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解槽技术发展进入第二阶段
电解槽迭代速度已超出预期。
在早期的绿氢项目中,国内电解槽遇到了一些不适配的难点。比如风光波动条件的认知不明确、技术参数标准不统一等。
近两年,国内电解槽展开了迅速迭代。自2021年国内新疆库车项目开启了规模化风光制氢实践以来,电解槽布局企业快速增多,高校科研成果涌入市场,推出了更多的新方案、新路线。
能景研究调研发现,无论是技术方案上,或是性能表现上,中国制氢电解槽技术相较绿氢项目应用早期均已发生了较大进步。制氢电解槽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已经迈入了第二阶段。
01 碱性电解槽:由虚向实性能突破,方形赛道逐渐火热
近两年,国内碱性电解槽技术更加符合波动性风光制氢场景的需求。国内碱性电解槽技术相较比较成熟,但早期的产品和技术主要针对稳定的网电制氢场景,与波动性的风光制氢需求不匹配。在中石化库车项目等先行项目的牵头示范下,逐渐明确了风光制氢场景下的能耗、启停、控制等要求,碱性电解槽随之展开了迅速迭代。
新的市场需求之下,各家企业的应对方案和突破方向不尽相同,总体上呈现了4项显著的突破:
单槽“大型化”的界限不断打破。
2022年,国内下线了首台单槽2000 Nm3/h的碱性电解槽。2023年,下线了首台单槽3000 Nm3/h的碱性电解槽。2024年,下线了首台单槽5000 Nm3/h的碱性电解槽,此外同年发布的新品中2000 Nm3/h以上规格的碱性电解槽占比超过50%。
高电流密度电解槽方案开始涌现。
传统设计的碱性电解槽的电流密度一般在3000 A/m3左右。2024年国内9家厂家推出的碱性电解槽新品的电流密度可以提高到4000 A/m3水平,部分厂家披露电流密度可达到6000 A/m3乃至10000 A/m3。部分厂家通过电极材料等创新来突破高电流密度下的能耗限制,如某电解槽新品披露当电流密度达到4000 A/m2时的制氢能耗约4.0 kWh/Nm3。
性能指标逐渐脱虚向实。
以制氢能耗指标为例。2023年部分企业披露降至4.0 kWh/Nm3以下,但测试标准不统一。2024年企业披露制氢能耗时较多开始提供电流密度参照点,部分产品在中低电流密度,比如2500 Nm3/h或3000 Nm3/h下能耗降至3.9 kWh/Nm3以下,满负荷时能耗水平达到4.3 kWh/Nm3左右。
方形槽路线布局逐渐普遍。
据调研,目前国内布局方形槽的企业已不下10家。2024年国内至少4家电解槽企业公开推出方形电解槽新品。其中有2款采用带压设计,目的是减少后期氢气加压投入。部分电解槽设计电流密度达到10000 A/m2水平。
能景研究认为,现阶段国内的碱性电解槽,无论是在能耗、启停控制等技术指标上,还是在对风光波动制氢新场景的适应性上,均已迥异于早期刚刚进入绿氢赛道的阶段。而且随着新材料与新结构的入场、智能化控制策略的升级等,碱性电解槽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02 质子交换膜电解槽(PEM):国内供应链逐步建立,更多新品同台竞技
近两年,国内PEM电解槽赛道的热度迅速升温。随着燃料电池企业的涌入,以及供应链的发展成熟,PEM电解槽也逐渐有了碱性电解槽类似的“组装制造”的产业基础。
据能景研究统计,2024年国内有相关报道的PEM电解槽新品数量可达17款,相较2023年的5款左右实现了大幅增长。
面向规模化风光制氢应用的需求,行业内PEM电解槽的开发既表现出了碱性的“大型化”等趋势,也在风光波动适应性的专长上继续深挖:
装备规格朝“大型化”快速突破。
自2020年左右国内发布了首台套兆瓦级的 PEM电解槽以来,2023年国内发布了首款200 Nm3/h的PEM电解槽,到2024年国内发布的新品中有16款超过200 Nm3/h,其中8款披露可达到500 Nm3/h。
电流密度等性能指标持续提升。
受催化剂、膜电极工艺等的发展限制,国内PEM电解槽的电流密度一般处在1.5 A/cm2(即1.5万A/m2)左右,落后于海外头部水准。2024年,国内发布的PEM电解槽新品中有多款的电流密度突破到2 A/cm2以上,部分达到3 A/cm2级别。
