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氢氨醇油产业链一大波数据(收藏版)
2025年5月14日,在香橙会研究院举办的2025第二届风光氢氨醇产业链峰会上,来自全球氢能产业链上下游的头部企业嘉宾和专家齐聚一堂,发表了许多前沿信息和精彩观点。香橙会研究院将此次峰会的嘉宾演讲信息做了编辑整理,分享如下。
佛山仙湖实验室战略科学家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 程一兵
1. 零碳燃料是高温制造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途径。高温工业对氢能的需求量巨大,推动氢基新能源在不同高温工业零碳燃烧应用是促进氢能巨量消纳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
2. 高温领域对于氨的消耗是巨量的。若氨燃料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则我国三大高温工业就需要液氨34亿吨/年。假设全世界氨的产量都用于高温领域,也仅能满足广东省需求。目前全球氨产量70%用于化肥,20%用于工业燃料,未来高温制造业对绿氨的需求将远远超过现有供应。
3. 要实现氨能在高温工业大规模应用,必须要(1)开发与推广更多的氨氢燃烧技术,(2)大幅提高绿氨的产量,(3)显著降低绿氨的成本,尤其是绿电价格的降低。
合成1吨绿氨约消耗12000度绿电,可以预期随着未来绿电、绿氢价格大幅度下降,绿氨价格也将大幅下降。
国家电投吉电股份绿能销售公司 副总经理 赵大朋
4. 绿氨的消纳路径主要包括作为绿氢载体出口、火电掺烧减碳以及绿色船燃。据国际能源署 (IEA) 预测,到2050年绿氨将占航运燃料消耗的44%,年需求量达2.33亿吨。绿氨将在航运业广泛应用,接下来几年将有数艘氨燃料船舶交付下水。
德国莱茵 TUV 可再生燃料认证服务高级技术专家 徐博铖
5.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H2Global机制和CertifHy认证为可再生氢及其衍生物的市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H2Global通过长期购买协议和资金支持,为生产商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和价格保障;而CertifHy认证则确保了产品的环保和质量标准,为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了准入门槛。TUV莱茵作为认证机构,通过其专业的服务和丰富的经验,为生产商提供了从生产到认证的全方位支持。
上海国际航运碳足迹标识协会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安敏
6. 中国建立自己的国际接轨航运碳足迹标识制度势在必行,以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中国航运碳足迹标识制度将涵盖标准+认证+监管的运营模式,服务于国家‘双碳’目标和出口贸易需求,并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推动中国在国际航运碳足迹领域的影响力。
马士基集团 绿色燃料高级经理 Felicia Ng(黄依婷)
7. 马士基对绿色燃料溢价的理解:马士基认为要弥补绿色溢价,需要依靠监管措施以及科技进步。国际海事组织最近达成的温室气体价格将有助于缩小价格差距,尽管我们的评估认为该措施无法完全弥补价格差距,但仍然是向前迈步的重要一步。另外一个缩小价格差距的途径就是科技进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如果气化装置的效率能够提高,或者电解槽的成本能够降低,如果绿色甲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相信单位成本也不会减低。这些都可能有助于降低整体成本。绿色燃料的价格受到很多不一样因素的影响,包括了原材料的类型,它的碳强度、能源密度、地理位置等,目前马士基并没有设定一个绿色燃料的价格区间。
8. 马士基对燃料选择的想法:我们意识到不同地区在绿色燃料生产方面也有不一样的优势,所以马士基在订购新船选择中也选择了甲醇驱动的引擎和液化天然气驱动的引擎,这让我们未来可以灵活地选择绿色燃料。IMO绿色温室气体排放新规背景下,短时间内,大多企业可能会在想用液化天然气,到2030年可能会有一些帮助。但长期来说还是需要绿醇等其他绿色减排燃料实现进一步降低排放;而灰醇可能在减低排放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影响;蓝醇碳减效果排取决于其生产工艺。
9. 马士基对供应商的要求:马士基理解供应商在长期保障方面的需求,也愿意在合同期限方面展开灵活的协商。最重要的就是供应商能够提交明确的合作具体事项。如:绿色燃料的价格、合同的期限、供应量、项目投运时间等。我们在原料方面的要求包括对生物质,二氧化碳、电能来源以及其他认证方面的要求。
宝武交大卓越工程师学院 首席研究员 饶文涛
10. 2050年全球绿氢需求预计达2亿吨/年,其中合成氨与甲醇领域占比60%(1.2亿吨),钢铁行业占25%(5000万吨),绿色航运占13.4%(2689万吨),供热掺氢占2.5%(500万吨),各领域减排潜力为70%-95%,发展受政策与绿氢成本(需降至11元/kg)影响显著。
