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深圳创新密码:大学与地区创新网络

03

“资金池、人才池、技术池”角度下的“人才池”功利主义

2008年前后,深圳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又一次变化,传统制造业大规模撤出深圳,只留下所谓的高科技制造业——但在2015年之后,高科技制造业也相当程度上迁出深圳。这是一个深圳逐渐工业空心化、服务业化的过程。

与此同时的,则是国内各地区对所谓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及一批二线城市经济迅速进入繁荣期的过程。这两者的叠加使得一些著名的科教中心城市迅速崛起,这其中就包括武汉、南京、西安、成都、重庆、长沙等城市,而这些中西部地区城市及其大学却是深圳过去20多年里科技人才的主要供给地。一方面深圳的工资水平除个别大企业外,在全国不再具有特别突出的优势,另一方面上述城市的经济及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也提供了更多的在地就业机会。这使得大量的科技人才被“坑口电厂”截留,深圳过去的人才供给管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流失。

深圳政府的应对之道是自己办大学,打造一个相当规模的在地“人才池”。于是不知不觉中,深圳高等教育的价值观有一个从“技术池”功利主义向“人才池”功利主义的转变。其主要表现在,过去办大学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主张办“小而精”的优质大学,说白了就是崇尚“加州理工”模式,但现在则逐渐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规模,追求在校生人数。

这一转变最明显体现在南方科技大学的创办过程中。朱清时来深圳筹建南科大时,市委市政府与他的共识就是南科大要办成“小而精”的深圳版“加州理工”(CIT在校生人数仅为2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各1千人),在校生人数在5000人左右(而朱清时原本希望的规模则更小),本科生与研究生之比为5:5。但在创办过程中,“却不道流年,暗中偷转”,政府希望南科大扩大办学规模规划,折中的结果是确定南科大公开宣布的办学规模为在校生8000人。后来南科大又将在校生规模目标调整为1.5万人(现在已达到1万人)。

深圳高等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以质取生,而是修正为质、量并重,追求适度较大的在校生规模,虽然不可能达到武汉那样的百万级或国内一批二线城市的50万级,但也应该有20万左右的在校生规模,即便这些学生中仅50%留在深圳就业,也能为深圳人才池增加每年10万人的供给保障。这一价值观可能最集中体现在2012年深圳市制定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该规划提出“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并提出2015年大学在校生人数要达到15万人,2020年达到20万。现在看来,当时这个目标显然太过激进了,因而并未能实现——2020年,深圳各大学在校生人数总计为13.62万人。

在方法论的层面,深圳政府拓展各种创新模式,来扩大深圳高等教育供给的规模。

一是仅有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不断扩大办学规模。2010年深大在校生规模为2.8万人左右,到2020年已达到3.9万人。除了原有的后海校区,更于2017年启用了占地1.38平方公里的丽湖校区,使整个大学的建筑面积达到了200万平米。

二是与深圳大学城的三所研究生院进行谈判,邀请其在深圳办本科。

对于深圳政府抛出的橄榄枝,北大、清华反应比较谨慎,迄今为止北大只创办了汇丰商学院,据说内含本科教育,而清华仍坚持研究生教育,更于2018年将清华深圳研究生院与2014年创办的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合并,更名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16年深圳市政府曾与北大在广州签署协议,拟将北大深研院升格为北大深圳校区,但到现在也没有落实。

三校中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十分积极地回应。2009年12月,深圳市与哈工大签署合作备忘录,首次提出开展本科教育;2014年5月,教育部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筹备举办本科教育。深圳市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新的合作办学协议,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基础上,筹备共建本硕博教育体系完备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201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本部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以独立招生代码招收本科生。当年11月,入选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中的“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哈工大(深圳)确定的办学规模目标为在校生1万人,现在已达到9000人的规模,其中本科生4500余人,研究生4500人,教职工1100人。

哈工大(深圳)目前已成为国内异地办学的成功典范。自2018年独立招生以来,连续数年,其在全国各省的招生分数线大都超过哈工大本部,这在异地办学的大学中甚为罕见。哈工深在全国招生的平均分数已和同济大学相当,直追北航。2022年高招中,哈工深在全国9个省的提档线超过广东本土第一名校中山大学。

