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大模型能带手机穿越寒冬吗?

2023-11-04 09:07
光锥智能
关注

 

文丨刘俊宏

编丨王一粟

手机行业要变天了。在2023年的下半年,手机圈子里出现了多次不同于过去几年的大事件。先是国产手机厂商接连宣布自研系统和搭载大模型。例如在11月1日的开发者大会上,vivo一次性交出了大模型、新系统、自研系统三份答卷。新的Orign OS 还内置了会议记录、行程规划功能,大有取代会议、地图软件,“终结”手机APP主导功能,一统手机软件生态的意味。接下来是华为的回归,上市超过两个月的mate 60至今购买仍需预约。消费电子产品硬生生被市场“抢”成了“电子期货”。

再是刚上市的小米14系列,刷新了四大电商平台近一年国产手机“首销全天销量及销售额”记录。据京东数据显示,小米14超iPhone 15 Pro首销量,打破了平台最近一年来的单品销售纪录。来自软件及智能化、品牌认可度和产品销量上的变化,无不显示着国产手机厂商在当下时间点的强势。随着10月31日,vivo的新机x100对华为mate 60“有样学样”,先预售再发布加上11月1日,vivo开发者大会的结束。来自“华米OV”中的三家,未来计划已经“明牌”。计划中,更流畅、更智能的vivo、软硬件自研+鸿蒙全链接的华为以及打通手机和AIoT壁垒的小米。显示着,手机厂商们正在试图聚焦提升软件能力来突破“寒气”不断的手机市场。

这次来自软件层面的提升,能否超越此前折叠屏、卷配置、拼影像,为手机销量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产品设计、性能壁垒,手机厂商们的困境

拉长历史周期来看,技术创新是手机行业销量提升的主要逻辑。智能机替代功能机、5G取代4G等等,来自算力、通信、供应链等底层技术的进步,决定了手机产品的底层能力。这给了划时代的产品们,能够使用产品普及率和人均保有量来计算庞大市场容量空间的可能。聚焦到具体手机厂商,会通过技术升级来与之前的产品拉开差异从而创造需求,为自己和行业注入不断的换机销量需求。例如全面屏替代非全面屏、指纹解锁等等。

可以说,手机市场的繁荣取决于技术创新周期。正如荣耀CEO赵明曾表示,“电子消费品受创新周期的影响更为重要,它甚至可以带领一个产业走出经济周期的影响”。随着2021年5G手机通信代际更迭的手机出货量触顶后,中国手机厂商的新一轮“下行周期”也随之到来。以主打线上销售的小米为例,2023年小米中报显示,其来自智能手机的收入为716亿,约为2021年同期的65%。下滑程度之大,可见一斑。

在这个周期里,手机厂商们开始了堆配置和押注折叠屏手机的两手行动,试图突破来自产品创新的壁垒。然而,这两方面的突破效果都不太明显。首先,在直板机的产品形态下,手机的产品形态正在趋同。自手机全面屏变革后,手机厂商们分别探索过升降摄像头、更多后置摄像头、大曲面屏更极致的显示效果等改善方案。然而,这些方案在产品推出后分别存在着机械结构磨损、成本过高、屏幕误触的问题。最终,在直板机的配置上形成了当今的三摄像头+微曲面屏的“标准答案”。

从左到右依次为小米14 pro、vivo x100、华为mate 60

而在折叠屏手机上,根据我们此前《折叠屏,迎来iPhone4时刻?》的研究,折叠屏手机是当前多数手机厂商“下重注”的赛道。以2023年7月为时间节点,光是主流品牌在一年内共计发布了13款“大折叠”手机。近期,荣耀更是三个月内连发三款折叠屏手机,以示产品破局的“决心”。在经过光锥智能的体验后,我们发现折叠屏手机在视觉和生产力上,比起直板机的确有所提升。但当前的折叠屏手机在机械结构上仍在探索,电池续航、软件适配、硬件成本上与直板机存在差距。

这也导致折叠屏手机,在接下来仍将相当长的时间保持“高端个性”的形象,难以实现价格下调的销量爆发。另一边,产品设计外,来自芯片层面的提升,似乎也遇到了壁垒。以手机端最先进的苹果A17 Pro芯片为例,首发台积电3nm制程的芯片在单核和多核性能上确实有所提升,甚至能与桌面端的M1芯片一较高下。

