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医疗级智能可穿戴:你的私人健康管家

2012年,谷歌推出 “谷歌眼镜”,这一年被称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到今年,智能可穿戴已经走过七个年头, 市面上已经出现不少标榜“健康管理”智能可穿戴设备。那么智能可穿戴是如何进行“健康管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将进行阐述和解答。

一、可穿戴设备的“望闻问切”(获取数据的方法)

望闻问切是医生获取信息诊断疾病的方式。智能可穿戴也有自己的“望闻问切”,那就是利用各种类型传感器获取体征信息,并由此实现对疾病的初筛。

例如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可穿戴设备中增加血糖传感器,用于高血压检测血压传感器,以及用于心电信号的心电传感器等等。这些传感器负责忠实记录身体的数据特征,然后可穿戴设备利用自身的数据运算或者是云端大数据分析,进行疾病初筛或风险预警,并通过手机app或者是设备自身的提示功能发出相应提示。

image.png

二、脉搏波和心电图,可穿戴设备实现健康管理的两大数据来源

身体的大量体征都可以数据化,甚至是从汗水中都能获取人体的健康信息。目前市面上应用最广泛的是依靠脉搏波(PPG)和心电图(ECG)进行健康实时监测.

两种测量方式原理完全不同,实际应用上各有其优劣性。

脉搏波是通过光反射原理测量,目前主要用来测量心率和血氧指标。优点是抗运动干扰及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缺点是准确性较差,难以捕捉更多的身体数据。这也是该类设备在市场上主要被定位为消费电子产品”,而非医疗级产品的主要原因。

心电图是通过电极测量心脏跳动时的生物电信号,不仅可以得到心率数据,还可以直接测量心电图。优点是测量结果准确,可用监测房颤以及心律不齐等等,在设备硬件条件及滤波算法先进情况下,甚至能检测到心室晚电位信号实现对猝死的预警,缺点是受电磁干扰影响较大,电极需紧贴皮肤,导致操作不方便。

三、智能可穿戴到健康管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智能可穿戴切入医疗领域,目标不是取代医生,而是辅助医生的治疗。

因此,作为连接医患两端的桥梁,可穿戴设备要进行健康管理,既要考虑使用者的实际使用需求,也要考虑到医生对此类设备测量准确率的高要求。

对使用者:产品在设计时应考虑产品的易用性,包括穿戴的舒适性,设备操作时的简便性,(即使是很少接触电子设备的老年人,也能在亲人的帮助下顺利使用),数据的可读性(便于使用者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等等。

对于医生:数据是疾病诊断的核心,如果数据测量不准确,可穿戴设备带来的实时监测、长期监控、云端数据等优势将不复存在,因此对数据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对设备本身监测精度的要求之外,还需考虑日常生活环境中工频干扰的影响,检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最终结果的偏差。

对于该类设备,不仅需要升级硬件设备以增强对心电信号的检测能力,也需要先进的滤波算法,对外界工频干扰进行滤除。笔者在调研时了解到,曼森伯格一项名为PSD滤波技术的专利可以利用自身优异的算法,实现对外界工频干扰的滤除,即使在复杂的电磁干扰的环境中,也能实现精准检测,达到专业级医疗设备的水准。

智能可穿戴具有实时监测和长期监测的优势,在健康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由于医疗产品的特殊性,要求产品既要拥有良好的使用体验,也必须在日常使用环境中具备医疗级使用精度,因此类型可穿戴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可穿戴设备将会在健康管理方面大展风采。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