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大模型时代的“算力运营商”,无问芯穹如何讲好AI故事?

2025-05-20 13:36
芯流智库
关注

【摘要】随着ChatGPT、DeepSeek等现象级应用的出现,AI 2.0时代已然拉开帷幕,算力作为其背后的关键支撑,正成为各方竞逐的战略高地。

成立不足两年的无问芯穹,正凭借清华系班底与十亿级巨额融资,打造“大模型时代的算力运营商”。

然而,面对着清华系校友创立的众多优秀AI企业、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在软硬件联合优化领域的深厚积累,以及云厂商在商业模式上的潜在竞争,无问芯穹的压力还有很多。

巨头林立下,如何打造AI时代的大模型生态,不仅是无问芯的重心,更是整个中国硬科技创业的命题。

以下为正文:

清华系AI独角兽

2023年5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汪玉与博士生夏立雪联合创立无问芯穹。

公司联合创始人、CTO颜深根同为清华人,其曾任商汤科技数据与计算平台部执行研究总监,带队搭建过万卡集群;公司首席科学家戴国浩也曾在清华电子系攻读博士。

背靠清华NICS-EFC实验室,在纯血清华人的王牌班底下,无问芯穹开业就收获了不少认可。

成立不足一年半时,公司已经完成了累计近10亿元的融资,累计融资额与国内同赛道企业相比名列前茅。

启明创投、联想创投、小米、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顺为资本、申万宏源、真格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均向无问芯穹抛出了橄榄枝。

近年来,AI无疑成为最火爆的融资赛道。

“大模型六虎”中的月之暗面、百川智能、Minimax、零一万物密集宣布融资,纷纷跻身独角兽行列。

24年9月,潞晨科技获得数亿元A++轮融资,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石溪资本、Capstone Capital、领沨资本参与投资。

值得关注的是,从参与无问芯穹融资的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再到潞晨科技的融资方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国资已然下场AI Infra。

当ChatGPT带来AI 2.0时代,大模型为AI Infra带来场景应用泛化的可能,DeepSeek的爆火更是让中国大模型市场迎来新一轮成长期。

当前,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纷纷发布AI大模型支持政策,在此背景下,国产AI军团正开启破圈时代。

芯片与算力如何结合

方法论层面,无问芯穹并未只盯着软件层面来提升芯片效率,而是走了一条软硬结合的道路。

定位为“大模型时代的算力运营商”,公司正通过软硬协同优化技术,解决AI 2.0时代的算力碎片化问题。

这一战略选择,与创始人团队对行业痛点的一个洞察密切相关。

当前,国产模型端与芯片端各自繁荣,异构芯片之间横亘着一道难以消除的生态鸿沟,这就让部分任务只能在特定芯片上运行,而异构芯片多需定制化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但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的成本进一步提高,开发者也难以实现算力的有效迁移,无疑让多芯片平台的技术优势成为商业化陷阱。

举例而言,DeepSeek在爆火初期,经常因官网“服务器繁忙”被网友诟病,这实际上暴露出的是“算法与硬件节奏脱节”的本质问题。

与此同时,国内大多数模型多依赖英伟达等国外芯片训练而成,与国内的系统、芯片难以形成有效闭环。

在应用需求暴增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推理与训练的算力能力,如何打通国产自主的软硬生态,正成为主流厂商面临的首要问题。

而要想实现算力与芯片的有效结合,就需要中间层发力,才能让多芯片真正转化为大算力。

针对这一痛点,无问芯穹通过Infini-AI异构云平台,助力开发者一键获取DeepSeek系列模型与多元异构国产算力服务。

在数字化的世界里,异构芯片不仅Infini-Al上用于大模型推理,也可以用于大模型训练,这要比单纯做芯片或大模型的价值壁垒更高。

这一平台,或有望打破国产AI“有芯片无生态”的困境,与国内AI系统、芯片形成闭环生态。

赛道愈发拥挤

近期,MIT科技评论一篇中文名为《除DeepSeek之外值得关注的4家中国AI初创公司》的报道,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在这篇文章当中,阶跃星辰、面壁智能、智谱、无问芯穹成为美国相关从业者的关注重点。

值得关注的是,除阶跃星辰是由前微软高级副总裁姜大昕创立以外,其余的三家公司都是清华系班底。

面壁智能已推出了MiniCPM系列模型,该系列模型专为智能手机、个人电脑、汽车系统、智能家居设备乃至机器人等终端设备的实时处理设计。

公司的MiniCPM系列在中国常被称为“小钢炮”,而最新模型MiniCPM -o2.6只有8B大小,但在各种基准测试中性能却能与GPT-4o相媲美。

而作为国内最早研发AI大模型预训练的企业之一,智谱合作研发了中英双语千亿级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GLM-130B,并基于此推出对话模型ChatGLM,开源单卡版模型ChatGLM-6B。

同时,团队还打造了AIGC模型及产品矩阵,包括AI提效助手智谱清言、高效率代码模型CodeGeeX、多模态理解模型CogVLM和文生图模型CogView等。

以上校友们的产品,都是无问芯穹的新晋对手。

除此之外,英伟达也是软硬件联合优化路线的集大成者,公司正凭借强大的CUDA打造护城河,又在硬件上加速量产节奏。

当前,公司的软硬件协同部门,已经成为可以给CUDA团队和芯片硬件团队同时下需求的存在。

此外,从商业模式上看,无问芯穹的业务还与云厂商有一定的类似。

这意味着,在远期,公司与云厂商可能存在业务重合或者同业竞争,公司甚至需要和阿里、腾讯、字节、华为等大厂同台竞技。

由此,在清华系校友、英伟达及其余云厂商的层层夹击下,无问芯穹的后半程压力并不小。

尾声

在算力成为国家战略资源的当下,无问芯穹的“软硬协同”给国内厂商立住了标杆。

而巨头林立下,如何打造AI时代的大模型生态,不仅是无问芯穹的重心,更是整个中国硬科技创业的命题。

- XINLIU -

       原文标题 : 大模型时代的“算力运营商”,无问芯穹如何讲好AI故事?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