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B站推动播客“视频化”复兴,内容行业又一次“供给侧改革”

2025-07-15 11:36
港股研究社
关注

当播客不再只是耳机里的私密声音,它开始带着画面闯入亿万用户的屏幕。而全球播客市也正以27%的年复合增长率奔向2026年307.2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正因为窥见这一趋势,中国最大年轻人文化社区B站掷下一枚重磅炸弹,其发布了对视频播客的扶持政策《视频播客出圈计划》,用于帮助音频、文字创作者转型视频创作,并助力账号成长。

图片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而在大洋彼岸的YouTube,早在今年2月就宣布其平台上的播客内容月活用户已然超过10亿,这不仅远超音频巨头Spotify市场份额,也迫使Spotify推出视频分账计划挽留创作者。

当深度内容消费成为用户逃离碎片化的精神刚需,视频播客正重回内容产业的权力中心。

视频播客呈现突围价值,B站迎接破局时刻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游戏业务增长乏力,广告收入遭遇天花板,B站已经站在了商业化转型的十字路口。

尽管坐拥庞大Z世代用户,平台始终难以摆脱“用爱发电”的社区氛围与商业化效率之间的矛盾。

当短视频平台以雷霆之势收割用户时长,B站急需找到一条既能保持深度内容调性又能打开变现通路的中间道路。

视频播客的悄然崛起让平台看到了破局曙光。《合作规划》数据显示,今年季度,B站视频播客受众超过4000万,用户观看时长从69亿分钟增长至259亿分钟,涨幅超270%。

这些数据诞生于“运营、产品完全没介入”的自然生长状态,也揭示了用户对深度内容的旺盛需求。

更让B站心动的是头部创作者展现的变现能力。法律领域UP主“王一快”(秘塔科技COO王益为)和“中二的大暄哥”通过用户充电(内容付费)和知识课程,实现了可观的年收入,远超音频播客平台同等内容的收益。

这种基于深度信任关系的变现模式,恰是B站社区基因的最佳商业化表达。

据悉,B站此次视频播客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三部分:流量的冷启动扶持、各大一线城市的免费录制场地以及视频播客专属的AI创作工具。

这其中,“代号H”AI工具的推出直击创作痛点。其主要用于帮助播客创作者节省视频素材查找和剪辑工作,创作者输入内容,该工具即可自动生成画面。而且,还支持文案、音频两种格式的输入,能将千字内容视频制作时间压缩至6分钟内,未来有望缩短至3分钟。

可见,技术赋能正在拆除专业视频制作的门槛,让知识精英与音频创作者得以轻装上阵。

过去的B站长期陷于“用爱发电”的社区基因与商业化效率的矛盾中。游戏业务虽凭借爆款短暂撬动盈利,但过度依赖单款产品暴露了盈利结构的脆弱性。

在此背景下,视频播客的野蛮生长成为关键变量。为抢占这一赛道,B站祭出组合拳,并借助AI彻底拆除专业视频制作的技术壁垒,让知识精英轻装上阵。这场豪赌,既是B站打破商业化魔咒的背水一战,更为深度内容重返舞台拉开序幕。

从"小众自留地"到"大众内容基建",视频播客之战打响

当B站以“10亿流量+AI工具”重押视频播客时,全球战局早已硝烟弥漫。

YouTube凭借10亿月活播客用户登顶全球最大播客平台,迫使音频巨头Spotify紧急跟进;而国内市场仍处“水下博弈”阶段,抖音、小红书暗中试探,喜马拉雅、微信视频号悄然布局。

对比来看,中美市场存在不小的差异。目前,美国市场已经形成"头部播客=视频播客"的成熟生态,无论是Lex Fridman访谈贝索斯,还是Joe Rogan对话马斯克,YouTube都是这些内容的核心传播阵地。

而《The Joe Rogan Experience》的成功证明,视频元素能够将播客提升为沉浸式思想场域——观众不仅能听到对话,还能看到罗根与马斯克交流时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这些视觉信息使抽象观点变得具象化、戏剧化。