11. 钢铁行业用氢可能采用全氢竖炉和高炉喷氢结合的方式推进,如果投资全氢竖炉,吨钢投资高达1.2到1.5万元,如果是在现有的高炉上富氢喷吹,吨钢投资只有0.15至0.35万元,所以全氢竖炉、高炉喷氢两条技术路线将会并行,降低资金压力。
12. 钢铁是绿氢产业链的“超级枢纽”。在产业链协同方面,能源公司生产的绿氢可以通过 “西氢东送” 管道,将绿电制氢输送钢厂,实现了与风光电力的协同。政策与金融支撑也为钢铁绿氢产业发展提供助力,绿氢成本将不断下降,预计 2030 年绿氢成本将降至 与灰氢持平,这将大大提高绿氢的市场竞争力。钢铁行业将成为 “风光氢氨醇” 体系的关键枢纽,跟下游、中游、同行业都可以结合在一起,助力全球实现碳中和。
郑州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华能长城长富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 赵文瑛
13. 2024年,全国约40%的省份新能源电量占比超过20%,个别地区超过40%,新能源已进入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的新阶段,系统运行机理和平衡模式深刻变化,电力供应保障与新能源消纳问题交织共存。
14. 绿氨相比绿色甲醇更适合做氢储运的载体,以及氢氨相互转化的使用。作为氢的载体终端要考虑到氨进一步转化到氢,终端进一步发挥氢的用途。这个角度氢氨更加适合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对于氨容忍度比较强,绿色甲醇要进入到燃料电池因为含有碳,存在着催化剂积炭的问题和难度。
15. 针对绿氢、绿氨,绿色甲醇制取、储运、终端绿色场景。绿氨相对绿色甲醇还有一点制取技术比较简单,绿色甲醇涉及到生物质气化,这一块技术存在着技术门槛相对要求比较高。储运的角度二者技术上,包括成熟度上都是没问题的。终端应用场景也存在着差异化,绿色甲醇内燃机、航运都是未来的一个主要的方向,技术上不存在着大的瓶颈和障碍;绿氨燃料电池包括进一步制氢短期内技术有突破,技术相对成熟,内燃机、航运终端技术上、装备上有待突破和进一步验证。
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解决方案总监 龙翔飞
16. 电解槽两个技术路线的报价,2021年一套ALK系统1200万元,2024年下降到400多万元一套,200标方的PEM从单套1000万元下降到535万元,整个价格走势可以展现出来市场竞争激烈的程度。制氢设备产能的扩张非常快,中国电解槽厂商规划的产能占到全球产能接近40%,2024年全球产能已经到了54GW,实际市场需求不到3GW,产能和需求不匹配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难点。
中电科港能董事长 吴映阳
17. 绿色甲醇自2024年进入快速发展期,核心驱动力在于国内项目规模化落地与全产业链成本快速下降,预计2025年将形成完整产业生态。绿色甲醇产业链从农业开始,农业后面是风光发电,加上储能制氢系统,后面还有航运业的,交通物流,最终作为燃料在船舶上进行应用。未来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应用空间。在核聚变之前,数字化合成液体燃料一定是新能源行业接下来10年或者是15年大规模市场空间巨大的行业。
18. 全球十大加油港口的数据,排名第一的是新加坡的港口,2024年一年加注燃料油5400万吨。目前每年航运业用掉燃料油数量2.5亿吨-3亿吨左右。甲醇热值是低硫油热值一半不到,折算数据未来可能用甲醇完全替代低硫油有5亿吨-6亿吨的当量,如果按8000元/吨算有4万亿元左右,远景来看未来甲醇价格5000元/吨也有2.5万亿元的市场空间。万亿级市场对应万亿级投资。
19. 绿色甲醇项目意义重大,与产业链紧密相关。首先,新能源本地消纳在北方困难,50%新能源上不了网。通过将绿电制成绿氢,再与二氧化碳耦合,可增强消纳能力,为风机、光伏、储能和制氢系统创造市场机会,避免内卷和低价竞争,让北方市场焕发活力。其次,北方每年9、10月因秸秆焚烧导致空气污染,制氢合成甲醇项目可大规模利用秸秆,拉动农业端相关产业,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最后,二氧化碳回收和多能互补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中国能建葛洲坝西北区域总经理 秦张凡
20. 希望在政策行业的推动下我们能有更长远的氢氨醇油方向的合作和氢氨醇油未来推动国家与国际化氢氨醇油的市场和碳汇市场的接轨,把这个行业往前推一步。现在我们主要消纳的应用场景还是针对于出口和船舶公司,未来氢氨醇,有可能中国与欧盟的碳汇接轨以后,也会要求传统的甲醇汽车加灰醇蓝醇的汽车要掺一部分的绿色甲醇达到碳减排的要求。
鹏飞集团总裁助理兼氢能事业部总经理 马小龙
21. 鹏飞基于山西1.4亿吨焦化产能及西北-华北煤炭运输走廊,规划“万里氢能走廊”——贯穿新疆至京津冀鲁5000公里,联动风光资源带与焦炭物流带,逐步实现“贯穿万里氢能路、建设百万吨级氢能基地、推广百万辆氢能车辆、布局千座综合能源站,打造千亿产值氢能产业”的氢能梦想。
