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国式浪漫”的背后,竟然还有这些秘密!

2022-02-21 17:34
BusinessCars
关注

屏幕背后的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智能、科技与创新的力量。

随着《送别》的旋律响起,绿色的“柳枝”在鸟巢体育场内悠悠飘扬,北京冬奥会在2月20日正式闭幕了。

在为期17天的冬奥会里,来自全球各地的冰雪健儿们齐聚一地。我们不仅认识了谷爱凌、苏翊鸣这样的小将在赛场上飒爽英姿,更见证了像羽生结弦、徐梦桃、“葱桶组合”们坚持梦想顽强拼搏,生动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此次冬奥会也是我国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后,举办的首个世界级体育盛会,本届冬奥会在绿色、科技、环保理念的加持下,也被冠以“最绿色冬奥”的名号。如场馆环保制冰技术、单板U型池旁的防风网、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等,处处都体现出了冬奥会绿色低碳的环保元素。

本着“绿色办奥”理念,奥运火炬在奥运史上首次采用氢作为燃料就让我们在开幕式当天就眼前一亮,同时,奥运服务用车中新能源车辆占比也是最高的一次冬奥会。据北京冬奥组委官方统计结果,本次冬奥会赛事交通服务用车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5.84%,为历届冬奥会最高。

其实在2021年举办的东京夏季奥运会上,已经可以看到氢能活跃的身影——奥运火炬、接送运动员的大巴车、运动员入住的奥运村,都不同程度地应用了氢能源

不过,根据氢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情况,氢能又分为“灰氢”和“绿氢”。具体来看灰氢就是通过消耗化石燃料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等排放;而绿氢是通过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制造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几乎完全没有碳排放。

东京奥运会使用灰氢的还不能称为100%的环保产品,而北京冬奥会使用的绿氢已经真正意义上实现“零排放”,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

所以对于服务冬奥会的车辆,更是延续着这一理念。

作为官方赞助商,也是奥运会和残奥会全球合作伙伴中唯一汽车企业,丰田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氢能源。

丰田共向组委会提供了2,205辆丰田产品,其中包括了140辆丰田第二代MIRAI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以及107辆柯斯达燃料电池动力总成车型。

其中第二代MIRAI氢燃料电池车,是基于TNGA架构下的GA-L后驱平台打造的,第二代MIRAI氢燃料电池车相比第一代续航里程也由原来的JC08工况650km,提升至850km(WTLP),并且第二代Mirai还采用最新的“Toyota Safety Sense智行安全”这一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冬奥会,丰田将加速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国内的落地。它和一汽、东风、广汽、北汽、亿华通等多个集团,都联合成立了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公司。例如,冬奥会所使用的福田欧辉氢燃料电池客车,就是丰田、北汽、亿华通三方共同合作的成果。

除丰田之外,福田欧辉提供了497辆辉氢燃料客车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此外,宇通客车、中通客车、吉利商用车等车企也提供了氢燃料电池客车供冬奥会使用。

为了保障部分氢燃料电池车的正常运行,北京及周边共投入使用了11座制氢厂。中石油和中石化还在奥运沿线配建了30多个加氢站。并且,规模化集中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会使氢能产业的相关技术、上下游配套以及基础建设快速发展。北京将依托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建立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工程。

除了氢能源的大量使用之外,冬奥会的各项新技术也在冬奥期间吸足了眼球。

虽然“无人驾驶”民用化仍然遥遥无期,但在冬奥园区里,无人驾驶也上演了一把“汽车总动员”。

据媒体统计,冬奥期间将有9款无人车为民众在冬奥期间的交通需求保驾护航。这些L4级自动驾驶车辆结合了奥园区实际应用需求,围绕冬奥园区无人接驳、无人公交、无人清洁、无人文件及快递派送、共享约车等实际应用场景,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动驾驶示范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科技改变生活,也改变了体育赛事。

在这届冰雪盛会上,中国队在雪车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雪车项目,作为冬奥项目中的“速度担当”,被誉为冰雪赛道上的“F1”。

但2016年中国雪车队刚刚成立时,甚至没有一条正规的赛道、没有一架属于国产的雪车,中国雪车队起初只能在国外找场地训练,雪车装备更是依赖国外租赁或进口。

因为雪车有底盘、车身等要素,与汽车制造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国产雪车研发任务中,2020年,中国航天科技一院和中国一汽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开始承接雪车的部分研发制造工作,中国一汽负责了雪车底盘部分,尤其是转向与刹车核心部件的研发。

2021年1月,我国第一代雪车问世,由此达成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从0到1的突破。2021年9月,我国第二代雪车完成交付,实现了我国从落后到领先的突破。国产雪车涉及数十个研发中心,1400多项国家专利。据悉,目前我国已有60到100辆雪车年生产能力。

每逢全球盛会,也是诸多黑科技“秀肌肉”的最佳时机。

在大家所熟知花样滑冰赛场中,刀刃划过冰面,腾空旋转,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远动员足尖点冰落地,包括“阿克塞尔四周”“后内点冰三周” 这样惊险跳跃动作,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裁判,有时也难以辨别动作的完整性和规范度。

今年1月,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与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联合发布了自研出花样滑冰AI辅助评分系统1.0。

这套系统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算法与深度学习方法,可以对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轨迹进行实时追踪,根据专业评分标准,对视频数据的人体骨骼、形体动作进行捕捉识别,实现稳定性可视化的比赛评判。

同样,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中完成了破纪录的偏轴转体两周1620度,也借助AI来分析让即便是普通观众也能看清每一个动作细节。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冬奥会的热度空前,大多数人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但是对于科技巨头而言,无异于一场年度大考。只不过,当像丰田、百度等这样的巨头们在冬奥会这个关键场景同台竞技时,一些新的人工智能(AI)、5G、AR、裸眼3D等科技也已崭露头角,不断让屏幕背后的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智能、科技与创新的力量。

-END-

       原文标题 : “中国式浪漫”的背后,竟然还有这些秘密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氢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