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青岛都市圈离“国家级”,还有多远?

2023-02-14 13:58
青记智库
关注

◎文 | F.Lin. ◎编辑 | 小木

兔年新春伊始,周边县市“积极融青”的信号愈加清晰。

诸城、高密相继在2023年工作动员大会上提出“借势青岛”“融入青岛”战略,日照正式启用“融合发展 共创未来”日照会客厅(青岛)……

从山东省级层面到青岛市级层面的多个规划来看,青岛都市圈有望在2023年迎来实质性进展。

1月3日发布的《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就明确提出了“深入实施胶东经济圈发展规划,出台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青潍日同城化和烟威同城化发展”。

相隔十天,2023年山东省政府报告中再次提出,争取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

“实施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也被写入青岛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虽然有望获批,但青岛都市圈在通勤往来便利程度、产业协作谋取更大发展等实质性合作层面仍然缺少联动样板。

说到底,还是需要青岛和周边县市共同把蛋糕做大,通过自身高能级开放平台为这些县市的企业带来更大发展增量,而不是简单地分蛋糕。

这同样需要青岛站在更高格局、拿出更多实际行动。

1

从周边县市来看,诸城、高密希望融入青岛的愿望最为强烈。

1月29日,在诸城市的2023年工作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张建伟特别强调:

2023年要在全方位对接融入青岛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融青”战略。

此前,诸城市,早在2018年就设立了诸城市全面对接青岛工作办公室,不仅下设青岛联络处、西海岸新区联络处、城阳联络处和诸城对接工作服务中心四个常设机构,还成立了对接青岛专班。

潍坊的另一个县级市高密也在2023年工作动员大会上提出:

聚力推进融圈发展,建设胶州—高密临空临港协作区”、“借势青岛、融圈发展”。

高密市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进融圈发展,深入实施“借势青岛、融圈发展”战略,建设胶州—高密临空临港协作区,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同发展。

高密也设置9个专班与青岛“双向对接”、接受“叠加辐射”。

高密临港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率先承接空港产业转移与协作,积极承接临空经济区的辐射影响,成为青岛都市圈外围的磁力点。

去年7月,高密市还与胶州市签订了胶州高密税收一体化合作协议。

实际上,无论是青岛自身规划还是拓展腹地的发展需要,青岛的确是和潍坊联系更为紧密。

比如,青岛市“十四五”规划中就是以“青潍海陆发展轴”为最主要的发展方向。

而随着京沪二线青岛连接线将正式开工建设,从青岛西站可直达诸城南站,未来交通联系将更加紧密。

潍坊之外,日照也在积极对接青岛。

这其中,五莲由于汽车产业发达,一直在积极融入青岛汽车产业发展。

2月3日,五莲县委书记武光锋带队到青岛市招商,先后到海尔集团、青岛鸿日股份有限公司、全能锅炉有限公司、青岛瑞翰集团、青岛隆铭牛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考察。

实际上,五莲县早就提出了巩固放大对接青岛的基础和优势,积极融入胶东经济圈,加大对接争抢力度。为此,还出台了落实对青招商激励办法,分批次组织县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到长城、青岛一汽等企业对接,争取进入整车生产企业供货体系。

2月4日,日照市东港区在青岛市南区搭建的“融合发展 共创未来”日照会客厅(青岛)正式启用。

日照东港区区长何文,曾在市南区担任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当天,由深圳来画公司日照团队原创打造的东港城市虚拟代言人姜小渔、子牙君首次亮相推介东港,5位青岛知名人士被聘任为东港经济发展顾问,小米“科技+消费”生态赋能中心、教育合作、科创基金等多个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

2

那么,这些县市是否都在青岛都市圈规划范围内呢?

从规划来看,青岛都市圈经历了一个瘦身过程。

根据《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青岛都市圈是青岛、潍坊2市和烟台市莱阳市、海阳市,即“1+3”的划定范围。

2021年发布的青岛十四五规划中,“青岛都市圈”将日照纳入其中,明确由“青岛、潍坊、日照和烟台海阳、莱阳的“1+4”布局。

不过,这个升级版“青岛都市圈”在当时还停留在青岛自身规划层面。

2022年1月30日,青岛发改委表示,自去年以来,青岛都市圈已纳入国家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正抓紧推进,各项工作全面起势。目前,利用县域平台,已率先启动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成立全省首个跨区域平台运营公司,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方面先行先试;扎实推进胶州—高密临空临港协作区、平度—昌邑—莱州绿色化工联动区、黄岛—五莲临港产业联动区、海阳—莱阳—即墨海洋产业联动区等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一体化发展探索路径。

2022年5月,青岛市发改委明确提出,已经上报“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

根据2022年9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对都市圈的最新相关指导意见,“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这里面有几个硬指标,一是强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二是一小时通勤圈。

尤其是,这个一小时通勤圈,对青岛这样一个市中心偏于一角的特大城市来说,不是一个利好。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复了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等七个国家级都市圈。

从最新意见和此前批复的7大都市圈的情况来看,青岛都市圈的面积应该在2到6平方公里之间。

再考虑到青岛市中心位于沿海和辐射能力现实,青岛都市圈面积不会太大。

3

不同于胶东经济圈,地理间隔更小,联系更紧密的青岛都市圈,更容易实现同城化和发展利益最大化。

但无论从“1小时通勤圈”这个基本条件来看,还是更加深层的产业辐射联动发展来看,青岛都市圈在等待批复的同时,都还有很多重要工作要做。

目前已经获批的7个国家级都市圈中,长株潭都市圈三地城区相距不到50公里,长沙到株洲高铁只需要15分钟。

作为全国第一个跨省都市圈,江苏、安徽联合印发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提出两省共建“畅达都市圈”,到2025年南京与“圈”中各城市实现1小时通达。