苏州青骐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兼江苏氢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广
22. 青骐骥玉门油田项目是中石油系统内全球第一个规模化制氢绿氢项目,涵盖从电源到BOP的全套流程。该项目2个月设备到现场,3个月完成安装,4个月通气,累计运行超4000小时,得益于全产业链布局。在运行工况方面,直流能耗在2500小时的电密度下是3.92,在4000小时是4.13,4000小时运行工况下电极催化剂衰减性能1000小时小于0.1%。能耗对项目经济性影响显著,以3万吨/年绿氢项目为例,青骐骥电解槽4.13能耗与4.3能耗对比,2毛钱电价和3毛钱电价每年可节省超1000万,间接减少投资。衰减率方面,0.1%和0.15%对比,8年时间2毛钱电价节约1.18亿元,3毛钱电价节约1.77亿元。
液空中国大工业绿色旗舰项目开发高级总监液控集团资深国际专家 赵伯伟
23. 现在每年生产和使用1亿吨低碳甲醇,代替传统化石燃料,可以带来1.5亿-3.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随着MEPC83会议的召开,会使碳市场不止10亿吨,是更大的范围。现有全球1.8亿吨使用的普通甲醇或者是高碳甲醇被绿色甲醇代替,可以减碳更加可观,可以上升到10亿吨左右,这样的使用可以给全球带来规模达到10亿吨碳的减排,是目前发现单体减碳效果最好的品种。
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副总监 李全伟
24.绿氨具有诸多优势:一是流程简短,仅需十几台设备(不含电解水制氢部分)即可完成装置;二是反应单纯,氢气与氮气在铁系催化剂及 400 多度条件下只能生成氨,无杂质产生,而甲醇在波动情况下易生成多种杂质;三是单体技术成熟,合成氨已有超 100 年历史,技术稳定;四是原料易得,有水有空气便可生产合成氨,利于消纳绿电;五是经济性可期,过去 7 年不含绿色属性时,国内合成氨均价虽高于甲醇,但风光发电制氨仍有望生存,若加上绿色属性,其发展潜力更具期待。
25.上一套24万吨/年的绿氨,电价0.14元的话成本2800多块钱,最近7年合成氨的均价是3280多块钱,有400多块钱的差距。即使不考虑绿色属性,上一套装置在规模比较大,风光资源比较好的地方就能挣钱。
26. 合成氨这一块,技术上就两点:保温保压,保温就是保催化剂,催化剂的温度一定要在活性温度范围内。保压就是压力不能快速波动,不能太低,不能大范围波动。我们单位在这方面都有研究,增加了设备,增加了控制回路,保证能够在快速波动或者是低负荷的时候能够很好运行。同时我们把原来传统的一台压缩机分成了新鲜气和循环气压缩机,考虑变化的时候新鲜气和循环气变化率不一样。
27.说到生物质甲醇,气化床是绕不开的话题,生物质的气化床是仿照煤气化的气化床做的,固定床、流化床和气流床,我们单位最终经过大量比选,选择的是加压流化床技术。常压生物质气化发电或制燃气及加压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相对成熟,国外在运行的生物质气化基本都采用流化床。流化床对生物质原料预处理要求不高,合成气中焦油含量较少,运行成本较低。虽然气化压力不够高,但目前是最合适的生物质气化路线。加压流化床提高压力能减小气化炉体积和后续处理设备尺寸,且采用较高压力可以节省合成气的压缩功。加压纯氧流化床更有利于装置大型化。
霍尼韦尔可持续技术及解决方案高级业务开发经理 卢静
28. 到2030年根据民航组织的预期,SAF的需求量会达到1860万吨-2000万吨的需求量,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但是中远期来看,到2050年如果要达到民航减排计划要求的话,整体SAF的需求量会达到1.4亿吨-1.5亿吨,整个对全球航煤的替代率达到30%-40%,为我们开阔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市场,现在SAF的产量有多少?去年大概是200多万吨的SAF产能,我们要做到1.4亿万吨的话还是一个非常巨大的gap在。
29. 2025年初欧盟给了欧盟市场关于SAF的指导价,它给的指导价格有价格只有由地沟油出来的SAF叫生物航煤,2100欧元/吨的价格,折合人民币16000多块钱。另外给的其他一些工艺路径出来的SAF成本的一个比较,比如工业合成生物基合成的航空燃料和空气补给航空燃料,相对应来说是利用绿氢去合成的SAF,欧盟给到成本价7000多欧元/吨,这是非常高的价格,美国总部做过测算,如果按照这个技术生产,在美国生产大概是3000多美金/吨。对于这个成本,在座很多做这个项目的客户心里有数,我们自己的成本要比这个低。我们分析了一下,比如绿氢10000块钱/吨、12000/吨或者20000/吨,相对应甲醇和SAF价格成本的差异。假设将来SAF卖到2000块美钱/吨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绿氢也20000块钱/吨,这样的话整个项目的投资回报率7年能实现,这是比较好的结果,突破每吨20000块钱的绿氢,达到25000或者30000基本上这个项目真的没有经济性,除非真的卖到7000多欧元/吨SAF的价格。
氢基能源消纳圆桌讨论
30. 从2024年开始,整个氢能行业发生了已经大的产业变化,从原来氢能交通领域大规模发展到绿电制氢,再由氢往下游去走,走到了氢氨醇作为氢消纳的主要方向。目前关于整个产业链,从投资角度讲整个投资市场发生了哪些投资逻辑的变化?
