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四川面积最小县:人口不到20万,靠一根竹子撬动百亿产值

● 一根竹子凭何价值百亿?

● 四川面积最小县如何依靠非遗之势突出重围?

● 当“非遗样本”陷入困境,谁能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救世主”?

一根竹子,在仅386平方公里的小县,能为17万人创造多少收入?

答案是,80亿

这并非异想天开,四川面积最小县——青神,将这个数字变为现实。

一切要从竹编说起。

01 

贫困小县与濒危非遗

“难兄难弟”宿命般相遇

青神坐落于川西平原与丘陵接壤的过渡带之间,以县城为中心呈盆地状。县内江河纵横、溪流交错,加上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范畴、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适合种植以慈竹为代表的竹类。这为竹编在青神的发源、发展埋下了伏笔。

图源:四川文旅厅

从古代的簸箕、竹篓、书箱、膳食盒,到建国后的箩筐、篼等生活用具,再到现在艺术性强的竹编作品,不难看出,用于生活劳作的竹编在历史长河中已演变成一种艺术符号。

竹编与青神,看上去仿似“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但现实中却是一对“难兄难弟”。

建国初期,青神对外交通主要依靠水路,直到改革开放前,青神也只有5条县道,全长77.6公里。这是什么概念,以同期的上海为例,彼时的上海已有1300多条公路,总里程近2000公里,是青神的26倍!落后的交通状况制约青神的发展,“出不去”也“进不来”的情况维持了数十年。

再看竹编,由于其起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似乎从未步入“低谷”,但也未曾登上“高山”。

图源:四川文旅厅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越来越多便捷美观的事物涌现时,工期长且产量低的竹编制品,从生活用品的角度来看,势必会被取代。

当“危机四伏”的竹编遇上“一穷二白”的小县,出路在哪?

02

“一人之艺”点亮“众生之焰”

青神竹编的转机

要说竹编的破局,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青神竹编传承人陈云华

1968年,陈云华在南城乡(现南城镇)开办首个竹编作坊,向市场推出竹编制品。随着中美邦交正常化,陈云华受命编织销往美国的竹编产品。仅三年间,陈云华凭借竹编为村里换回3台手扶式拖拉机。

1984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首期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诞生,三天内报名120人。随后,陈云华创办了“四川省青神县中岩竹编工艺厂”,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成即就业”。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竹编制品受到强烈的市场冲击。费人工、耗时长、缺乏美观性,导致竹编产品无销路。“学成即就业”变为“学成即失业”。

陈云华意识到,仅靠编织生活用品,竹编是走不远的。

转机来自1984年的一笔新婚贺礼订单。

多年的教学经验,为陈云华培养出对艺术的敏感性,他从竹扇上“保家卫国”四字得到灵感:既然扇叶能编织书画,为何竹子不可呢?说做就做,陈云华拿出钻研的干劲。几个月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竹编书法问世,这是青神第一幅用竹丝编制的竹编书画作品。陈云华意识到,青神竹编的艺术价值有待挖掘。

图源:青神国际竹艺城

其后,陈云华改革坐标编织为看图编织,使人物和风景的表现力大幅度提升。

1987年,在自贡“龚扇”创始人龚道林的指导下,陈云华学会制作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及编织细竹丝用的“钩针”,开创了竹丝编织书画艺术的先河。

90年代,陈云华与妻子创作的《中国百帝图》,以4.8万美元成交,以当时的汇率相当于人民币30万左右,这在国民年均工资只有5000元上下的时代,可谓天价!

此后近十年,青神竹编字画编织技艺开发的新产品共计七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创历史最高记录。

竹编《簪花仕女图》/图源:四川非遗

从推动竹编市场化发展到人才规范化培养,从随处可见的生活工具到价格高昂的艺术品,陈云华推动了竹编艺术及产业的发展,这为竹编产业链条打通、竹编文化多元化发展打下基础。

据统计,截止到2022年底,陈云华所成立的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即“中岩竹编工艺厂”)累计承办了500多期培训班,为国内外竹编文化培养出2.8万名人才,青神竹编字画编织技艺开发的新产品共计七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创历史最高记录,为竹编艺术及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03

从“患难兄弟”到“世界名片”

青神与竹编相互成就

几十年间,在以陈云华为代表的竹编匠人的努力下,竹编实现了艺术品的“进化”。但是,如何把艺术品输送到全国及海外,彻底打开青神竹编的销路,交通成了必须要解决的关键一环

上世纪九十年代,岷江大桥、成乐高速相继通车,结束了青神无大桥无高速的历史。打通交通要塞等于打通经济“命脉”,青神GDP从八十年代下旬的1亿跃升至千禧年初的10亿,人均GDP也在2006年突破万元,对比“通路”前增长近10倍!

