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十年大潮, 制造业回流在2020年实现"惊人逆转"?

2020-04-27 10:23
物联网智库
关注

03日本的周期性“摇摆”

当然,其他国家不会对“制造业回流”坐视不理。在报告Partial Disengagement--A New U.S. Strategy for Economic Competition with China,翻译为《部分脱钩:美国对华经济竞争的新战略》中,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就提出,要团结盟国共同实现中美部分脱钩的任务。

在制造业回流中,值得关注的势力包括日本和欧洲,他们是怎么想的?

先说我们的邻国日本。当前最热的新闻是:日本政府已从其经济刺激计划中拨出22亿美元,专门帮助本国制造商将生产线转移出中国。这一举动有可能将日本之前重塑的中日友好关系再次降温至冰点。

不过再往前追溯,日本对于中日关系的处理方式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摇摆。

日本各种研究机构呈现的内容也是各种“摇摆”: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认为,日本制造业正在走上“万物互联”之路,这不仅将提高生产效率,也将改善企业成本结构,或将吸引更多日企回归。

日本民间智库“日本综合研究所”的研究报告则指出,虽然日企回归可以促进日本经济发展,但只要人口下降问题不解决、国内市场持续萎缩,日企就很难持续回归。因此,政府的首要政策目标不应是吸引企业回归,而是解决人口负增长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摇摆呢?根据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徐弃郁教授的分析,是因为中日两国的经济联系太紧密了。

根据日本海关最新的统计,中日贸易额2019年1-9月是2,233亿美元,中国仍然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日贸易总额比美日贸易多出三分之一。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数据,在中国的日本企业是在美国日本企业的4倍,日企在华累计投资余额高达1,082亿美元,是所有在华外企里最高的。

东京商工研究在今年2月份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疫情期间,受访的2600多家企业中,有37%的企业将其采购分散到中国以外的地方。

受全球化发展推动,日本企业曾一度加速全球扩张;同时由于本土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升高,企业也不倾向于在日本本土扩大产能。

但近来的发展势头却显示,日本企业正有加速回归本土的趋势。分析人士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高品质、安全可靠的“日本制造”备受新兴市场消费者追捧。日企回归本土并非出于成本考虑,而是顺应市场高端商品需求扩大趋势,最大化发挥“日本制造”的品牌效应。

其次,近年来访日外国游客持续增加,尤其是中国游客“爆买”拉动日本国内消费市场迅速升温。日本预计,到2020年访日外国游客人数将达4000万人次、消费额将达到8万亿日元。

再次,跨境电商平台的迅速发展令网购“日本制造”变得非常方便。日本经济产业省近期调查显示,2017年日本经营者仅对中国消费者的跨境电子销售额就增加了25.2%,达到近1.3万亿日元。

第四,日本央行近年来坚持超宽松货币政策,令日元汇率维持在相对低位,这增加了本土出口优势。同时,新兴市场人工成本上升令海外生产的成本优势下降。

最后,日本通过签订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为更多出口企业争取到削减关税的机会,提高了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根据EPA,日本对欧盟出口乘用车的关税将在协议生效8年后完全取消。这也是日本汽车厂商纷纷考虑把汽车生产迁回本土的主要原因。

04制造业外迁东南亚的“背面”

欧洲的报告则看到了中国制造业外迁东南亚的另外一面。

英国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2019年11月发布报告,题目是US - China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 Quest for Global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翻译为《中美战略竞争,争夺全球技术霸主地位》。这份报告共有45页。

报告引用了日本最大的证券公司野村(nomura)的 “生产转移指数”,考察了可能从中国制造业外迁中受益的国家。根据该指数,越南是“明显的突出受益者”,其次是马来西亚,然后是新加坡和印度。

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最近的一份报告也表明,越南和马来西亚可能会从贸易限制中获得“巨大利益”。因为这两个国家已经拥有戴尔和三星等大公司的生产设施,允许这些公司从他们在中国的工厂转移生产。许多中国制造的大型供应商确实在考虑迁往越南,尤其是iPhone制造商和电子产品制造商富士康。

同时,这份报告也提出一个新视角,这些受益国有可能会加大与中国的融合。

首先,这些国家可能会赢得产业链中的一部分企业外迁,但是大部分位于亚洲的制造业产业链或多或少都将在某个环节经过中国,因此如果中国制造业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次,许多跨国公司新建工厂的决策与更深层次的投资变化结合在一起。随着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普及,生产从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到离最终消费者更近的地方更加划算。因此东南亚等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面临不确定性,有可能会迅速枯竭,仍有较大风险。

05中国制造的优势来自聚集效应

一口气看了这么多内容,我们不妨复习一下,对上述多份报告的重要结论做个提炼:

制造业回流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而且疫情正在加速它。

商业世界的全球化并非必然趋势,全球化的进程早已达到拐点。

制造业的迁移逻辑,不是简单的寻求劳动力成本更低。

东南亚虽是受益地区,但其制造业有可能会加大与中国的融合。

各种数据也都验证了制造业外迁的趋势:

