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智驾、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无人驾驶:一场从“人控”到“机控”的进化变革

2025-05-07 09:27
无人车来也
关注

引言

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浪潮中,智驾(智能驾驶)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四个概念常被混用,但它们在技术层级、功能边界、应用场景上存在本质差异。

本文将从技术定义、功能分级、应用场景、行业现状四个维度,解析这场从“人控”到“机控”的进化变革。

(参考阅读请点击:

《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区别何在?自动驾驶是“过渡方案”,无人驾驶是“终极形态”》)

一、技术定义:从“辅助”到“自主”的渐进式突破

1、智驾(智能驾驶)

智驾是汽车智能化的统称,涵盖从基础辅助驾驶到完全无人驾驶的所有技术,是汽车通过传感器、算法、执行器实现环境感知、决策规划、控制执行的统称。

其核心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驾驶安全性、舒适性和效率,本质是“人车协同”的智能化升级。

2、辅助驾驶(ADAS)

辅助驾驶是智驾的初级形态,核心功能是“人控为主,系统辅助”

通过车道保持(LKA)、自适应巡航(ACC)、自动紧急制动(AEB)等功能,减轻驾驶员负担,但驾驶员需全程监管并随时接管。

例如,特斯拉Autopilot、蔚来NOP均属于L2级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手握方向盘。

3、自动驾驶(AD)

自动驾驶是智驾的中级形态,核心特征是“系统为主,人控补充”

按SAE分级,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是关键分水岭:系统可在特定场景(如高速、封闭园区)下完全接管驾驶,但需驾驶员在系统提示时接管。

例如,奔驰Drive Pilot在德国获批L3级认证,允许驾驶员在拥堵路段脱手脱眼。

4、无人驾驶(AD/自主驾驶)

无人驾驶是智驾的最终形态,核心目标是“完全机控,无人干预”。L4级(高度自动驾驶)和L5级(完全自动驾驶)均属此类:

L4级需限定场景(如Robotaxi、物流园区),L5级则可在任何场景下运行。

例如,Waymo在美国凤凰城运营的Robotaxi属于L4级,谷歌旗下Waymo的无人车已取消方向盘和刹车踏板。

二、功能分级:从L0到L5的六层技术跃迁

智驾、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的世界里,分级就是它们的 “武功秘籍”,不同等级代表着不同的能力。

按照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的标准,自动驾驶分为 L0 到 L5 六个等级 :

等级名称技术特征典型场景L0无自动化仅提供预警(如盲区监测、前车碰撞预警),无控制干预。传统燃油车L1驾驶辅助单项功能自动化(如定速巡航、车道保持),需驾驶员持续监控。高速公路跟车L2部分自动化多功能协同自动化(如ACC+LKA),驾驶员需手握方向盘并随时接管。城市拥堵路段跟车L3有条件自动化系统主导驾驶,驾驶员在提示时接管(如奔驰Drive Pilot在60km/h以下拥堵路段)。德国高速拥堵路段L4高度自动化系统完全接管,限定场景下无需驾驶员(如Waymo Robotaxi在固定区域运营)。美国凤凰城Robotaxi服务L5完全自动化系统全场景接管,无需驾驶员,无方向盘和踏板。全球任意道路

三、应用场景:从“个人出行”到“商业运营”的多元化拓展

简单来说,智驾是个 “大筐”,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无人驾驶都能往里装辅助驾驶是 “小跟班”,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才是 “主角”,但二者的 “独立程度” 天差地别。

1、辅助驾驶(L1、L2级)个人出行:缓解长途驾驶疲劳,提升安全性。物流运输:降低货车司机劳动强度,减少事故风险。技术局限:无法应对复杂场景(如施工路段、无标线路口),需驾驶员全程监管。

