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阿斯利康的新一轮数字医疗挑战

2021-07-26 13:35
亿欧网
关注

2015年就开始积极拥抱创新,试图从传统药企进化成“平台型”公司的阿斯利康,最近有了新的进展。

2021年,阿斯利康第二次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次通过线下展台带来了“AI+医疗”应用场景。与此同时,医疗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AI iLab宣布落地,并招募入驻合作伙伴。

近年来,阿斯利康以“平台型”公司为目标,从搭建创新中心、创新园区和产业基金三位一体入手,试图构建一个产业发展的生态圈,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

2020年,伴随着AI浪潮的兴起,以及基于自身“三位一体”平台的孵化和合作,阿斯利康赶上了这波数字医疗的风口,推出了“AI+医疗”十大应用场景。在阿斯利康的构想中,医药公司不再只是药品销售,而是为患者推出涵盖教育、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康复等各个环节的创新诊疗一体化全病程管理解决方案。

但不可忽视的是,当AI等新兴技术与最保守严谨的医学相结合,如何从概念落地到临床价值落地,仍然有不少困难和挑战。“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产品有了初步的应用,但这些验证仍然不够,距离其真正实现在临床场景中的应用价值还有一定距离。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在获得这种阶段性进展之后,进一步探索如何真正帮助到临床医务人员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医学事务部负责人杨海英在接受亿欧大健康专访时坦言道。

而当数字医疗的另一个风口——数字疗法再起,阿斯利康也立马踏进这一领域。杨海英指出,阿斯利康在数字医疗领域的布局思路是探查清楚当前疾病诊疗到底有哪些痛点,这些痛点中到底是哪一个可以切入?在切入时,人工智能等技术又能否去帮助解决痛点?在她看来,人工智能、数字化等始终是工具和手段,最终的归宿还是落到临床痛点的解决上。

创新合作:资本、临床医学和商业能力是“香饽饽”

2015年,阿斯利康在中国率先迈出了这一步,朝着创新医药的平台型企业迈进。

从建立中国健康物联网创新中心、与政府共建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成立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再到医疗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AI iLab落地,搭建“朋友圈”和开展跨界合作已经成为了现在阿斯利康在中国的鲜明标签。

作为一家老牌药企,阿斯利康深知自己在创新路上的长短板。“阿斯利康的核心能力和积累还是在药物研发和商业化上。”杨海英说。过去几年,阿斯利康一直试图跳脱出药物本身,在数字化、AI和诊断检测方向上发力,但如果这些“工程”都依靠其自身内部搭建,显然并不现实。

与众多跨国和本土药械企业选择搭建生态圈,“拉拢”合作伙伴一样,阿斯利康在这波跨国药企创新浪潮中率先招兵买马。而它抛出的“香饽饽”则是资本、临床科研能力和商业能力。

具体而言,阿斯利康基于创新中心、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和全球医疗产业基金三位一体的生态圈,一是在企业发展层面,提供企业落户和资本支持;二是在产品研发层面,提供临床应用场景、医学与科研支持;三是在商业化层面,利用阿斯利康本身的商业团队,助力市场推广和渠道覆盖。

而对于阿斯利康而言,这些初创企业能够带来的,则是新的技术能力及其所产生的产品以外的附加值。

据她介绍,阿斯利康现有的生态圈合作伙伴里,有很多都是非药非医的企业,他们的能力优势在于AI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科技产品的商业模式出现困难,就是因为不了解临床需求。”杨海英说,“企业可以有很多产品方向,但最终,只有临床需求能判断它们应该做哪些产品。而这正是阿斯利康所能提供的。”

与此同时,好的产品同样也需要好的销售团队,尤其是在医疗领域。当众多初创的技术公司着重于研发而商业能力薄弱时,在中国阿斯利康拥有近两万人的团队,可以为合作企业带来商业化的支持。

而除了资源能力互补之外,在杨海英看来,阿斯利康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的宗旨就是双方要有一致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并且也要有建立生态圈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如此才能在发展步调上保持一致。

