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充电宝召回事件,看锂电池安全的“隐形守护者”——隔膜
最近,移动电源行业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6月以来,安克创新、罗马仕等知名品牌相继宣布召回超过120万台充电宝,原因直指电芯安全隐患——其中罗马仕三款型号(PAC20-272、PAC20-392、PLT20A-152)召回量就达49万台。公告中提到的“电芯原材料缺陷”“隔膜绝缘失效”等术语,让普通用户看得一头雾水,但背后隐藏的却是锂电池安全的核心问题:隔膜失效引发的胀气与热失控。
罗马仕召回公告(来源: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安克创新召回公告(来源:安克创新官网)
这些召回产品中,部分电芯因隔膜材料或工艺缺陷(如杂质残留、热稳定性不足),在长期充放电后逐渐失去绝缘功能,导致内部短路。短路瞬间的焦耳热触发电解液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如CO、H),电池内部压力骤增,最终引发鼓包甚至燃烧。而这一连锁反应的起点,往往源于那层仅几十微米厚、却关乎生死的“隐形守护者”——隔膜。
隔膜在锂电池中的作用看似简单:物理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但它的失效机制却复杂得多:
高温下熔缩(如PE材质135°C即软化),失去隔离能力;孔隙阻塞导致离子传输不均,诱发析锂和枝晶生长;杂质催化副反应,加速产气。
近期充电宝的集中召回,正是隔膜质量控制失控的典型案例。部分厂商为降低成本,采用低品级隔膜,其隔膜在循环中更易被电解液副产物腐蚀老化,最终引发安全事故。
本文将结合行业案例与技术原理,解析隔膜如何从“守护者”变为“引爆点”,并探讨材料与工艺的优化方向。毕竟,每一块鼓包的电池背后,都可能是一场本可避免的危机。
电池热失控诱因
1. 隔膜热收缩导致短路
机制:商用隔膜(如PE/PP)熔点较低(PE约135°C,PP约165°C)。当电池过热时,隔膜熔融收缩,失去隔离作用,引发正负极短路。短路瞬间产生大量焦耳热,触发电解液分解、SEI膜破裂等连锁反应,释放CO、H、烃类等气体。
三星Note 7电池事故中,隔膜收缩导致内短路是起火主因之一。
2. 隔膜褶皱与气体滞留
注液过程:电解液(如DMC溶剂)浸润隔膜时,毛细作用使隔膜局部隆起,与极片间形成间隙。气体(如化成产气的CO/H)在此积聚,导致褶皱加剧,阻碍气体排出。
后果:气体积压增大电池内阻,局部电流密度升高,加速析锂和副反应产气。
DMC在不同隔膜上浸润的行迹
3. 隔膜孔隙阻塞加剧副反应
压力影响:外部约束或内部膨胀应力压缩隔膜孔隙(如>12 MPa时孔隙闭合),离子电导率下降。局部电流不均促使负极析锂,锂枝晶刺穿隔膜引发微短路,持续消耗电解液并产气。
4. 隔膜杂质催化分解反应
金属杂质:隔膜涂层(如AlO)若含Fe、Cu等杂质,在高压下溶出并迁移至负极,催化电解液分解,产生CO和H。
水分残留:隔膜烘烤不充分时,残留水分与LiPF反应生成HF,腐蚀电极并产气。
解决方案与行业实践
1.耐高温隔膜:
陶瓷涂层(AlO/SiO)隔膜:耐热性提升至200°C以上。
芳纶/聚酰亚胺隔膜:熔点>300°C,抑制热收缩。
2.结构优化:
双面PVDF涂层隔膜:增强与极片粘结力,减少注液褶皱。
变张力卷绕工艺:控制隔膜张力在5–10 N,避免过度拉伸。
3.工艺控制:
隔膜Gurley值控制在300–500 s/100mL,平衡透气性与安全性。
总的来说,通过材料改性(如陶瓷涂层)、结构设计(双面粘结)和工艺优化(张力控制),可显著抑制隔膜相关的胀气问题,提升电池安全性。如果隔膜选择或使用不当,电芯在长期使用之后就有可能发生胀气鼓包风险。
以上内容均为本人日常作,交流,阅读文献所得,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文中阐述观点难免会有疏漏,欢迎业内同仁积极交流,共同进步!
参考资料(锂电解码资料库可下载):
1.锂离子电池高安全复合隔膜的挑战和未来展望,钟国彬
2.锂离子电池内隔膜褶皱的原因及消除,闫晓清
原文标题 : 从充电宝召回事件,看锂电池安全的“隐形守护者”——隔膜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登录
手机
验证码
手机/邮箱/用户名
密码
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其他方式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