2、自动驾驶(L3-L4级)Robotaxi:限定区域无人接客(如Waymo在美国运营,萝卜快跑在国内十几个城市开跑)。物流干线:高速路段自动驾驶,降低人力成本(如图森未来在美国测试、卡尔动力在京津冀等地区的测试)。技术挑战:L3级需解决“人机接管”的伦理和法律问题,L4级需突破“长尾场景”(如恶劣天气、罕见障碍物)。

3、无人驾驶(L5级)共享出行:完全无人接客,颠覆传统出行模式。特种作业:矿山、港口等封闭场景的无人化运输(如易控智驾在露天煤矿运营)。技术瓶颈:需突破“全场景泛化能力”,确保在任意场景下100%安全。当然,以上的划分也不十分准确,但是还是讲清楚了大概脉络。

四、行业现状:技术狂奔与安全红线的博弈

1、技术狂奔: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军备竞赛”车企:特斯拉、蔚来、理想等新势力以L2级辅助驾驶为核心卖点,通过OTA升级功能。科技公司:华为、百度、Momenta等提供L4级解决方案,与车企合作落地Robotaxi。传统Tier 1:博世、大陆等转型软硬一体,推出域控制器、高精地图等产品。

2、安全红线:事故频发引发的监管升级2022年8月,浙江宁波一新势力汽车车主在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与故障车辆相撞,致前车人员死亡。2024年11月,南京一司机使用辅助驾驶功能后打瞌睡,车辆撞上护栏。多地高速提醒“慎用智驾”,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电子屏警示“车流量大,请勿使用智能驾驶”。2025年2月-4月,工信部多次强调“组合驾驶辅助系统需从高速场景扩展至城区复杂场景,但安全性仍是第 一要务”。(参考阅读请点击:《智驾新规对车企的影响:自动驾驶秒变“辅助驾驶”,车企 “凉凉” 还是 “新生”?》)

3、商业化落地:从“技术可行”到“商业可行”的跨越Robotaxi:Waymo在美国每周提供超25万次出行服务,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在中国紧追。物流干线:卡尔动力在北方运营自动驾驶卡车,易控智驾在露天煤矿实现1000台无人矿卡规模化落地。无人配送:新石器、九识智能、菜鸟、京东、既未科技、行深智能在各地小区、园区忙碌。法规突破:2022年《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允许L3级车辆上路。2025年《北京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支持Robotaxi商业化运营。

五、未来展望:技术、法规、伦理的三重突破

1、技术突破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冗余设计,提升感知精度。算法升级:端到端大模型(如特斯拉FSD V12)实现“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车路协同:5G+V2X技术实现“车-路-云”实时信息交互,突破单车智能局限。

2、法规突破责任认定:明确L3级事故中车企、驾驶员、保险公司的权责划分。测试牌照:扩大自动驾驶测试区域,加速技术迭代。标准制定:建立全球统一的自动驾驶安全标准。

3、伦理突破“电车难题”:算法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决策(如优先保护乘客还是行人)。就业替代:自动驾驶对司机、卡车司机等职业的冲击与再就业培训。六、结语:从“工具”到“伙伴”的进化

智驾、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的进化,本质是“人车关系”的重构

辅助驾驶:车是“工具”,需人全程控制。自动驾驶:车是“伙伴”,与人协同驾驶。无人驾驶:车是“主体”,完全自主决策。智驾:上述众卿们的 “混合体”,主打一个智能体验。这场变革的最终目标,是让汽车从“机械”进化为“智能体”,在提升效率的同时,重新定义人类的出行方式。

从需要三人操作的蒸汽汽车,到对着空气喊“去三里屯”的无人车,人类用150年完成了驾驶权的交接仪式,终有一天,方向盘将成为时代的眼泪!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

当驾校的倒车入库教学变成历史书上的插图,当“老司机”从荣耀称号变成文物标签,我们终于理解:科技的野心,不是让机器学会开车,而是让人类忘记怎么开车。

       原文标题 : 智驾、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无人驾驶:一场从“人控”到“机控”的进化变革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