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数据结合可改善地震应急响应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爱荷华大学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研究人员发现,从轨道卫星收集的数据可提供有关大地震影响的更准确信息,从而有助于提供更高效的应急响应。
研究人员称,卫星图像提供了有关地震发生位置、地表变形情况,以及地震发生地距离人口密集区相对位置的详细信息,这些数据通常在地震发生后两到三天内就可获得,随后可将数据信息纳入由USGS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管理的一套业务响应指南。该指南将分发给决策者、搜索和救援小组等相关人员,供他们快速反应。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从每次地震收集的卫星图像提供了新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改善对地震影响的分析。研究主要作者、地球与环境科学系助理教授比尔·巴恩哈特说:“这使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估计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
确定地震影响的“中流砥柱”是测量全球地震活动的地基地震仪,但这些仪器并不普及,因此可能导致某些地震发生后,关键时刻内有关影响的信息不完整。此外,一些地震更加复杂,单靠地震仪无法对其进行精确测量。
因此,地震专家越来越多地转向大地测量方法——用数学方法研究地球形状的变化,利用卫星和其他仪器对地震仪收集的数据进行补充。
巴恩哈特说:“虽然这还不是一个完全可操作的系统,但我们正在与USGS合作,借助卫星图像进行地震响应。”
其中一个例子是艾玛·曼金所做的工作。曼金曾对2018年8月袭击印度尼西亚的6.9级地震的雷达图像(干涉图)进行了处理。然后,她利用这一图像生成了地震及其所在地的模型。USGS直接利用这一模型来更新对地面震动和地震影响的预测,而这些信息已被整合进其灾难响应系统,因此可提高对震后影响的预测和响应效率。
四川地震让人再次绷紧神经。卫星和地震,一个在上一个在下,看似不挨着,但卫星的鹰眼其实能帮上大忙。过去地球的形变是靠给地球“做B超”,用机械的办法。随着星载光学仪器的进步,我们可以目测体检地球了。将来会不会还能透视地球,或者用更有创意的办法?很可能。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弱电系统工程师/安防工程师 上海亿基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智能交通维护技术员(弱电安防) 航天科工广信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销售总监(电子穿戴安防等领域) 江苏菲沃泰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 销售工程师/销售代表(安防) 上海卓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电子智能化工程师(弱电安防项目经理) 上海龙盛通信工程有限公司
- 安防系统集成工程师 天津市三特电子有限公司
- 安防维保项目经理 广州汇通国信科技有限公司
- 安防智能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 深圳市赤道科技有限公司
- 安防工程师 浙江亿视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产品经理(安防) 深圳市中讯网联科技有限公司
- 嵌入式软件工程师(ARM) 山东省/潍坊市
- 光学工程师 山东省/潍坊市
- 华东销售经理 江苏省/苏州市
- 高级采购 北京市/海淀区
- 海外销售工程师 北京市/海淀区
- 海外销售经理 北京市/海淀区
- 销售工程师 北京市/海淀区
- SEO搜索引擎优化专员 北京市/海淀区
- DQE经理 广东省/深圳市
- 业务员 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