第三就是不断地举办新的高校,一方面采取“哈工深”模式,与国内的著名大学合作创办深圳校区或深圳分校(其实是子校,所谓控股子公司类型);另一方面吸引香港高校和国外名校创办深圳校区或深圳子校(以港中深为例,其本意是深圳校区,但受中国教育政策限制,只能办成所谓“国际合作办学”的控股子校模式);同时继续自己创办新的大学。这三种方式都暗含着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用意在内。

除了哈工深之外,先后与深圳政府洽谈过合作办学的名校甚多,进展到签订合作协议的则主要有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

其中南开大学属于比较早的与深圳合办专业学院的类型。早在2002年5月,南开大学就在深圳筹建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但在筹办7年之后,终于无疾而终,其最初占用地块和建设的一幢大楼,后来被划给南方科技大学。

当然更早的是暨南大学,早在1996年就与中旅集团合办暨大中旅学院。2003年,经国务院侨办批准,学院更名国暨大深圳旅游学院,成为深圳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2011年,深圳政府与暨南大学、华侨城集团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暨南大学将其本部的旅游学院与深圳旅游学院合并,暨大深圳旅游学院成为其五个校区之一。

武汉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都是雄心勃勃想要在深圳创办新校区,并获得深圳市政府鼎力支持的大学。2016年9月,深圳市政府与武汉大学签署了《武汉大学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合作举办武汉大学·深圳备忘录》,共同将武汉大学·深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校区。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等共同见证签约仪式。当时深圳政府在光明区划出3000亩地块作用武汉大学(深圳)的用地。3个月后的当年12月,深圳市政府又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深圳政府在宝安区石岩街道辟出510亩用地给中国人民大学,目标办学规模为在校生5000人。

但这两个合作协议最后都被废止了。原因是,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通知》(教发厅函〔2017〕12号),要求审慎决策建设新校区,原则上不支持、不鼓励跨城市、跨省建设新校区,特别是具有本科教学功能的新校区。教育部还专门要求停止武汉大学深圳校区建设。

已经生米做成熟饭的则不在废止之列。比如:

2015年5月,深圳市政府、湖南大学和罗切斯特理工学院三方共同决定在深圳市宝安区合作建设湖南大学罗切斯特设计学院(深圳)。但7年之后的今天,这所学院仍在筹办之中,但也有一种说法这一项目已经终止。

2015年12月,深圳市政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签署了在深合作办学协议,决定共同设立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该学院规划最终在校生人数约3000人左右。据说该院选址龙岗国际大学园,仍在筹建之中。

2016年1月,深圳市政府与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签署了合作办学备忘录,三方将在深圳共建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建设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未来办学规模为在校生3000人。2020年,该学院选址南山区桃源街道白石岭,已借址招生,校区正在建设之中。

这三所学院在深圳政府的高等教育规划序列中,都属于所谓计划创办的10所“特色学院”之列。

北京理工大学则与莫斯科大学则将双方的合作则建立在两国元首外交层次的基础之上,因而成为一所具有法人资格的综合性大学。

2013年12月,莫斯科大学向中国提出在中国境内联合创建大学的建议,这一建议获得中国最高领导人的积极回应。2014年2月,在教育部和深圳市政府的推动下,选择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合作办学伙伴;当年5月,中俄两国教育部门在两国元首见证下签订谅解备忘录,支持莫斯科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在深圳合作举办大学。2015年8月,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筹设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2017年9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中方主席刘延东在深圳与俄罗斯副总理、委员会俄方主席戈洛杰茨共同出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开学典礼。2019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迁入位于龙岗的国际大学园新校区。

“深北莫”占地33.37万平米,开设9个本科专业,设置11个硕士专业(方向)和2个博士专业授权点;有教职工403人,现有在校生1340人。2021年,“深北莫”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

