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金心异解开“深圳创新密码”:东莞不是深圳

写下这一个标题,内心颇感踌蹰。深莞关系于深圳而言,与深港关系几乎同等重要,但是两个城市的政府隔膜如此之深,现在的进展远不如已经建立了合作机制的深港关系。

还记得2019年4月20日,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在深圳("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高峰论坛)作了一个演讲,这个演讲中的主要论点经过网络传播,顿时惊骇了整个华人世界:

"(两年前)我有机会带几位来自西方的朋友到深圳南山的海旁一行,直截了当地对他们说:'记着我说的吧。你们这一剎那站着的土地,就是这一点,分寸不差,有朝一日会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夸张吗?那当然。将会灵光吗?这类推断老人家很少错。三十年前我推断上海的经济将会超越香港;今天我推断深圳一带将会超越上海。困难重重,沙石多,但假以时日,我应该对。"

"这推断其实不难。国际经济发展的中心历来要靠一个湾区,举世皆然也。大家今天朗朗上口的粤港澳当然也是一个湾区,只是奇怪地'深'字不在其内。无可置疑,名字打不进'粤港澳'的深圳将会是这湾区的龙头。可不是吗?今天还在发展中的深圳的经济不仅超越了香港,也超越了整个台湾。两年前我推断十年后深圳一带会超越美国的硅谷,还有八年我认为在时间上这推断不需要改。"

很多人觉得张五常的讲话完全信口开河,是因为忽视了他后面强调的另外几段话:

"地理的形势非常好当然是深圳发展得有看头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东莞就在隔壁。东莞不是一个普通的工业区,不是温州那样专于小商品,不是苏州工业园那样名牌满布,不是阳江那样专于一两项行业。东莞(某程度也要算进同在深圳隔壁的惠州)是无数种产品皆可制造,而且造得好、造得快、造得便宜。我认识不少在东莞设厂的朋友,非常相熟的一个造玩具,一个造模具,一个造餐具,一个造展出架。他们做得辛苦,但从他们那里知道,在东莞,厂与厂之间,厂与山寨之间的互相发放的方便是我平生仅见。我也对昆山这个大名的工业区有点认识,因为先父遗留下来的抛光蜡厂是在昆山。昆山多是台湾客,厂家一般专于自己的名牌,但论到行业的多元化与工作的互相发放的方便,东莞冠于地球应该没有疑问。”

"我肯定地推断深圳将会超越硅谷,主要是硅谷没有一个像东莞水平的工业区。不仅今天没有,永远也不会有。今天,东莞一间工厂专业员工的最低包食宿的工资,约美国西岸不包食宿的三分之一,而东莞的工业最低市价工资是远高于我也知道的江西与河南等地--高一倍多。这是地理的位置之别使然。”

"拿着东莞的一个劳动员工的最低市价工资(包括食宿)在国际上比较,东莞约美国的三分之一,约欧洲的先进国家的四分之一。另一方面,跟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则又倒转过来:印度的工厂员工的最低工资,约东莞的三分之一,越南约东莞的四分之一,非洲约东莞的五分之一。换言之,从国际工业产出的最低层的市价工资看,东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我喜欢用这分水岭来衡量国际上的工业产出竞争,大概的产品胜负可以算得快。”

"让我解释清楚一点吧。目前东莞的工业的最低市价工资是发展中国家最高的,但跟发达国家却最少是一与三之比,有三分之二的阔度差距。把这分水岭强行收窄,中国的工业就会转到越南、印度等地方去。我们希望这阔度收窄,但要由阔度更大的国家--如越南、印度--在下面推上去。这解释了为什么十一年前我反对新《劳动合同法》反得那么厉害。经济学不是深学问,只是能把几个简单原则用出变化的学者凤毛麟角。”

"今天的深圳,因为有东莞与惠州的存在,在国际上竞争无疑是有着一个重要的甜头。这优胜之处会因为工作人员的知识层面的提升而逐步减少。换言之,工作人员的知识愈高,深圳与西方的先进之邦的工资差距愈小。升到最高的世界级人马,深圳的工资却又高于西方的先进之邦了。"

如果张五常教授口中的深圳仅仅是指1980平方公里的深圳市,那么他的上述观点确实太"夸张"了。但如果他指的是"深圳都会区",或者说叫"深莞惠"地区,那么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持他的乐观态度(更何况他还为他的乐观观点预设了几项条件,如果那几项条件真的实现了,确实可以乐观),当然不要去计较GDP数字问题,而是指一种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功能。这是有可能的。


回顾东莞市过云40年的经济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且与深圳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随从、共震关系。

让我们回到1978年。

在1979年深圳建市并成为地级市和副省级城市之前,行政上隶属于广东省惠阳地区,当时的惠阳地区辖驻地惠州市及惠阳、博罗、河源、连平、和平、龙川、紫金、惠东、宝安(今深圳市)、东莞等1市10县。之后1979年撤销宝安县,改设深圳市,由省直辖;1988年1月,国务院批复将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也就是说,深莞原都是惠阳地区下辖的一个县。

在1978年这个时间点上,深莞惠地区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地区,由于临近边防前线,国家未在此布局任何重要的工业和科技设施。改革开放给两个城市同时带来了工业化的历史机遇。