但根据3D MARK和GFX的GPU性能测试结果显示,A17 Pro的性能表现略低于4nm制程的骁龙8Gen2。在对能效比的测量上,A17 Pro在一些测试中的表现甚至不如前代的A16 bionic。由于A17 Pro的功耗问题,导致手机发烫严重,iPhone 15 Pro还被网友锐评为“火龙果”。按照摩尔定律的看法,芯片制程的进步意味着,随着技术的发展,能在同样的面积内放下更多的晶体管。

按照原本的设计预期,越是先进的芯片生产工艺的晶体管栅极长度越小,栅极长度越小电阻就越低,导电效率就越高,最终功耗就越低。但实际上,越来到微观世界,栅极长度越小,在量子效应的影响下,漏电效应越严重。这也意味着极高集成的芯片在功耗和散热都将成为问题,芯片的集成化已经接近物理极限。近几年,单处理器的性能增长速度相比此前,已经变得“微乎其微”。

正如英伟达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曾说:“不停增加晶体管,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和摩尔定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走到尽头”。来自产品形态、供应链、芯片技术所形成的障碍,正在让手机的新产品“新无可新”。而老旧的手机产品随着不断折旧,性价比反而在升高。五年前的手机旗舰iPhone Xs、华为mate 20、vivo NEX、OPPO Find X只要不嫌电池小点(当时安卓机普遍4000mAh左右,现在5000mAh),放到今天依然能满足看短视频、聊天社交、《王者荣耀》。如果能接受打游戏20-30帧的表现,甚至还能玩玩《原神》。然而,面对这些几乎无法破解的难题,2023下半年的手机厂商们似乎找到了新的方向。

做系统、拼自研,回归品牌差异化的竞争

聚焦到2023下半年的“华米OV”的发布会。除了OPPO开发者大会尚未举办,从vivo、小米和华为对未来的展望中,在当下技术周期里,来自软件层面的提升已经达成了共识。在vivo的开发者大会上,vivo试图用软件能力做出更智能的手机。在本次的大会上,vivo发布了自研蓝心大模型BlueLM、OriginOS 4、自研蓝河操作系统BlueOS。vivo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施玉坚认为“让这些技术走进普罗大众,为用户带来极致体验,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虽然当前的蓝河操作系统仅限于智能手表的开发,但通过布局可以看到,vivo正在试图进行以大模型的智能化嵌入手机系统,再到重构系统,重新定义智能设备能力的三步进行进化。

在小米10月26的新品发布会这边,以澎湃OS为框架,以手机为中心的万物AIoT互联可能是小米眼中的鸿图绘卷。按照小米的预想,基于安卓的澎湃OS在小米的底层重构后,能够搭载到各种类型的AIoT设备中,根据设备算力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功能。例如手机、手表、汽车车机这类算力较强的设备能实现更多功能。而像开关、路由器等产品在同样的澎湃OS中,会基于同场景的无缝连接。可以说,在同一个系统的调配下,小米将实现所有的AIoT产品向手机的互通互联。

在华为这边,再次回归的华为手机在人工智能、软件系统和底层硬件上走的比较靠前,正在以自研硬件和系统,即将成为下一个拥有智能设备全产业链的苹果。在此前,华为董事、CEO的任正非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采访中所言,“我们也经常探究苹果的产品为什么做得好,也能看到我们与苹果之间的差距。有一个老师是很幸福的,可以有学习机会,有做比较的机会。”

9月25日的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宣布鸿蒙HarmonyOS NEXT即将发布,届时华为软件生态将脱离安卓,搭载到从PC、汽车、手机、智慧屏及其他智能硬件。通过当前“明牌”的三家主流手机厂商的未来规划可以看到,做更深度的手机系统、更智能、链接更广的软件层面提升,聚焦手机(及生态)体验的差异化,是厂商们在本轮创新周期中不约而同的突破方向。

而有趣的是,手机智能化、AIoT连接、软硬件自研,这三个差异化路线正是一直以来,vivo、小米和华为的品牌调性,也是“华米OV”四大巨头从智能手机turnkey(联发科的“交钥匙”方案)大爆发时期“杀出重围”的利器。而来自手机系统的差异,正是蕴含了十余年智能手机的发展中,各家厂商的“灵魂所在”。在过往时期,手机厂商们的系统更迭从一开始大部分都在用原生安卓,到优化系统让手机“不卡”。接下来,各家手机厂商开始逐渐意识到手机系统的重要性,逐步将适合自己的操作逻辑和美学设计注入。

来自“华米OV”的手机系统也分别具有了风格鲜明的特征,也侧面体现了各家不同的发展战略构想。其中,vivo CEO沈炜在品牌之初定下的目标就包含智能化和针对18-35岁的年轻人。小米出身于手机“刷机”的论坛时代,“为发烧而生”的科技爱好者们,把小米的系统几乎刷遍了当时所有的安卓手机。这可能也正是小米重视自家系统搭载AIoT的原因。

