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中国氢能7问之为什么发展氢能?

受全球氢能发展浪潮影响,近年国内氢能产业的培育和商业化进程显著提速,但在中国现有能源结构的基石之上,国内氢能产业的崛起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争论,诸多关键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在关注国内氢能产业,与产业圈积极对话的基础上,我们挖掘出现阶段中国氢能发展的7大热门话题,并结合产业发展实况以及不少国内氢能产业链一线人员的观点,组织了“中国氢能7问”系列文章,希望能为行业同仁提供一些思路。

为什么要发展氢能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对于受政策因素驱动进入行业的企业来说也无关紧要,但对关注和研究国内未来氢能和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向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个无法绕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诚然,迫在眼睫的环保问题和老生常谈的能源危机确实是中国乃至全球发展氢能的动机之一,但为什么是氢能?

一位传统能源企业人士认为,从薪柴、煤炭、石油到天然气,减碳是一直以来能源调整的主题,而氢气则是被视为实现最终脱碳的终极能源。尽管氢气属于二次能源,要保证绝对清洁的还是取决于一次能源,但绝对清洁的氢气还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取,一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二是碳捕获前提下的化石能源制氢。不管哪种方式,或者说技术多不成熟,但的确是可以实现零碳。

另一位煤化工研究领域高级工程师表示:“相较于其他能源,氢能为风电,水电,光电的更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氢气利用,可以有效实现西部、西南部地区可再生能源并网,并能促进海岸线风能的开发,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体系中的比例。”

上述观点获得了化工业内人士的认可:“氢能是能源问题从多碳煤炭到低碳天然气再到无碳氢的能源结构革命,同时氢是电最佳的储能方式,风电、水电、核电最佳储能方式不是电池而是氢!”

事实上,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署(ARENA)已经与天然气网络运营商Jemena启动相关实验,计划用多余的太阳能和风能驱动500kW电解槽“裂解”水,获取并存储氢气,再通过相关技术将氢气存储在天然气网络中,并保持随时可调入电网。

OFweek产业研究院的研究员表示,氢的可存储特性同样具有意义,氢基础设施、氢供应链等的内置存储容量可以长期吸纳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并允许季节性储存,将大大减少可再生能源发电商可能面临的电力价格波动风险。

氢的能源特性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国内氢能相关企业也迎来了发展氢能业务的终极动力。这在国内的典型表现是氢能扶持政策日趋完善,各级政府主导下的氢能商业化推广日渐燎原,各地氢能产业项目、投资如火如荼。

一位燃料电池提供商坦言:“目前推动国内氢能和燃料电池企业去开拓市场的动力主要还是补贴,所以大家对车用燃料电池产品的开发热情很高,目前配套车企登上工信部公告的燃料电池公司至少超20家。”

“对很多企业来说,现在发展氢能并非是减碳形势严峻到逼着大家想方设法发展,甚至说现在发展氢能看起来有些得不偿失,但总得有人去做这些‘看起来赔本’的买卖,在未来的市场中才可能占据一席之地。”行业人士表示。

尽管后者看起来着眼更加长远,但从根本上来看,同样是出于考虑抢占“氢经济”赛道的本能,在当下为氢能储备未来投资,积累产业经验。

整体来看,国内氢能发展与否,发展走向如何还是要回归到顶层拍板,而就国内规划高标准氢能发展路线,积极推动国内与韩、日等国企业积极合作的态度来看,中国目前发展氢能的决心相当坚决。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王海江向笔者表示:“纯市场环境下,氢能发展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主机厂与加氢站之前的利益矛盾,消费者和主机厂之间的利益矛盾都十分难以协调,强有力的政府推动可以帮助新的技术迅速渗透市场,所以全世界都认为燃料电池的发展还是要看中国。”

显然,此前中国创造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范本,让世界见识到了国内政府推动新产业发展的强大号召力。

所以对本土企业来说,发展氢能的理由相当简单——国家导向,这没什么好顾虑的,毕竟全世界都在一定程度上观望着中国的态度。

也欢迎新朋友关注“OFweek氢能”公众号并入群加入我们的讨论!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氢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