显出货量810万台,同比下滑8.3%;就连热度颇高的苹果Vision Pro,亦泛起了“退货潮”。

另一方面,自双减落地以来,家长群体被压抑的教培需求被转移到了教育相关产品上,推动了教育硬件市场的“报复性增长”。

然而,随着后双减时代智能硬件的红利期的渐渐消退,叠加消费电子领域的萎靡,网易有道在智能硬件方面的增长自然显得乏力。

此外,贯穿2023年的清理低ROI的线下渠道,以及去库存动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有道智能硬件的表现。

对此,尽管网易有道在电话财报会议上回应称:“目前线下渠道优化已经完成”,但这更多只是使智能硬件表现回归合理区间,若是以撬动增长为目的,那仅靠渠道、营销方面的优化,显然远远不够。

有着“全球第一CEO”之称的通用电气集团原CEO杰克·韦尔奇曾说过,如果你想让车再快十公里,只需加一加油门,如果让车速提高一倍,就要换轨道了。

从过去的科技发展脉络来看,技术演变往往能够帮助一个行业走出经济周期的泥潭——智能手机的出现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正在重新定义汽车行业的格局。而AI大模型,同样如此。

换言之,网易有道现阶段,不仅需要优化智能硬件业务过往的症结,更需借由AIGC浪潮,撬动新的周期。而这,亦是当下消费电子行业的共识。

过去一年间,华为、魅族、OPPO、vivo、小米等手机厂商纷纷官宣自身的大模型,而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上游巨头亦已针对AI进行硬件改造,协同手机、PC厂商进行产品升级,推出搭载AI的硬件产品。

AI手机、AI PC的接连推出,标志着将大模型与硬件终端结合,已成为前沿科技厂商共同的道路。毕竟AI产业过往的宿命循环已然证明,若技术落地只是停留在G端、B端,最终难逃蛋糕分尽的局面,唯有真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切入C端市场,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全面普及。

而网易有道将大模型融入智能教育硬件的打法,既同前沿厂商的破局路线一致,亦符合有道做自己擅长的事的商业基因。

在昨天的财报电话会中,网易有道CEO周枫表达了对硬件未来发展的信心,他指出有道已经建立了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目前正在扩大产品范围、完善硬件矩阵,未来将实现更广泛用户群体的囊括。

因此,对正在打开思路,试图书写新故事的网易有道而言,诸多积极的因素正在逐渐浮现,只是,至于最终的成果,可能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归根结底,无论是网易有道也好,还是诸多蛰伏于现行周期的行业也罢,只要方向正确,扛过当前的寒冬,终将等来周期重塑的春暖艳阳天。

       原文标题 : 谁吃到了大模型商业化的“螃蟹”?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人工智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