发展早期的OPPO,主打音乐功能和外观设计的差异化路线,在2012年就支持了自动美颜功能,收获了大量女性用户的青睐。华为则是从余承东接手终端后,便开始走起了不断自研技术搭载的高端商务路线。最终的表现是,vivo的Orign OS(包含此前的Funtouch)是好看、流畅、智能化功能多;华为的鸿蒙(包含此前的EMUI)更强调AI能力和华为系全连接生态;OPPO的Color OS(吸纳Flyme后)是简约、流畅;小米的MIUI是功能丰富,小米生态圈的AIoT都能连。这些差异化发展路线,或许在上个时期忙于适配硬件技术带来的升级,而有所怠慢。但随着2023下半年各家手机厂商的战略动向,聚焦于系统和软件能力的“大时代”要回来了。

而大模型,正在作为重要的牵引力,撬动全新手机系统的底层智能化建设,让手机厂商们可以不再依赖硬件的内卷。以手机智能化程度,角逐手机市场新一轮的“排位赛”。

开启!新一轮技术创新周期

随着2022年底,基于通用大模型的ChatGPT以卓绝的智能程度“震惊世界”。

风口之下,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以大模型重塑智能化的风潮席卷了包含手机在内的千行百业,也催动着AI的市场空间即将爆发。根据IDC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近150亿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超过250亿美元。

在大模型加持的AI在认知、自然语言理解、多模态任务等多项能力出现巨大突破。让原本只能用AI当做手机助手的厂商们看到了主动智能辅助,甚至还能实现以手机厂商为中心,“整顿”APP生态的能力。

AI大模型是企业一定要抓住的技术周期性机会。小米高级副总裁、手机部总裁曾学忠曾指出,“AI大模型对硬件产业的价值可能是战略性的。基于AI大模型,未来可以实现人、车、家科技生态闭环下的互联互通,给用户带来革命性的体验。”

当下,手机厂商们普遍通过云端+手机端侧分别部署的方式将大模型“塞”进手机里。手机端侧的大模型负责处理“小事”,真正复杂任务依然需要在云端处理。

从结果上看,包括华为、小米、vivo在内的各家手机厂商的手机端大模型,已经可以在本地实现文本总结、写周报和文生图的能力。这些用户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大部分场景取代以APP或小程序形式的纯云端大模型。

此外,通过各家的演示中,还可以看到手机大模型拥有了全链路会议记录、行程规划、P图绘图,能在一定程度替代会议、出行和图片编辑APP的能力。

这也意味着,在大模型的加持下,手机厂商的系统或许有望集成原本需要额外安装APP的能力。

而更少的APP安装,对于用户来说意义重大。减少臃肿且全能的APP占用存储和算力相关资源,可以让手机将会在保持软件功能不变的前提下,使用更加流畅。

纵观整个手机行业,vivo并非首个推出自研大模型的厂商,在软件自研实力上也并不能说与其他厂商拉开差距。但以vivo手机AI能力的搭载时间(2018年Jovi推出,其他厂商在2017-2018年)和2017年开始组建AI团队的研发节奏来看,vivo软件能力在落地上是算得上行业平均水平。参考vivo当前披露最详细也最明确的AI、大模型、手机系统的展望,也便具备了一定的行业前瞻意义。

“在vivo看来,倾注大量心血的大模型毫无疑问是跟通信、芯片同一级别的硬科技赛道,并且随技术发展有极大的前景、空间,成为一项载入史册的技术,是通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必经之路。”vivo副总裁、全球AI研究院院长周围如此表示。

眼见着在大模型本地化后,通过手机操作系统结合,大模型能够更加自然地进入用户的操作逻辑。AI能力的提升,让手机厂商不再依赖硬件内卷,大模型让手机厂商的软件能力升级变得无比重要。眼见着一场来自手机厂商的手机智能化“军备竞赛”即将开始。

或许时代的发展历程,总是要经历从沉淀到发散的周期。手机厂商们在技术创新的路线上也在经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早前各家厂商在努力攻关手机卡顿问题后,四散创造更符合自家品牌调性的软件能力。如今,在手机智能化升级的节点上,手机厂商们“再聚首”共创一个更智能的智能手机时代。

手机搭载大模型只是一个开始,而更智能的体验将会为手机行业注入全新的周期力量。

       原文标题 : 大模型能带手机穿越寒冬吗?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人工智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