创新型及差异化设计方案增多。
如在产品规格上,2024年国内多款产品采取了多槽并联的模块化设计理念,以200 Nm3/h左右的槽体为单元,并联后系统的规格可达到600 Nm3/h至1000 Nm3/h。在性能指标上,部分产品突出了PEM电解槽的“高压差”优势,阴极侧和阳极侧气压差可达1.6 MPa,部分产品可达3.2 MPa。
能景研究认为,中国PEM电解槽将受益于在科研上的积累。随着国内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的供应链发展,国产PEM电解槽不仅仅会在量产化和价格上形成国际优势,在“专精特长”上也拥有较大潜力。
03 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AEM):膜与槽相继涌现,产业化初见端倪
近两年,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赛道实现了产业化的突跃。2023年,国内AEM相关企业不足5家。到2024年,国内至少有14家企业公开发布了AEM电解槽新品,10家以上披露了AEM膜产品的动态。现阶段,各家碱性、PEM以及新进槽商多数开始涉足AEM电解槽研发。
国内AEM电解槽的性能表现初步具备碱性与PEM路线优势结合的特点。根据调研,现阶段国内AEM电解槽电流密度主要在10000 A/m2水平,高于碱性电解槽主流的3000 A/m2,低于PEM电解槽主流的15000 A/m2。最低负荷一般可达5%~10%,工作压力一般在3 MPa以上,与PEM电解槽相近。
各家产品在技术路线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一是在电解槽系统设计上,呈现“多台并联”与“单台大型化”路线并行特点。
面向制氢加氢一体站、绿氢项目等场景,部分厂家采用以数百台0.5 Nm3/h的小型模块化系统并联的方式提高产氢量。2024年国内最高实现了400台模块并联以达到1000 Nm3/h产氢量。
也有厂家采用单台大型化的设计方案。2024年国内发布的AEM产品首次突破到单台100 Nm3/h的规格。
二是在核心AEM膜的材料上,呈现多路线同台竞争的特点。
AEM树脂材料是AEM电解槽最核心的技术难点之一,主要由导电官能团和骨架组成。其中导电官能团有哌啶阳离子、季铵化阳离子等路线,骨架有聚芳基骨架、全饱和碳氢骨架等路线。不同的设计方案下在导电性、材料寿命、机械强度上呈现出不同特征。
2024年,厦门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不同来源的成果相继展开了产业转化,至少10家企业推出了制氢AEM膜产品,路线选择各有特点。
能景研究认为,AEM技术正在快速接近规模化应用。但AEM技术的复杂性仍在,且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也给市场验证带来了更高要求。可以预见,AEM电解槽的成熟仍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以对不同的产品路线进行验证、筛选。
来源:能景研究
原文标题 : 洞见|中国电解槽技术发展进入第二阶段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6.20立即申报>> 维科杯·OFweek 第十一届太阳能光伏行业年度评选
-
企业参编征集立即参编>> 零碳智造·工商业光储发展蓝皮书
-
限时申报立即申报>> 0Fweek 2025工商业光伏/储能行业榜单
-
7月30日免费参会>> OFweek 2025光伏储能工业应用场景专场研讨会
-
7月30日免费参会>> OFweek 2025工商业光储招商会及高耗能企业需求对接会
-
7.30-8.1预约参观>> 2025WAIE-光伏储能应用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