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当前位置:首页 > 搜索

据外媒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和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焦耳》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涂层,可以使轻量金属锂电池安全持久,这将引领下一代电动...

胸主动脉瘤(TAA)与影响TGF-β信号传导途径成员的突变,或者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肌动蛋白细胞骨架成分及调节因子的突变有关。

前言 双表位双特异性抗体(bpAbs)属于双特异性抗体的一个分支,其结合相同抗原上不同的、不重叠的表位。这种独特的结合模式使之具有了新的作用机制,超越了单特异性的单...

前言 单克隆抗体(mab)已成为一类越来越重要的药物,它的临床应用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的领域。尤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细胞...

前言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物(STAT)蛋白家族包括STAT1、STAT2、STAT3、STAT4、STAT5(STAT5A和STAT5B)和STAT6。在癌症中...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细胞示意图,显示了tau蛋白(蓝色曲线)在脑细胞细胞质中的积累和团块。蛋白质团块,也称为聚集体,被认为会导致细胞死亡和失智症。最新的研究表明,这些团块...

漫话“mRNA疫苗”  2024-02-18 16:13

前言 疫苗是预防传染性疾病传播的最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成功的疫苗接种根除了许多威胁生命的疾病,如天花和脊髓灰质炎,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疫苗每年可防止200-30...

双抗ADC:1+1>2  2024-01-31 15:23

前言 抗体偶联药物(ADC)包括抗体、连接子和细胞毒性有效载荷。与传统化疗相比,ADC靶向肿瘤有望减轻全身毒性作用,提供更广泛的治疗窗口和更高的治疗指数。在过去的十...

前言 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参与者,在抵抗病原体和癌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这项绝对核心任务的分子关键事件是特异性T细胞受体与肽MHC复合物的相互作用,该复合物启...

TAM受体家族的靶向治疗  2023-12-19 14:21

前言 TYRO3、AXL(也称为UFO)和MERTK组成了TAM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家族。TAM受体信号异常与一系列疾病有关,包括癌症、纤维化和病毒感染。实...

前言  T细胞受体(TCR)是一种谱系定义的、锚定在膜表面的克隆型免疫受体,在T淋巴细胞的配体依赖性激活中发挥核心作用。因此,TCR能够靶向肿瘤细胞选择性表达...

快  讯 20230-9-5,专注于开发癌症免疫疗法的Elicio Therapeutics宣布,其主要在研管线ELI-002的Ⅰ期研究(AMPLIF...

ADC设计中的靶抗原选择  2023-09-13 13:57

前言 抗体偶联药物(ADC)是一种强大的抗癌治疗方法,通过靶向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与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通过连接子链接而成。ADC利用抗体对其靶抗原的特异性,结...

前言 免疫系统与肿瘤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癌症领域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以前,人们认为癌症仅肿瘤本身的作用;然而,现在我们知道它需要不同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支持,即肿瘤微环...

前言 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参与者,在抵抗病原体和癌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这项绝对核心任务的分子关键事件是特异性T细胞受体与肽MHC复合物的相互作用,该复合物启...

前言 利用免疫途径治疗癌症的免疫疗法正在迅速成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的一种公认的癌症治疗方法。其中利用针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程序性...

盘点免疫检查点的配体  2023-06-12 10:57

前言 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免疫系统主要诱导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细胞溶解作用来抑制疾病的进展。然而,肿瘤微环境中的CD8+T细胞往往因为持续的抗原刺激,发生耗竭。耗竭...

带你全面了解ADC  2023-04-25 11:36

前言 抗体偶联药物(ADC)是由靶向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与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通过连接子链接而成,兼具传统小分子化疗的强大杀伤效应及抗体药物的肿瘤靶向性。ADC由三个主...

ADC全方位最全梳理  2023-02-14 14:14

前言抗体偶联药物(ADC)是由靶向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与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通过连接子链接而成,兼具传统小分子化疗的强大杀伤效应及抗体药物的肿瘤靶向性。ADC由三个主要部...

前言疫苗是预防传染性疾病传播的最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成功的疫苗接种根除了许多威胁生命的疾病,如天花和脊髓灰质炎,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疫苗每年可防止200-300万人死于破...

更多>>

文档下载

2024机器人行业创新发展应用蓝皮书

为积极响应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推动“机器人+ ...

两种尺寸TiC颗粒对线材和电弧增材制造Al-Cu合金延展性--强度协同作用的影响

文档来源:利元亨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