中国美国商会(AmCham China)针对239家在华美资企业的调查显示,22.7%的公司将把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出去,19.7%的公司正考虑将部分或全部制造业迁出中国,33.2%的公司将推迟或取消其投资,只有2.9%的公司将增加其在华投资。

据普华永道针对中国大陆台资企业的调查,40%的企业计划调整其供应链和采购策略;39%计划将未来的投资转移到其他市场,29%计划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

全球律师事务所贝克麦坚时发布“极度复杂的年代”商业投资报告,调查了600名亚洲区高管对未来投资的态度和考量,报告显示,93%中国区高管正考虑重新调整布局,其中18%已经开始调整他们的生产和供应链。

不过,制造业外迁,不是想迁就能迁。

现在工业产品复杂度上升,电子产品往往有数百上千家供应商,而制造业的优势来自集群效应,可以大大减少物流成本和撮合成本,因此外迁的难度也较大。

中国的制造业到底有多厉害?知乎上有篇文章标题很有意思,叫做《“我办了个厂,啥也不生产,一年赚400万”》,其中讲了一个故事:

“李少海是深圳乐动机器人公司的CTO。在他眼中,当下他们在做的研发工作,是想法和信息的整合。

比如有个芯片,本来在音箱上应用,量产之后,供应商就会向他们的机器人公司推荐,看看他们是否能使用。供应商和机器人公司一起成长。

比如李少海需要一个电机,市场上没有,他就会定好参数规格等,找一家供应商做出来。让机器人完成沿着房间边界行走的传感器可能来自智能手机,芯片可能来自汽车,红外激光器可能来自医疗界…

李少海的机器人公司,不需要生产,只需要盯住时刻在变化和升级的供应链,找到最适合自己机器人的零部件,从而升级自己的机器人技术。

这才是最高效的方式。”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卓贤和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黄金在报告《高工资会导致制造业外迁吗--关于劳动成本、产业链和产业外迁的关系研究》中的测算,产业链的长度决定了产业外迁的难度。

当一个行业在一国的产业链越长,那么该国对此行业的主导权就越大,产业外迁的难度也就越高。

利用2012年和2017年国内投入产出表,该报告计算了中国139个行业的产业链长度。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链较长,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行业的产业链较短。

铁路船舶等运输设备行业的产业链最长,2017年其国内上游产业达24个。

专用设备、医药、通用设备这三个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链长度也都超过20。

2012年-2017年间产业链拓展最快的是医药制造业,上游行业数增加了5个。

电气机械、电子信息、化工等产业链长度也超过15,且都比2012年有所延展。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相较新兴国家,中国产业链并无绝对优势。

墨西哥电气设备产业链长度已超过中国,其汽车产业链与中国持平,电子信息设备也与中国接近。而印度和印尼这两个人口大国,在服装、皮革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链与中国已十分接近,即使是电气设备行业,两国产业链长度也只比中国少2个和1个。

06制造业外迁的经济帐

在知乎上,有个提问“为什么制造业向外国搬迁,而不向中西部搬迁?”在某日企做了10年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李锦瑞做了如下回答。

“2014年因为成本压力和交付周期短缩的要求,公司成立了东南亚部产品移转项目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一下项目实施情况:

当地环境:东南亚包含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东帝汶,共11个国家。印尼GDP总量比较大,2018年GDP是1.04万亿美元,相当于山东。越南的GDP体量相当于山西,但增速较快。

外来投资:以韩国、日本、新加坡为主,很多工业园也比较有规模,主要是电子产品、手机零件、机械设备零件、鞋类等。

人文环境:越南受中国文化影响,就是像广西的二三级城市,人也比较有干劲。这些年越南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就是中国10年前的翻版,我们中国是“调研--计划--试点--讨论--改善--展开”,越南是“计划--中国怎么做--照着实施”。

人工成本:当时我们是引用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调查数据,相对来说单一的人工成本并不高,但是综全成本不低。制造业基本月薪(不包含福利奖金):越南204 USD,马来345 USD,印尼298 USD,泰国346 USD。

新供应商:我们选择的合格供应商主要是东南亚的日资企业,质量水平与中国产的相当。加工设备和技术能力相差不大,但表面处理能力较差。服务能力,从我接触的情况来看,对应速度与效率和中国供应商差不多。”

计算制造业外迁的经济账,需要细分到各个行业。

《高工资会导致制造业外迁吗--关于劳动成本、产业链和产业外迁的关系研究》报告中,针对不同细分行业,对于制造业外迁的经济账进行了更为全面系统的分析。

全球前5大制造业分布,呈现“三重一轻一电”,分别是化工、食品、汽车、电子和机械:

化工、汽车和机械等重工业地位不断上升

食品仍是第二大制造业

移动通讯浪潮推动电子信息业升至第四大制造业,反超电机和电气设备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制造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