中山大学(深圳)则将深圳此波在“人才池”功利主义原则下的系列办学浪潮推向高潮。

部分粤人一直对深圳市甚少与广东本地大学进行合作颇有微词(尽管暨南大学早就入深办学),尤其是中山大学走出广州时第一个考虑的不是深圳而是珠海,也让人略感讶异。中大毕业生在特区前30年选择在深就业的也不是特别多,至少与武汉大学、华中科大等相比而言是如此。但这种状况到近10年已有很大改观,中大毕业生在深圳的能见度明显提升。中大与深圳的合作因此可谓水到渠成。

2015年11月,深圳市政府与中山大学在广州正式签署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在深圳新建校区,还将在深圳建设三所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共同推动中山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深圳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选址于深圳市光明区,校园占地面积约5000亩(321.15公顷),将成为中山大学的主体校园之一(广州、深圳、珠海三城市五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将拥有文、理、医、工(中大本部工科较弱,因此提出在深圳校区建设新工科)相对齐全的学科体系,以及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招生录取分数线和学位授予标准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一致。2021年9月,中大深圳已有在校生1万人,按照规划,中大深圳最终在校生规模为2万人。

深圳市政府计划五年投入约300亿元,用于中大深圳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和教学科研设备投入。深圳为中大进入深圳办学可谓花了血本。校园分两期建设,一期建筑面积129万平米,已于2021年6月交付使用。

深圳与海外大学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与香港高校的合作上。2012年10月,教育部批准深圳市政府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筹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港中大(深圳)校园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国际大学园,占地约100万平方米,长远办学规模为在校学生11,000人,其中本科生6,000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5,000人。

根据双方协议,港中大教务会负责中大(深圳)课程的审批和评议、指导及管理教学事宜,并监管学位、文凭、证书,以及其他资格认证的水准。中大(深圳)开设的学科及课程设计将根据国际趋势,以及内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循序开设理工、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完成以中大现有课程为设计蓝本的核心课程,当中包括多门通识课,贯彻中大全人教育的精神。符合中大学位要求的港中大(深圳)毕业生,将获授予港中大学位;亦将与国内其他大学的毕业生一样,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获发毕业证书。

港中深同样是国内中外合作办学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在国内各类中外合作大学的排行榜上,港中深常居第一位。且近几年,港中深常常超越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省高校中招生分数最高者。2022年,港中深录取新生3400人,使在校生人数达到7000人,教职工人数达到1100人。

2021年9月6日,深港高层会晤暨深港合作会议在深圳举行。深圳市副市长郑红波与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签署《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大学关于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市校在深合作共建香港大学(深圳)(暂定名)。

据说深圳政府最初提供的选址是光明区公常路沿线,原计划给武汉大学的地块,但港大向深圳政府提出希望择址靠近深港口岸的片区建设深圳校区,最后遂选择位于南山区西丽国际科教城的白石龙片区,

港大进入深圳办学,意味着香港公立八大高校除了面向香港教育界的香港教育大学,以及原本就是从广州迁港的岭南大学(现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之外,其余6所大学悉数进入大湾区珠三角办学。其中最好的三所大学,港大和港中大选择深圳,香港科大选择在广州南沙。另外三所,香港城市大学选择东莞松山湖,香港浸会大学选择珠海,香港理工大学选择佛山。

不过除了前述几个所谓特色学院,由相关大学(如清华)与外国大学(如伯克利)合作外,深圳政府甚少像长三角那样直接与欧美澳等国的大学合作。在长三角,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都是直接与美英名校合作。而广东省,也由汕头大学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创办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但深圳则很少这样的案例。

从“人才池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深圳大学的扩招,以及中山大学(深圳)这样大规模招生的综合性大学,以及深圳技术大学(其目标在校生规模为2.8万人。这个后面再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2.4万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这样规模超2万人的大学,才更能迅速做大深圳本土人才供给的能力——这5所大学就能产生13万人的在校生规模,超过深圳目标的一半。

至于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后面详谈)这样走“小而精”路线的大学,多半毕业生都会选择继续深造,因而更多用来满足深圳“技术池功利主义”的想法,很难为“人才池”做出多大贡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慧城市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