赵大朋:2023年大安项目招标时,1000标方的电解槽成交价700多万,现在降到三四百万了,更早之前电解槽更贵,绿氢成本也更高,产量少,主要用于绿能交通。但随着电解槽技术发展,绿氢成本和绿电成本降低,绿氢生产装备制造成本也在下降,这几年绿氢制造成本逐年下降,规模越来越大,以前百吨级、千吨级,现在万吨级很常见,像新疆库车项目和我们项目后续很多都是大项目。
从投资角度看市场,现在国内外减碳需求强烈,氢基绿色能源产品终端用户越来越多,投资方向也变了。以前投资小型制氢项目、氢气交通,现在重点转移到装备制造端,电解槽和上下游产业投资力度大。绿氢制备、绿色氢氨醇、绿色航煤赛道很热,投资热度高。香橙会氢能数据库统计过,这方面规划项目八百多个,说明赛道有前途,但过程可能曲折,绿色甲醇和绿色航煤制备技术还需完善验证。 我觉得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投资绿色氢气能源产品的资本会越来越多,从全国甚至全球看,这肯定是行业发展大方向,也是下一个投资风口。
31. 氢氨和甲醇的销售,目前这三种能源哪一种更好销售?
赵大朋:绿氢产品下游主要用于工业和氢能交通。氢能交通发展较快,但用氢规模相对较小,且我国绿氢生产端和使用端在空间上错配。东部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氢能需求量大,但制氢端多在东北西部、内蒙、西江等较远地区。绿氢用于绿色交通会消纳一部分,但因运输成本高,只能少量消纳且多为就近使用。绿氢作为中间载体,主要用于生产绿氨、绿醇和绿色航煤。之前国外曾探讨用绿氢掺烧燃气电厂,但运输成本高,包括固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和液氢运输等方式成本都不低。绿氨下游传统用途主要是化肥,占70%左右,其余作化工原料。
绿氨新用途主要作为能源,有三种路径:一是作为绿氢载体,远距离运输时用氨作为载体成本相对较低,目前欧洲市场将绿氨裂解后用于钢铁厂;二是作为绿色船燃,已有几十艘绿氨动力船在建造并逐渐下水,未来市场份额可能高于绿色甲醇;三是火电掺氨,日韩、新加坡需求较大,预计2028、2029年需求更多。目前绿氨市场受价格高限制,需培育一段时间。绿色甲醇基本只用于绿色船燃,因甲醇船订单多且下水船多,目前市场供不应求。今年能投产的绿色甲醇项目不多,如上海电气的洮南项目、金风科技项目、上海华谊1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等。预计未来5年绿色甲醇市场将持续供不应求,价格较好。
总结一下,绿氢的市场是比较缓慢增长的市场,主要还是随着氢能交通的发展有一个小幅的增长,但不会增长很快,用量也是有限的。目前比较好的市场还是绿色甲醇的市场,而且绿色溢价也都比较好。氨未来一定是市场非常广阔,但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发展。
注: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核对。
原文标题 : 风光氢氨醇油产业链一大波数据(收藏版)
最新活动更多
-
5月21日预约直播>> 【线上直播】全链智联,全域质控:电力与能源行业的质量升级之路
-
即日-6.20立即申报>> 维科杯·OFweek 第十一届太阳能光伏行业年度评选
-
企业参编征集立即参编>> 零碳智造·工商业光储发展蓝皮书
-
限时申报立即申报>> 0Fweek 2025工商业光伏/储能行业榜单
-
7月30日免费参会>> OFweek 2025光伏储能工业应用场景专场研讨会
-
7月30日免费参会>> OFweek 2025工商业光储招商会及高耗能企业需求对接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