相比之下,中国头部播客绝大多数仍停留在纯音频形态。这种差异背后的双重阻碍是,音频播客本身商业化困难,而视频制作又需要更高成本投入。当音频变现都举步维艰时,创作者自然缺乏向视频升级的动力。

因此,视频博客凭借个人IP的视觉化塑造,以及广告形式的多元化,有望打破传统音频播客面临的"叫好不叫座"窘境。

在此背景下,B站成为首个高调参战的平台,绝非偶然。其独特基因正构成差异化优势。

一是对中长内容的包容性。目前,B站是唯一被验证用户能够消费多元化中长内容的视频平台,独有的"黑听"文化(指用户不看画面只听声音的行为)使用户能自由选择收看和消费形式。

二是弹幕文化与二创生态。B站弹幕的构建使得实时思想得以共振,而用户自发对播客进行剪辑和二创,形成了从长内容沉淀核心观点,再通过碎片化传播反哺长内容消费的"代谢系统"。

这种生态也是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B站的“视频播客计划”并非孤立行动,而是与中文播客的整体演进趋势深度契合。《CPA播客营销白皮书2025》数据显示,2025年中文播客听众将突破1.5亿,2024年中国以43.6%的增长位居全球榜首。

JustPod数据显示,愿意为播客付费的用户占比达74%,曾因播客产生消费行为的用户占71.6%。这些数据表明,播客正从"小众自留地"向"大众内容基建"转型,而B站选择此时All in视频播客,既是对市场趋势的响应,也意在抢占行业升级的红利。

深度内容复兴,“播客视频化”完成自我超越

在算法推荐、3秒爆点统治的内容生态中,视频播客的本质仍是“慢媒介”。它不追逐即时快感,而是要求观众投入连续时间;不提供信息快餐,而是烹制思想盛宴。

这与追求即时转化的短视频广告形成鲜明对比,也带来独特的商业价值评估维度。因此,视频播客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深度内容价值的重新发现。

深入来看,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ELM)揭示了视频播客的双重说服路径:当用户深度思考时,他们通过“中心路径”理性接受内容;当注意力分散时,则依赖主播人设等“边缘路径”建立信任。这种“双轨叠加”的信任构建能力,恰是B站与播客共有的生态位优势。

而且,对抗碎片化的"慢哲学",也随之成为其核心竞争力。Just Pod调研显示,中文播客用户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91.2%,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用户占比73.4%,构成了高净值人群的精准流量池。

再如某护肤品牌在《商业就是这样》投放定制内容后,天猫旗舰店搜索量激增180%,印证了播客"内容种草-心智占领-长效转化"的独特商业逻辑。这种"慢转化"模式在消费升级时代,可能比短视频的"即看即买"更具品效合一优势。

再者,信任经济的背后,中文播客正在经历从"流量生意"到"信任经济"的价值跃迁。调查显示,数据显示,用户对播客广告的容忍度较高,仅0.6%的听众会因广告退出。这意味着播客商业化的核心不是硬性推销,而是基于信任的情感连接。

而视频元素的加入,使这种信任构建更加立体。当主播从声音背后走到镜头前,听众对其人格特质的认知会更加完整,这种"肉身缺席、情感在场"的新式社交,创造了传统媒介难以企及的情感黏性。

最后是思想市场的视觉化表达。视频播客绝非简单地将录音过程搬上屏幕,而是围绕个人IP构建沉浸式思想场域。YouTube上《The Joe Rogan Experience》的成功表明,主持人的人格魅力、镜头表现力与深度对话能力才是核心资产。

此时,B站的10亿流量,点燃的不仅是创作者热情,更是深度内容对抗碎片化时代的反攻号角。

如今,全球范围内,音频、视频与直播的边界正在模糊,其终极形态可能既非纯音频也非传统视频。B站此时押注视频播客,既是对内容消费趋势的前瞻判断,也是突破商业化困局的战略尝试。

作者:桑榆

来源:港股研究社

       原文标题 : B站推动播客“视频化”复兴,内容行业又一次“供给侧改革”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