截至目前,南京都市圈形成了“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四铁融合”。

从南京到马鞍山、滁州的高铁最短运行时间均在20分钟以内,到芜湖也仅需半个多小时。

反观青岛都市圈,青岛、烟台和潍坊三市之间的动车最短行程历时也要45分钟。

因此,克服“交通不畅”的劣势,提升跨城同行的便捷性,对打造青岛都市圈至关重要。

这也要求,青岛都市圈内的“一小时通勤圈”需要尽快拿出实际行动。

一方面,青岛8号线未来延伸至高密、11号线延伸至海阳、17号线延伸至莱阳等“市域铁路”如何从传言走向规划,加快落地?

另一方面,随着京沪高铁二线青岛连接线(青岛至五莲高铁)的开工建设,青岛与周边区域实现“轨道交通一体化”有了积极的盼头。

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青岛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2023年,青岛将加快推进潍烟铁路、莱荣铁路建设,推进青岛经平度至莱州铁路(青岛至大连方向)研究论证、增加城市间点对点列车开行频次,初步形成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的基本功能。

4

再从产业层面辐射带动作用来看,青岛和周边县市的产业协同也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围绕都市圈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链上的密切合作。

(相关阅读:胶东五市优势产业差异化发展对策建议)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围绕四川省“5+1”工业体系,研究确定重点产业选择和分工协作格局。

截至2022年,共有1490家企业开展跨市域产业协作,通过创新平台共建共享,都市圈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由2019年的4463家,增至2021年的8360家,几乎实现翻倍。

而长三角地区更是围绕特斯拉这个超级龙头企业,在各城市间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合作网。

2017年,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上海临港。进入特斯拉供应链的,首先是“宁波帮”:给特斯拉提供汽车电子的,是宁波华翔;提供传感器的,是宁波均胜;提供压铸件的,是宁波旭升股份;提供减震产品的,是宁波拓普集团。

而给特斯拉提供电池的,是宁德时代和LG化学在溧阳、南京的新建工厂;提供热管理零部件的,是绍兴的三花智控。

2020年,特斯拉国产化率已达70%,目前,除了核心的芯片、集成电路外,车身整体几乎都是中国制造,这些供应商大部分来自江浙沪包邮区。

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特斯拉虽然落户上海,税收归上海,但长三角周边的特斯拉供应商却因为配套这个“汽车界的苹果”形成了一波造富运动,大家“共同富裕”,再一次生动展现了为人称道的长三角“富邻居”现象。

5

对于青岛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来说,青岛也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高能级平台优势,吸引更多企业将青岛作为第二总部进一步做大做强。

比如,歌尔、潍柴、鲁花等企业,都将新兴产业和研发、金融等人才密集型业务放在了青岛。

实际上,这些大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不去青岛,也一定会去上海、北京、深圳等地落地第二总部。

比如,魏桥在深圳设立了第二总部。

2022年11月13日,魏桥创业集团深圳总部项目举行奠基仪式,该项目位于宝安中心区海秀路与金科路交会处,规划用地面积717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3000平方米,这也是魏桥创业集团在山东以外设立的唯一地区总部。

威高则在上海设立了第二总部。

威高负责人表示,成立威高上海总部旨在占领市场、技术、资本、人才高地,为下一个30年发展创造条件。

而将青岛作为第二总部的优势是,跟第一总部的发展联动性更强,同时将新的增量留在了山东。

这方面,吉利在浙江省内的布局就是最好的例证。

起家于台州的吉利,从1999年落户宁波开始,每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都跟宁波有关。

2007年5月18日,正是在宁波,吉利与80家经销商联合发布了“宁波宣言”,做出战略转型的重要决定。2018年,在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上,李书福感慨,“之后,吉利的每一次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宁波这块神圣的土地。”

2022年,吉利在宁波的工业总产值将超过1200亿元,税收贡献达到75亿元。

6

另一方面,周边县市也迫切希望吸引青岛企业前去投资布局,这同样需要顶层规划。

作为构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青岛不仅要为周边城市提供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还要考虑到将自身的产业增量转移到这些城市当中,实现产业双向共建。

这方面,南京都市圈已经行动多种合作模式。比如,南京与镇江协同编制G312产业创新走廊发展规划,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挂牌运行。

据统计,2022年1-7月,滁州承接沪苏浙三地转移或合作项目162个,其中光是承接南京产业转移的项目就达到46个。

从“好邻居”变身“合伙人”,对青岛都市圈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前,莱西、莱阳两地已经合作共建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形成烟青G204汽车产业走廊。

莱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推进总投资16亿元的海尔智慧厨电二期及产业链延伸项目,年产量突破200万台”列入2023年重点工作。

据莱阳市官方媒体报道,在该项目的带动下,广东华鑫尔克玻璃、温州盈艺电器等5个配套企业已注册落地海尔零部件产业园。2023年1月,海尔智慧厨电公司实现营收1.01亿元、同比增长48%,全年预计生产厨房电器220万套,营收20亿元,同比增长33%。

海阳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发挥地缘优势面向青岛招大引强,招引签约青岛制造业企业16个,其中8个已在我市完成注册。”

相关阅读:青岛都市圈还在等什么?

       原文标题 : 青岛都市圈离“国家级”,还有多远?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慧城市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