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人工情报分析能力不敌AI,摄星智能打造超强军事指挥“大脑”

2020-08-03 09:46
亿欧网
关注

纵观人类战争史,前沿科技往往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军事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未来的军事战争也在强烈呼唤AI与军事深度融合。

201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研发的“阿尔法”人工智能软件,在模拟空战中操控三代机击败了由退役空军上校驾驶的战机。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核心武器。

近几年,中国意识到人工智能的战略地位,并注重新兴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在此背景下,南京摄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摄星智能”)于2018年9月成立。自成立以来,摄星智能便专注在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防务领域的应用,将最先进的算法模型与国防场景深度融合。

此前,人工智能在安防、零售、金融等民用市场相继应用落地,但迟迟没看到人工智能在军事场景的成熟案例。摄星智能如何敲开了军事领域的大门?军事场景与民用场景存在哪些不同?近日,亿欧科创采访了摄星智能VP张亚琦,与其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打破壁垒,专注防务领域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美各具优势:美国在底层技术方面更具优势,中国在应用落地方面更胜一筹。尤其在民用市场,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更是风生水起。反观军事领域,人工智能落地却止步不前。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军事领域相对封闭,AI科技公司很难进入该领域。看似高冷的“军事领域”实则非常期待人工智能技术的到来,奈何存在诸多障碍。

摄星智能VP张亚琦告诉亿欧科创:“以往军事机关想引进新兴技术时,多是以项目为先导。科技公司会根据需求提供服务,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可以看出,军事市场与民用市场之间存在着厚厚的壁垒。“壁垒”形成有两大原因:其一,军事领域相对特殊,科技企业无法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其二,军用市场与民用市场存在差别,科技企业的算法模型难以满足军事用户需求。

为了打破军事市场与民用市场的壁垒,摄星智能创始人兼CEO杨理想放弃了军工单位的工作,成立了摄星智能。不过,现实却泼了杨理想一盆冷水。

2018年正是人工智能市场泡沫破裂的时候,杨理想根本找不到创业启动资金。无奈之下,他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与曾经的同事组建了技术团队。此外,摄星智能积极引进成熟的技术人才,公司的技术人员大多来自BAT、网易、MSRA 等一线互联网公司,拥有多年 AI 产品落地开发经验。

杨理想主动跳出体制,并积极引进技术人员,这种做法让军民市场的壁垒逐渐消除。同时,基于自身对军事行业的深刻理解,摄星智能决定以“军事作战指挥”为核心,不断开发核心产品。

经过两年的积累,摄星智能自主研发了防务领域的专用算法,并在2020年相继发布了“星智”算法平台和“星河”军事知识图谱。其中“星智”算法平台更是解决了当前军事智能应用国产自主开发环境缺失、基础算法模型重复开发、专用算法模型库空白等问题。

现阶段,摄星智能推出的算法平台让军事指挥系统 “能听会看”。但是,摄星智能的目标是打造军事指挥官的“大脑”。为了让机器主动思考,摄星智能还会准备哪些秘密武器?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人工智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