岷江大桥旧照/图源:青神发布

这是竹编产业腾飞的起点。

此后,政府着力于青神竹编人才、产业等方方面面,将青神竹编打造成了全国非遗产业发展的“样板间”。

?竹编+人才:“政校企”多方协同,内培外引,多措并举,建设竹编高技能人才队伍

自2012年开始,青神启动竹编产业工人“千人培训”计划,以残疾群众、妇女、青年劳动者为重点,开设艺术性与实用性皆备的竹编科目,10年间,已成功培训了上万人。

图源:四川文旅厅

同时,青神通过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构建“政校企”协同、“政府+学校+企业+乡村”合作育人模式,建成教育实习基地9个,开发《青神竹制品营销》《青神竹编文化》等校本课程11个,与中国农业大学、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旅游学院等院校已达成深度合作。

为加强竹产业高端人才的引进,青神根据《青神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招工引才扶持办法(试行)》给予竹企业相应补助,并结合《青神县人才分类评价认定办法(试行)》,出台高层次人才落户青神县的住房、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通过内培外引,加强本地竹产业人才体系建设,推动青神县竹产业整体水平提升。

目前,青神通过竹产业人才建设机制,已带动3.5万人本地就业,户均增收近4000元!

图源:眉州先锋

此外,青神不断为海外地区输出竹编人才。目前,青神已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建立非遗传习所60余个、国外竹艺培训点近20个,培训了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学员,让竹编文化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各地。

?竹编+产业:小竹子,大产业,“斑布”品牌大放异彩,“竹+”释放市场活力

一竹多“吃”,青神竹产业实现了从竹艺传承到竹业支撑的转变

2012年,青神县启动竹编产业园区建设,初步构建以竹编为中心、涵盖竹家具、手工艺品在内的产业体系;

竹编产业园区/图源:青神发布

2013年,青神用财政资金300万元支持本地企业四川环龙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本色竹纸,推动竹产业二次升级;

2019年,青神进一步启动斑布竹产业园建设,聚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本色生活用纸园区;同时,印发《建设全国特色产业示范县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将“打造竹产业五大中心”“实现三产联动”作为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

“斑布”作为国内本色纸第一品牌,以30%的市场份额高居全国本色生活用纸榜首,并成功入驻山姆、麦德龙、伊藤等国际大型连锁商超,成为美国生活用纸市场三大消费者首选品牌之一。

纸品畅销意味着原料损耗大,因此“斑布”母公司四川环龙启动了长纤维速生丰产竹子品种繁育,积极配合政府在县内外推广“斑布1号”等新品种,提升亩产量,带动农民增收,真正做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图源:青神发布

此外,环龙积极响应《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号召,建立“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其研发的竹纤维农业地膜在去年国际竹博会上大放异彩。

一直以来,传统塑料地膜会对土地造成污染问题,但竹纤维农用地膜50天内即可完全降解,这为农作物的生长营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不仅如此,环龙还和本地林业部门共建竹产业研究院,设立4个不同方向的研究所和国际竹藤中心博士工作站,目前已和多个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这为拓宽竹纤维应用领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图源:青神发布

乘着“以竹代塑”的东风,环保材料、竹纸包装、生物质肥料等竹产业不断延伸。目前,青神全县共集聚竹企业150多家,竹制品销往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据预测,2023年出口总额将突破1.5亿!

走出产业园,青神全域的竹生态风景线正在为本地勾勒文旅产业的画卷。

随着《青神县全域旅游暨岷江旅游经济带发展规划》《青神岷江文化旅游示范带行动方案》《汉阳农旅融合发展片区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政策的落地,青神县充分发挥其竹编文化、东坡文化及竹林风景等本土特色优势,推动多元化产业融合文旅,形成了集竹林康养、研学体验、会节博览于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

图源:青神发布

2022年,青神县累计接待游客210万人次,是本地常住人口的12.5倍;2023年国庆期间,青神县8日共接待游客22.37万人次,带动综合收入8800万元;2024年春节期间,全县接待游客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4亿元!

