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在关注和质疑中格罗夫开启首轮融资

OFweek氢能网讯:4月24日,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下称武汉格罗夫)在上海正式启动首轮融资。上海车展格罗夫场馆现场,中金资本旗下基金、光大旗下基金和武汉东湖国隆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与格罗夫汽车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

近一个月以来,武汉格罗夫的消息不断,从新车推出、参与共享汽车项目,到上海车展、接受外界预定,再到启动首轮融资,重量级的消息一个接一个让人目不暇接,但关于新车性能和量产规划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被关注的格罗夫

3月20日,武汉格罗夫正式在武汉光谷正式推出旗下首款氢能乘用车——格罗夫。新车定位大型豪华SUV,号称采用炭纤维材料,选择了由武汉泰歌氢能汽车有限公司提供的燃料电池系统,配备了金属板电堆,大幅削减了车身重量和燃料电池系统体积,整体续航里程可超1000km。

根据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说法,这是国内首台采用氢能碳纤维车身的自主品牌乘用车。

不知是受“首台”二字还是官宣“1000km”续航影响,格罗夫诞生的消息在全网得到广泛传播,有人断章取义称格罗夫是“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氢能源乘用车”,更有人将格罗夫的充电性能和续航里程和特斯拉进行对比,认为格罗夫将成为特斯拉的“颠覆者”,特斯拉对此应该“瑟瑟发抖”。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后续格罗夫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4月16日,重庆市南岸区政府、重庆盼达汽车租赁有限公司、重庆地大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三方宣布合作,将在重庆率先开展氢能“共享汽车”项目,根据合作协议,首批将有200辆格罗夫氢能乘用车投入分时租赁,进行示范运营。2020-2021年,计划将有1万辆格罗夫氢能乘用车在全国约30个一、二线城市推广应用。

4月17日,武汉格罗夫旗下氢能SUV欧思典运动款、氢能SUV欧思典,以及武汉格罗夫与宾尼法利纳公司合作的首款氢能运动轿跑格兰尼正式亮相上海车展。其中,欧思典运动款和欧思典正式启动预售,预售价为75-100万元。

同日,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协议,将在嘉定区投建上海格罗夫氢能汽车创新发展总部基地。

在关注和质疑中格罗夫开启首轮融资

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与武汉格罗夫股权关系

4月23日,武汉格罗夫与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签署合作协议,将生产和分销巴西格罗夫氢燃料电池汽车,双方将共同利用各自优势,开拓巴西和南美的氢能经济。

一系列密集布局堪称华丽,也收到了可观的效果。据上海车展现场观展人员反馈,格罗夫的上海展台受到了大量媒体和参展观众的注目,人气很旺。

被质疑的格罗夫

格罗夫像“黑马”一样窜进了公众的视野,在接受完众多的信息冲击后,有人开始提问:车的性能真的如实吗?后续量产问题如何处理?

首先是噱头满满的“碳纤维”目前究竟适不适合用在乘用车上。尽管减重效果明显,但较高的材料、技术成本和维护费用一直限制着碳纤维的车用场景,有汽车行业人士表示:“率先将炭纤维运用到车体制造中的宝马,已经将新一代i3的炭纤维车架改回铝合金材质,这已经很能说明炭纤维在现有汽车市场竞争中的形势。”

再加上氢能车型相对更高的制造成本,炭纤维氢能车这种梦幻的构思是否真的能够在现实中规模应用,不少人士持有消极态度。“事实上,从活动当天的视频来看,格罗夫的起步和行驶状态也和成熟的氢能源车存在一定差距。”另一位行业关注者表示。

去上海车展格罗夫展台参观的人士也发回反馈称“外观挺炫酷的,但只能远观,也看不出什么名堂。”,展台现场并没有详细的车辆和关键部件性能可供参考,展方也并未对车辆内部构造进行展示。

性能的问题暂告一段落,量产的问题同样关键。目前,格罗夫SUV欧思典运动款、氢能SUV欧思典已经接受外界预定,75-100万元的预售价格注定将令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那么预计订购数量不会太大的格罗夫准备怎么处理生产难题呢?

查询企业工商信息显示,武汉格罗夫注册时间为2018年3月,主要从事氢能汽车研发、技术咨询相关业务。成立和新车推出的时间差可能暗示着格罗夫目前并未拥有充分的车辆性能测试和实际运营数据积累,这让外界对格罗夫明年的顺利量产保持怀疑。

另一方面,武汉格罗夫主营业务范围则意味格罗夫暂时尚未取得燃料电池汽车生产权,未来可能通过自建工厂和寻求代工解决生产问题。

代工自不必提,如果要自建工厂,根据2018年12月发布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新规,燃料电池车被明确地划分在纯电动汽车投资项目类别,要求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的企业法人必须拥有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和知识产权,并得到授权或确认,同时,需要对项目建成投产后5年内销售的产品质量投保或由相关企业提供担保等。

而格罗夫目前的核心电堆产品主要采用欧洲进口金属板电堆,核心技术的完全不自主可能会对格罗夫的后续生产发展形成阻碍

但也有行业人士表示:“没有干扯ppt已经不错了,国内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环境还在不断完善,车企们也需要时间。”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氢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