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赋予大模型“眼睛”:视觉语言模型带来全新的可能

2025-05-28 14:10
芝能智芯
关注

芝能智芯出品

视觉语言模型(VLM)正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将大语言模型(LLM)与视觉编码器相结合,VLM 不再局限于传统计算机视觉的封闭任务框架,而是能以自然语言为接口,对图像、视频和文本进行深度理解和灵活生成。

这扩展了AI的适用范围,我们将从VLM的基本架构与工作原理出发,分析其能力升级背后的驱动机制与现实挑战,并探讨其在产业落地与未来演进中的关键。

Part 1

从“看得见”到“看得懂”

长久以来,计算机视觉模型的发展始终受限于其输入与任务的静态耦合。

无论是猫狗识别、车牌识别,还是文档扫描,这些模型大多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结构,在特定数据集上训练并优化,面对任务或场景的变化便束手无策。传统模型不仅无法灵活迁移,还缺乏对视觉信息背后语义的理解能力。

VLM将视觉编码器与大语言模型(LLM)相结合,使AI不仅“看得见”,更能“看得懂”,甚至“说出来”。

与其说VLM是一个新模型,不如说它是一种多模态智能框架,以统一的语言接口处理多源数据,模糊了视觉和语言之间的界限,将计算机视觉的封闭世界带入了生成式AI的开放范式中。

VLM 的基本结构可拆解为三部分:视觉编码器(如 CLIP)、投影器(projector)和大语言模型(如 LLaMA、GPT)。

视觉编码器将图像或视频转化为特征向量,投影器负责将这些视觉特征转化为LLM可理解的语言“token”,再由 LLM 生成对话、回答、总结等自然语言输出。这种设计不仅具备跨模态理解能力,更实现了高效的“零样本学习”——即使是未见过的图像场景,只需一个合理的提示,VLM 也能做出智能响应。从图像问答、文档解析,到视频摘要与图像推理,VLM 正在快速替代多种特定模型,不再需要为每个任务训练一个独立模型,开发者只需提供文本提示,就可以激活相应的视觉能力,将AI的应用门槛从模型训练转移到语言表达,大幅降低了实际部署的复杂性。

VLM 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已经让它成为从教育、医疗到物流、制造等多个行业的新基建,

 在仓储管理中,集成VLM的视觉智能体可以自动检测设备故障、库存缺失,甚至撰写事故报告。

 在交通管理领域,VLM可以理解监控视频内容,识别风险事件,自动生成处理建议。

 在教育场景中,能解读手写数学题,并生成逐步解题方案。这种视觉与语言交织的能力,正是未来AI平台实现泛化智能的基础。

VLM 的强大能力来自于其背后复杂的训练机制,模型的训练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预训练与监督式微调。

 预训练阶段主要用于对齐视觉编码器、投影器和LLM之间的语义表征,使三者在理解图像与语言时具备一致的语言空间。 训练数据往往包括数以亿计的图像-文本对,甚至交错形式的图文序列,以强化模型在不同模态间的融合能力。

预训练后的模型往往缺乏执行具体任务的能力,因此需要进入监督微调阶段,使用具体的任务提示与预期响应数据,如图像问答、目标统计等,让模型习得如何根据输入指令给出准确响应。

最终,部分企业或组织还会使用 PEFT(参数高效微调)方法,在小规模数据上快速适配特定行业任务,构建定制化的垂直VLM。

Part 2

视觉语言模型

  如何赋能关键应用?

在工业自动化场景中,VLM 被集成到工厂监控系统中,成为具有事件检测与决策支持能力的“视觉智能体”。

例如,在一个自动化仓库中,VLM 不仅能识别特定事件(如物料掉落、货架空缺),还可以总结操作流程、判断异常来源,并用自然语言生成报告供管理人员查看。这种“用文字说出看到的内容”的能力,大大节约了人工监控的成本和时间。

在公共安全领域,VLM 的视频理解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

比如一个交通系统摄像头记录下十字路口的视频,VLM 能分析画面中车辆的行为,检测是否有违章停车、事故发生、行人穿越红灯等事件,并实时生成语义化描述。甚至,它还可以基于多个摄像头对比分析,复盘事故发生前后的行为链,辅助交通管理部门快速响应。

传统的计算机视觉系统,大多依赖卷积神经网络(CNN)对图像进行分类、检测或分割。

然而,它们的任务是静态的、单一的,无法通过语言进行指令引导。例如,一个猫狗识别模型无法回答“这只猫躺在窗台上还是沙发上?”这类问题。

相反,VLM 利用视觉编码器+投影器+LLM的三段式结构,使 AI 能够像人一样用语言处理视觉输入,从而完成更复杂、更灵活的任务。

这种能力主要来自于模型训练阶段的多模态对齐:视觉编码器在理解图像,LLM 在理解文本,而投影器则作为桥梁,统一图像标记(tokens)与语言语义。

通过大规模图文配对样本的训练,模型逐渐学会如何将视觉感知转化为语言表达,这使得它既能完成传统 CV 任务,也能胜任问答、解释、推理等语言驱动型任务。

VLM 的另一个关键优势是提示驱动的零样本能力。传统模型要完成一个新任务,比如“识别办公环境中存在的风险行为”,往往需要标注新的数据集进行训练。

而 VLM 只需一句提示:“请指出这张照片中是否存在不符合安全规定的行为”,即可基于已有知识进行推理。

小结

视觉语言模型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我们处理图像和文本的方式,更正在重新定义“智能”的内涵。从安防、工业、交通,VLM 正在不断打破应用边界,替代多个孤立的视觉模型,这个是我们持续要跟踪的。

       原文标题 : 赋予大模型“眼睛”:视觉语言模型带来全新的可能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