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国燃料电池产业正与自主核心技术背道而驰?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但在燃料电池行业,国内对自主核心技术的坚持似乎正在一步步丧失。

被抢占的中国市场

在国家的支持下,近年来国内燃料电池产业取得显著发展,但在中国市场上,外来燃料电池品牌和产品却成了众多本土企业追捧的“香饽饽”。

2016年到2018年间,一系列涵盖股权、技术转让、组建合资公司、产品订单等多种类型的企业合作纷至沓来,合作金额之大、力度之深不仅在国内引发热议,甚至引起国外社会的“忌惮”。

外媒消息显示,2018年5月潍柴动力与Ceres Power签署初步战略合作协议确定收购后者20%股权后,潍柴动力以约1700万英镑的价格率先收购了Ceres Power10%股份。

但由于担心英国科技公司表现出巨大潜力后被海外买家抢购一空,随后的7月,英国政府宣布计划了更为严格地审查外国收购。一定程度上受到该情况影响,潍柴动力与Ceres Power后续10%股份交易最终在本月才正式敲定。

而这些活跃的跨国交易对国内产生的直接影响之一,是当前国内燃料电池电堆市场主要被海外品牌和产品抢占。

此前11月,雪人公司副总经理叶贤伟曾公开对外表示,当前两家加拿大公司占据了中国氢燃料电池80%的市场。

而在备受国内关注的车用领域,2018年工信部5-12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前1-4批被废除)的统计数据显示,近30家燃料电池企业为登上目录的燃料电池车型提供配套,其中亿华通和重塑科技配套车型数量最多,分别达22款、16款,两家企业的燃料电池电堆均主要购自海外企业。

“蝴蝶效应”已悄然开启

国内企业强烈青睐海外产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国外对燃料电池电堆产品的研发起步较早,并且已经率先在市场上推出了一批成熟的市场化产品,而与此同时国内相关企业仍处于产品研发试验的初级阶段;

二是在国内大力支持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展的背景下,大量资本热钱涌入产业,而这些资本的目的十分明确,迅速地获取到可观收益。

资本的趋利性似乎无可厚非,但对于国内燃料电池电堆产品开发是否真的远落后国外产品,国内却有不同的声音。

部分国外企业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和包装经验,但车用领域对他们来说也处于试行阶段,它们实际运营数据和对外宣称的指标存在明显差距,不应该盲目崇拜。”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外的车用电堆技术差距并不大,超过20000km都需要调整。”

抛下技术层面的争议,对国外燃料电池电堆技术的过热推崇,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直接的产业连锁反应。

首先,助长了部分国外企业的傲慢态度,使国内合作方处于劣势地位。

国际氢能学会(IAHE)副主席毛宗强教授在国际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17)中提到,国内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业围绕一个外国燃料电池转,乞求合作,不仅使得并非世界一流技术的燃料电池产品在国内卖出天价,甚至该企业可以“任性”地以合同对其不利等理由,不负责任地单方面缺席合作签约,将多方数月的谈判努力和地方领导晾在一边。

其次,帮助国外企业巩固了产业链顶端地位,而国内相关企业只能在产业链环节中赚取最薄弱的利润,进一步丧失行业话语权。

巨额的技术转让费让国外企业尝到了甜头,巴拉德2017年通过在中国市场的技术转让,突破性地实现了年度盈利,随后巴拉德对外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合作,强调会做好核心技术保密。

事实上,通过对核心技术垄断并转让获利,同时避免重资产风险,成为不少海外燃料电池企业的理想发展模式。

Ceres Power在对外发布的声明中明确表示,不计划筹建大型的燃料电池生产工厂,其未来目标是通过对外技术转让、方案设计及运营/维护等服务盈利。涉及重资产的产业化工程将由中国企业在内的其他合作伙伴负责。

而上述情况从侧面遏制了国内自主研发力量的发展壮大。

市场短视令大量资本、市场资源被海外企业抢占,间接地增大了国内燃料电池电堆自主研发工作难度。不完全统计显示,当前国内仅新源动力、弗尔赛、佛山清极、明天氢能、南科燃料电池等少数企业保留着国内燃料电池电堆自主研发的火种。

日益明确的国家态度

但这样的现实符合国内发展燃料电池产业的预期吗?答案是否定的。

作为关乎国家能源格局的关键产业,无论从哪种角度出发,都不可能将未来发展的命脉放在他国企业手中。

实际上,当前国内已有政策明确指出,要以技术长期发展为目标,相关产业性指导和支持投入也日益明确、加大。

2018年2月,由国家能源集团牵头,国家电网、东方电气、航天科技、中船重工、宝武钢铁、中国中车、三峡集团、中国一汽、东风汽车、中国钢研等多家央企参与的中国氢能联盟正式成立。

这意味着国家骨干型企业正在进入行业,他们将有力地肩负起深化产业研究、全面带动产业链发展的重任,支持国内燃料电池产业精细化、有序化发展。

此外,12月6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领域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等9个重点专项,相较2018年,氢能方面的重点研究任务由6项上升为9项,共性关键技术由2项变为9项。显然国家对技术层面的关注在兼具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更具针对性。

由于核心技术缺失被遏住发展咽喉的产业教训仍历历在目,尚处于培育成长期的燃料电池产业应该谨记教训。毕竟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氢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