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入局AI眼镜赛道,留给小厂们的时间不多了

2025-05-06 14:36
Ai芯天下
关注

前言:去年下半年AI眼镜爆火,“百镜大战”的热闹还历历在目,近期,小米、华为、阿里、字节等大厂又纷纷加速布局,让这场竞争愈发激烈。面对大厂的技术和资源碾压,留给创业团队的机会还剩多少?作者 | 方文三图片来源 |  网 络 大厂跑步入场,战局瞬间生变 

3月24日,小米旗下品牌米家推出MIJIA智能音频眼镜2,售价1199元,看似常规的新品发布,背后却暗藏玄机。

有科技博主爆料,真正的“小米眼镜”或许在下半年登场,这款神秘产品将配备双芯片和摄像头,集成AR导航、实时翻译、智能识物、一键变色等前沿功能,令人期待。

仅仅半个月后,4月16日,华为发布华为智能眼镜2钛空圆框光学镜,同样定位为智能音频眼镜,不支持拍照和画面显示,售价2299元。华为在智能穿戴领域的深厚积累,让这款产品备受关注。

而据研究机构维深信息Wellsenn XR消息,一直为AI眼镜创业团队提供大模型支持的阿里,也加入了战局。天猫精灵团队负责研发AI智能眼镜,采用双芯片设计,分为AI眼镜(无显示画面)和AI+AR眼镜(带显示画面)两个版本,预计今年底发布。

字节跳动也不甘落后,从去年就开始秘密研发AI眼镜项目。据The Information报道,字节已与供应链展开沟通,产品功能、规格、成本和上市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回顾2024下半年的“百镜大战”,主要由AR类创业团队引领,但始终未能诞生现象级产品。当前最受瞩目的AI眼镜,当属国外Meta和雷朋联手打造的Ray-Ban Meta 。如今大厂强势介入,无疑让这场竞争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两大阵营路线分化,各有优劣 

目前,市面上的AI眼镜主要分为四大类型:音频+AI眼镜、音频+拍照+AI眼镜、音频+AR+AI眼镜,音频+拍照+AR+AI眼镜。

2024上半年,国内市场几乎只有AI音频眼镜,大多作为互联网大厂、消费电子大厂的“手机配件”。

下半年,随着Ray-Ban Meta眼镜的火爆,音频+拍照+AI眼镜、音频+拍照+AR+AI眼镜在国内迅速崛起,“AR四小龙(雷鸟创新、XREAL、Rokid、影目科技)”等创业团队率先推出相关产品。

而阿里、字节、小米等大厂,则在2025年才宣布进军功能更为丰富的AI眼镜领域。

当前,两类玩家在AI眼镜路线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多数创业团队专注于单一路线(音频+拍照+AR+AI),而大厂则选择多条腿走路,覆盖四种路线。

综合从业者观点,音频+拍照+AR+AI眼镜虽然技术难度最高,但功能最为全面,也最受市场欢迎,是大厂优先级最高的方向。

不过,大厂对这类产品大多处于保密阶段。字节、阿里倾向于“被动曝光”,华为、小米(旗下生态链米家、界环)目前仅推出了功能最简单的AI音频眼镜。

从已披露的信息来看,这些AI眼镜在重量、价格和AI技术方面各有特点。重量上,功能最复杂的(音频+拍照+AR+AI)眼镜最重,通常在50g左右,甚至可达85g,而AI音频眼镜最轻,接近普通眼镜的15 - 30克,“减重”成为厂商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价格方面,AI眼镜整体价格跨度较大,从1000元到上万元不等,这既与功能复杂度相关,也受到品牌因素的影响,同一路线下不同品牌的AI眼镜价格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AI技术上,大厂主要运用自家自研大模型,创业团队大多接入外部大模型,且集中于通义千问。从交互效果来看,大厂和创业团队的AI眼镜并无显著差别。

大厂优势尽显,创业团队压力剧增

尽管创业团队对AI眼镜的市场机遇嗅觉敏锐,比大厂早半年布局,且不少公司具备AR技术背景,但大厂的入局,还是让创业团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从AI眼镜的硬件构成来看,创业团队在多个方面处于劣势。AI眼镜主要由麦克风阵列、骨传导耳机、摄像头、电池,以及芯片、主板等元器件组成。

这些硬件的集成不仅带来了重量问题,续航更是一大难题。以Ray-Ban Meta为例,开启摄像头时续航仅半小时,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实用性。

据报道,小米AI智能眼镜可能采用高通AR1+恒玄2700的双芯片方案,复杂场景使用高通AR1,简单场景如听歌则切换至恒玄2700芯片,通过芯片分工协作降低功耗,提升续航能力。

有媒体爆料,阿里的AI眼镜也将采用高通AR1+恒玄BES2800的双芯片架构。大厂之所以能够普遍采用双芯片方案,离不开背后雄厚的资金支持。

有从业者表示,国内许多AI眼镜厂商采用单芯片,一方面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双芯片集成难度大,且高通AR1芯片的授权门槛较高,中小厂商难以企及。

在软件层面,竞争同样激烈。AI眼镜软件能力的关键在于能否顺畅调用手机APP,这既依赖于大模型能力,也与AI眼镜获取的手机权限密切相关。

部分从业者认为,创业团队多采用大厂大模型,可能会面临竞争。但也有人指出,大厂只能使用自家大模型,而创业团队可以接入多个大厂的大模型,这也不失为一种优势。

不过,相较于大模型,从业者更看好大厂在生态联动方面的优势。许多AR公司与手机厂商合作开发AI眼镜,但往往难以获得手机系统权限,导致眼镜功能受限。

而小米自主研发AI眼镜,能够获取小米手机底层系统权限,轻松实现眼镜与手机日历、相册、设置等系统应用的连接。

字节和阿里在AI眼镜领域的优势则在于能够与自家APP打通。此次阿里布局AI眼镜派出天猫团队,有猜测认为可能是为了让AI眼镜与天猫精灵硬件实现联动。

技术与社会接受度成最大挑战

第一关是突破技术瓶颈。AI音频眼镜热度销量一般,被消费者认为和耳机功能差不多;最热的音频+拍照+AR+AI眼镜,虽然只比Ray-Ban Meta多了AR显示功能,但价格、重量和续航都会受到影响,消费者的接受度有待验证。

更深层次的挑战来源于社会接受度,如今AI眼镜使用的摄像头也陷入了巨大争议中。

有人用Ray-Ban Meta在公众场合拍照,然后再利用人脸识别、公共信息库等技术,快速查找到了被拍人的住址和号码。

虽然在整个“泄露隐私”的过程中,AI眼镜的摄像头只起到了拍照功能,原则上手机摄像头也能做到,但因为长得极其接近于墨镜,使得偷拍变得更加容易。

综合来看,目前AI眼镜仅适用于某些特定场景,比如旅行拍照、演讲题词。这样它的竞品就不是手机而是大疆这类电子产品,市场有限的同时,性能也很难超越后者。

结尾: 

这场关乎未来人机交互入口的争夺战,才刚刚进入精彩阶段。随着今年下半年各家AI眼镜陆续发售,最快到今年年底,这个市场的格局或许会慢慢清晰。

内容来源于:AI创新实验室:2025年AI眼镜市场迎来技术革新与需求激增;定焦One:AI眼镜大战升级:巨头进场,小团队悬了?;财经邦:“AI眼镜”国内4家头部企业;AI智能眼镜激战2025:Meta、字节跳动、微美全息谁将引领潮流?;AI眼镜市场逐渐清晰

       原文标题 : AI芯天下丨趋势丨入局AI眼镜赛道,留给小厂们的时间不多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