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国企业如何拥抱国际氢能大市场?

2023-08-28 14:17
能景EnerScen
关注

2023,氢能出海正当时

2023年,在欧盟碳税免费配额下降,航运、化工等行业绿色燃料、氢能使用强制性政策逐渐落地等激励下,国际氢能市场对产能、技术的需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国内氢能企业在技术、产能等方面的积累已初具实力规模,部分企业已开始逐渐探索海外氢能市场。能景研究结合国际氢能政策环境、项目开展情况以及国内氢能企业出海案例等,分析海外氢能市场开拓的机遇和挑战,以供行业参考。

01各国家/地区氢能大战略决定各地市场需求基调

国际氢能规划及政策密集发布。自2020年以来,世界各国陆续发布国家级氢能规划。据能景研究统计,截至2023年8月,全球已有近45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国家级氢能战略或发展规划,覆盖欧、亚、澳、南北美等6大洲。其中,2020年之后发布的达到近40项。

各国家和地区注重的氢能产业链环节不同。各国家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定位等有所不同,因此其对氢能形成了差异化的目标定位及扶持方向。典型代表如资源出口型国家沙特阿拉伯,其基于传统能源出口优势、光伏资源优势,将以上游氢能供应为未来核心方向;以及创新性国家日韩等,有着较强科研及燃料电池产业基础,因此其国际定位将为中下游高端氢能产品出口及国际技术服务等。

不同的发展目标带来了差异化的氢能产品及合作需求。以氢能供应环节为例,按国际分工定位世界各国可分为氢能进口国、出口国两大类。

氢能进口国/地区中,以电解槽或绿色能源进口为主。如欧洲以绿色减碳为规划核心,同时海上风电能源丰富,为实现能源绿色转型而产生了较大电解槽及绿氢进口需求;而日韩则因可再生资源相对匮乏,其规划更加强调下游氢能、氨能应用技术开发,因此电解槽进口需求较低,而绿氢、绿氨等进口需求较高,同时对技术难度较高的SOEC、AEM电解槽或有引进及合作研发需求。

氢能出口国/地区中,电解槽、储运设备、技术合作等是重心。一类是北非、东南亚等以地区或国际供氢重心为发展目标,而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其制氢设备、跨海大规模输氢技术等均需依赖进口,同时具有设备产能引进需求;另一类是北美等地,以清洁氢为发展重心,其对PSA提纯等蓝氢技术装备、氢能储运装备或有较大合作需求。

02国际企业主导氢能产品具体需求

国际氢能玩家可分为能源企业、氢能产业链企业两大类。尤其各国大型能源企业、龙头氢能装备企业等,对各地区氢能政策规划制定、大型项目开展、企业融资等起到主导或推动作用,构成了国际氢能市场的主要框架。

各国能源企业等是国际氢能项目主要推动方,也是电解槽、燃料电池汽车等整机设备最大需求方。以上游制氢为例,据麦肯锡数据,国际各能源企业规划的绿氢项目潜在电解槽需求已达100 GW以上,荷兰壳牌(Shell)、英国石油公司(BP)、西班牙伊德贝拉电力公司(Iberdrola)等国际龙头规划的多项GW级绿氢项目已经过可研与工程设计(FEED)阶段,订单潜力颇大。

同时,国外能源企业提供了电解槽出口、合作开发绿氢项目、海外建厂等三类合作机遇。如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ACWA Power)等主导的沙特NEOM绿氢项目向蒂森克虏伯采购了2 GW碱性电解槽,国际电力公司甲骨文电力与中电建、中电装备等规划开发巴基斯坦绿氢项目,以及埃及地方企业与瑞麟科技规划在埃合作建厂等。

国际氢能产业链企业提供了零部件供应链需求市场。国际上燃料电池、电解槽等设备的生产呈现高度国际化趋势,同时因国内外氢能产品技术尚处于发展早期,无论是国际整机制造龙头企业、或是氢能初创企业,均在持续寻求更高性能、以及更高性价比的产品。

国际氢能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以寻求高质量、高性能产品为重心。典型案例有迪诺拉(De Nora)为蒂森克虏伯提供电解槽电极技术支撑、Avcarb向巴拉德供应气体扩散层等。同时,国内氢能零部件随着技术性能的快速进步,切入国际龙头企业供应链已成为可能,如国内济平新能源为巴拉德提供燃料电池催化剂等案例。

国际初创氢能企业、新布局氢能赛道企业等,则将以高性价比为重心。相较于巴拉德、丰田等需不断保持技术优势的企业,部分初创公司、以及部分新布局氢能赛道的企业等,更加注重早期产能推进及市场开拓,因此更加注重零部件性价比。而性价比正是国内氢能产品主要特征之一,如潮州三环向SOLIDpower授权SOFC技术专利并提供单电池等。

03国内氢能业务出海仍面临挑战

国内外氢能产品在标准认证、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此外还存在来自海外政策支持力度、融资难易程度等诸多方面的不利因素。

标准认证方面,主要存在市场限入、国内外标准差异等阻碍。市场限入上,对机遇把控形成一定障碍,氢能某些环节的市场、技术发展快速,而国内氢能产品出口还需取得当地市场的认证,典型如欧盟CE认证等,易因较长的认证时间而错过机遇。国内外标准差异上,易导致国内主流技术产品不符合国外标准,而且国内氢能标准体系不健全,相对国际标准存在过时、缺失等问题,同时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较低,参与制定国际氢能标准数量少。

技术竞争方面,性能指标、技术测试数据等是主要难题。性能指标上,技术追赶任重道远,典型有质子交换膜的厚度等,国内产品厚度不断减小的同时,国际上如戈尔公司的产品同样不断升级换代,短时间内仍保持国内追赶形势。技术测试数据上,产品寿命等方面形成卡点,国外PEM电解槽、膜电极等起步早,寿命测试时间长,导致市场在产品寿命方面的门槛不断拔高,而国内起步较晚,难以提供相应数据。

政策方面,主要存在贸易壁垒、补贴差异等。贸易壁垒上,会对氢能产品产地等进行限制,典型有欧盟《净零产业法案》,要求到2030年年部署总量中40%的燃料电池及电解槽在欧盟生产。补贴差异上,海外建厂或面临补贴不到位情况,而本土企业在补贴支持下,或将对海外建厂形成成本优势。

此外,国内氢能业务出海经验尚少,在海外项目融资、市场推广、供应链保障等方面也有可能遇到新的未知挑战。而相应地,也有参与国际氢能合作平台、培养国际业务专业团队等多种有效应对方法。

如需更加深入了解国际氢能市场及企业策略,欢迎给我们留言,一起讨论、研判趋势,在不确定性中找寻确定性的机会。

来源:能景研究

作者:新云

       原文标题 : 前瞻|中国企业如何拥抱国际氢能大市场?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氢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