如我前面文章所提到的,1979年的对外开放,最先饮头啖汤的是香港轻工制造业,大规模北迁珠三角,到1997年,香港仅在深圳的工厂就有12400家之多。在东莞的港资工厂没有深圳那么多,但也相当于深圳的一半左右。深莞承接港资制造业转移的过程基本是同步的,但这些工厂大部分优先选择深圳,毕竟有地利之便。

1988年之后,台资的轻工制造业也尾随港资工厂进入深圳和东莞地区,1992年之后尤其加大了投资规模。台商投资的领域遍及电器及电子产品、五金及五金制品、工业用原材料、鞋业、机械和家具等。

相对来说,台资工厂偏爱东莞多过深圳。一方面来说,台资有爱扎堆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喜欢一起到一个小地方,这样与当地政府谈判时,比较有叫价能力。倘若对手是强势的地方政府,则往往很难讨到便宜。到1996年时,就已经有了"全国台商三分之一在广东,广东台商三分之一在东莞"的说法。据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下称台协)统计,协会成员从1993年创会时的360家发展到最高峰时2006年的3530家

1993-1994年,厉有为在深圳实行不欢迎"三来一补"政策后,大量盘踞在深圳的此类港资工厂纷纷迁往东莞。这导致港资轻工制造业工厂在东莞的规模超过深圳。

港台"三来一补"工厂在东莞铺开,使东莞在1990年代中后期成为"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世界工厂"。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2年,东莞连续7年出口总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仅次于深圳、上海。事实上应该是深莞地区共同成为"世界工厂",但是东莞市总强调"东莞是世界工厂",而深圳市则只强调,"深圳及周边地区"成为世界工厂。

1990年代中期深圳开始转向IT制造业和通讯设备等科技产业,而东莞也开始吸纳此类制造业投资。来自台湾的产业投资最初主要是消费品制造业,但随着1990年代中后期PC(个人电脑)市场的迅速升温,集聚在东莞的台湾投资逐渐变成了以PC制造产业链为主。

如果我们站在1999-2000年这个时间节点来观察的话,当时的东莞、惠州(联想电脑当时华南的研发和销售在深圳,主力工厂在惠阳)和深圳本土及外资的IT制造(除了本土的联想、长城电脑等之外,还有富士康代工的苹果电脑,以及戴尔、索尼等外资在深圳的生产工厂等等,以及开发科技、深南电路等诸多电脑零部件生产商)共同构成了全球最大的IT制造基地,所谓"世界工厂"的全球声誉,其实是在此时方形成。当时很著名的两句流行语说:在深莞惠三市的区域范围内,一台PC所需要的零部件全都能够生产,可以顺利地组装出一台PC机。

东莞市政府发布的报告声称,1994年10月,中共东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其内涵是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迈进,使"数量型"经济逐步向"质量型"经济转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东莞经济开始了升级转型。但这一所谓的转变,只体现在东莞市在原来轻工消费品制造的基础上,增加了PC制造业而已,而并不能表明东莞"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迈进",得出东莞由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转变,纯属自我溢美之辞。

不过东莞市确实也做了一些事情,以更好地从深圳承接产业转移。比如1997年东莞由市财政出资17.4亿元建设了莞深高速--一条南北走向贯穿东莞中部腹地的高速通道,开创了全国地级市自筹资金建设地方性高速公路的先河,这条连接深圳中心区、全长41公里的高速公路于2000年9月通车。

此外,在烈火烹油的年代里,东莞政府自信心十足地想要提升自己的城市地位,规划建设了一系列新城区和关键基础设施。

2001年,《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通过,成为构建新城市中心的布局之纲,根据此规划,决定在南城建设CBD,以克服东莞中心城区首位度过低的问题:5年间实施市级重点工程164项,总投资296亿元,完成东莞大道、松山湖大道、东部快速、常虎高速、环城路等建设,以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大剧院、行政办事中心等一大批公共建筑为核心建设中心城区。

此外2001年8月东莞决定将松山湖建设成为一座集科技、产业、生态、人文为一体的生态科技新城,作为东莞未来的经济和科技中心。2002年1月10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奠基,园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

2002年,东莞市决定开发建设虎门港为集装箱港,目的是将东莞所产生而输入深圳港的集装箱货运量截留一半左右通过虎门港输出。在虎门港失败后,又推出了"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的规划,把东江北干流和南支流流经区域,包括中堂、道滘、望牛墩、麻涌、洪梅、万江、石龙、石碣、高埗、沙田和虎门港开发区均纳入其中。

2008年,又决定开发长安滨海新城,斥资近200亿元填海12平方公里,加上原有可开发用地,共计达20平方公里。

这些由政府主导投资的大建设项目,除松山湖外,其它都算不上成功。尤其是,在作为与深圳配套的产业基地的角色下,东莞试图取代深圳的服务中心角色的各种努力,包括CBD和集装箱码头。

但是另一种由民间推动的产业升级确实在悄然发生,那就是在制造业大繁荣的带动下,伴随着大量的劳动力人口集聚,与之配套的生活性服务业迅猛地发展起来,诞生了诸多餐饮及零售服务的著名品牌连锁企业,最典型的如台资的名典咖啡和莞资的真功夫快餐,以及如今已拥有1.5万家门店的美宜佳连锁便利店。当然更为著名的就是遍面东莞33个镇街的高星级酒店,其中仅五星级酒店就将近40家。

很可惜的是,这种市场自发的产业转型升级,后来走入了一条畸型繁荣的死胡同,一场风暴之后,花叶飘零。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慧城市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