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从空管自动化到三维人脸识别,川大智胜能否成功转型?

2020-05-27 17:46
亿欧网
关注

十二年磨一剑的耐心

目前,三维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应用于C端市场。比如,苹果将其应用在手机等电子设备的身份认证中;国内的3D传感器生产商奥比中光除了与OPPO等手机厂商合作外,还与支付宝合作,共同推广更安全的“刷脸支付”。

川大智胜是国内第一个将三维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B端市场的企业。

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

首先,B端市场的需求多样,难以像C端市场一样做到规模化生产;其次,B端市场的进入门槛高,用户的决策周期长,服务也更加“重”。

但越是难的路,行业壁垒就越高,企业一旦能拿下市场,后来者很难追赶前人的步伐。

川大智胜的传统业务壁垒就非常高。

空管自动化系统在研发和样机产品完成后,要经过1-2年24小时不间断的现场测试,才能申请技术鉴定;鉴定通过后,方可在小型机场作为应急系统使用;此后,再经过 2-3 年稳定运行无故障才能申请空管部门对应急系统软件进行测试;测试通过后,才有资格参与主用系统投标。

川大智胜打造的民航首套国产主用系统——太原管制中心主用系统,从系统研制成功,到最终通过验收,历时长达12年。

现在,川大智胜面对着相似的情况:三维人脸识别技术在B端的应用几乎空白,川大智胜又一次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但川大智胜并非从零开始探索,过去开辟空中交通管理业务的经验,或许同样能够用在开辟三维人脸识别技术在B端的市场上。

空中交通管理业务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三点:先打磨技术,再用产品开拓市场,最后从提供产品走向提供服务。

川大智胜2010年就开始实质性研发三维人脸识别技术,2019年川大智胜发布了两大系列、六种档次的三维人脸识别产品,可满足20多个行业不同应用场景对高精度三维人像的采集和识别需求。

从打磨技术,到能够规模化提供产品,川大智胜花了近10年的时间。从为行业用户提供产品,到深耕行业,为客户提供其他的增值服务,川大智胜可能还需要下一个10年。

C端市场只要打造出“爆品”,很快就能在营收上看到成果,但B端市场则需要“细水长流”。川大智胜是一家典型的为B端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比起关注近1-2年新业务究竟能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收入,更应该关心它是否有扎根行业的决心和规划。

2019年,川大智胜人工智能业务中的三维人脸识别产品新签合同6994万元,同比增长242.55%。经过了10年的“蛰伏”,三维人脸识别产品的商用已经初现成果。

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戴口罩人脸识别”的市场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在“新基建”政策的推动下,数据的收集和应用变得更加重要。在市场和政策的东风下,今年川大智胜的三维人脸识别产品新签合同数量和金额都有望进一步上升,人工智能业务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人工智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