以非遗竹编为核心,以竹产业人才为基础,青神县打通竹产业链条,实现了竹的“超级进化”。2023年,青神竹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0亿,同比增长14%,占全县GDP的71.9%。

图源:四川文旅厅

然而,消费群体不断更替,与互联网一同成长的00后逐渐成为主导,“碎片化”“短平快”,是他们的信息接收特点。而竹编文化积淀厚重,与“数字原住民”的习惯几乎背道而驰。

如何抓住年轻人的心?这是青神竹编及所有非遗需思考的问题。

04

生锈的产业链?

互联网时代下非遗的生存之道

2021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共享,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依法向社会开放。我们从中窥见,非遗数字资源开发已是大势所趋

当前,利用数字影像、3D、VR,AR等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是常见的模式,但受制于技术、成本、地域等因素,这套模式难以实现非遗数字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有效利用。

在这样的环境下,灵活利用NFT、元宇宙等数字资源,用虚拟方式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思想,也许是条新出路

“非遗+元宇宙”构想基本思路 

?见人:数字传承人

根据《2023年全球虚拟数字人产业报告》数据:近2年间,全球虚拟数字人企业数量从12家激增至44家,同比增长2.7倍;全球投融资总事件从12起增加至44起,总数量同比增长2.7倍,总规模从1.65亿元扩大至49.88亿元,同比增长超29倍!可见,市场风口下的虚拟数字人,作为新兴传播媒介被用于非遗只是时间问题

非遗传承人不仅是非遗创作的参与者,更是非遗的发声人。但如今非遗传承人逐渐趋向老龄化,且受时间、地域限制,传播范围有限。以青神为例,虽然县内大力培养竹编大师,但一百余人如何撑起面向全国的文化传播,这便是“症结”所在。

倘若竹编传承人数字化,全国各地年轻人都能在线听到陈云华、陈岚讲述青神竹编的故事,文化传播问题便迎刃而解。此外,数字传承人还能通过训练,赋予竹编年轻化的表达方式,这让年轻人接收更易、学习更易

?见物:数字藏品

2021年,美国数字艺术家Beeple的NFT作品《Everyday:The First 5,000 Days》以近700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刷新了数字艺术拍品的最高成交价纪录,NFT融合艺术与商业的价值让全球瞩目。

当前国内交易平台也在试水“非遗+NFT”。2022年,小罐茶携手蚂蚁鲸探限量发售非遗数字藏品,1分钟即售罄。NFT为非遗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了捷径。

NFT是竹编的“完美”载体。依托数字藏品的形式,呈现青神大师作品,不仅能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年轻群体、降低竹编消费门槛、加速艺术变现,更能激发青年工匠的创作热情,从传播传承到变现,全过程向年轻化过渡。

?见生活——数字场景

2023年,自贡灯会首次融入“元宇宙”概念,通过VR、AR等技术,为全球观众带来“元观灯”体验。亮灯首日便有近两百万人同时观看。

试想,竹编可否参考这样的模式?答案是肯定的。

通过沉浸式竹编文化场景的打造,在场景中融入数字传承人、竹编藏品,以及竹编相关的购物、互动、展览等体验,提升竹编与生活的联动感,让年轻人眼中的竹编不再是动辄上百万的拍卖藏品,而是“绽放”于生活的艺术,以此拉动竹编非遗文化信息消费,促进竹编非遗产业多元化发展。

数字传承人传递文化价值,数字藏品加速变现,数字场景带来多元化非遗体验,“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位一体,打通非遗生产、传播、变现渠道,或许将成为未来非遗传承发展的新引擎。

面对未来,无论是青神竹编,还是其他非遗,都将迎来时代的不断冲击。华夏儿女会用怎样的方式,在世界这幅画卷上挥洒非遗“笔墨”,我们拭目以待。

-END-

作者:包倩

编辑:吴遇

设计:凡入设计

审核:Vie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政府网站,请原作者与编辑联系以奉稿酬)

       原文标题 : 四川面积最小县:人口不到20万,靠一根竹子撬动百亿产值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慧城市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