不过,即便迭代飞快的新技术和保守严谨的医学碰撞在一起,会产生不一样的火花,跨界合作也注定不容易。在杨海英看来,药企对临床需求的认知以及循证医学的思维,恰恰是这些刚闯入医疗领域的技术公司所需要的。但同时,“跨界合作也充满了挑战,因为你要跟不同的技术人员对话沟通。此外,对于医学背景出身的人而言,还要学会接受探索失败后再回头尝试。”杨海英坦言,“这在我看来是最大的挑战。”

从药企到平台,“AI+医疗”走向落地

而以平台为根基,阿斯利康近年来通过创新孵化和合作,围绕着自身聚焦的呼吸、肿瘤、心血管、肾脏、代谢以及消化等多个中国主要疾病领域存在的诊疗痛点,以及广大基层存在的临床痛点,着力打造了疾病诊疗全流程解决方案。

横向覆盖关注的疾病领域,纵向切入诊疗的各个环节。2020年,阿斯利康与合作伙伴开始打磨“AI+医疗”十大应用场景,涵盖疾病预测、筛查早诊、诊断和检测以及患者管理等重要环节。其目的就在于借助机器视觉、预测算法、自然语言理解等先进技术,赋能筛查、诊断、治疗、患者随访等诊疗全流程。

杨海英指出,阿斯利康在考虑AI与医学的结合如何去赋能临床的时候,一开始就没有做过多的筛选,而是期望沿着每一个疾病,去看清看个疾病在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康复等环节上是否存在痛点,而这些痛点和可以提升的空间,就是创新的机会。

不过,由于对各个疾病的认知和技术发展程度不一,“AI+医疗”应用场景目前的进度也不同。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阿斯利康重点展示了其十大“AI+医疗”应用场景中的社区医院智能语音电话随访、PD-L1免疫组化辅助判读、三高共管数字疗法、前列腺癌核磁共振影像辅助诊断和人工智能助力临床受试者筛选。

“我们对每个疾病都设立了AI相关的应用目标,但由于技术和各个疾病的差异,进展程度自然有所不同。目前,AI在影像方面诸如乳腺的钼靶、肺部结节、病理切片等,过去几年国内外的进展还是非常大的。”杨海英说,“但这些布局的本质还是回归到是否有临床需求和AI本身能否赋能。”

而在这届大会上,阿斯利康对疾病的探索又再下一城,瞄准的正是当下发展较为成熟的肺结节AI影像筛查,与深睿医疗就肺结节低剂量螺旋CT人工智能辅助判读软件的共同开发达成了战略合作。

事实上,在这两年时间里,随着政策的发布、医疗器械三类证的接连获批,AI+医疗行业的重心也由研发向商业化落地转移。

“从概念走向落地,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杨海英也坦言,如果一款产品能够清晰地用循证医学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产品是能带来明显的临床价值和临床获益的,同时价格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保险方是完全支持的态度,患者自然也愿意接受。在她看来,AI医疗产品的出现并没有颠覆原有的商业模式,而是原有临床服务的升级和迭代。

去年,阿斯利康与迪英加科技合作研发的PD-L1免疫组化辅助判读产品已经获得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而在今年4月,阿斯利康也与赛迈特锐就前列腺癌核磁共振影像辅助诊断达成战略合作。

肺癌和慢性疾病DTx先行试路

2021年,当AI医疗逐步走向落地时,另一边,数字疗法(DTx)在疫情和价值医疗发展的催化下,亦开始成长为医疗健康产业的新宠儿。

数据显示,到2021年,有近30个DTx产品获得了FDA等机构的批准。在中国,数字疗法则因去年审批通过了首款数字疗法,才刚刚起步,但市场嗅觉敏锐的投资机构已经火速跟进。

当众多国内企业紧跟国际脚步,或是及时调整商业模式,以贴近数字疗法,或是推进DTx产品审评审批继而加速落地之时,跨国药企也开始在中国踏足这一新兴市场。

不过,与数字疗法发展相对成熟的美国市场相比,中国仍是起步阶段。

“现在大家一旦涉及到数字化,都把它叫做数字疗法。”杨海英表示,数字疗法是一个独立的产品解决方案,其关键点在于它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而是除了药品之外,疾病控制还与患者自身行为管理,心理因素相关。只有涉及这些方面,才是数字疗法。

当前,业内广泛认为,数字疗法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自闭症、多动症、帕金森和睡眠等)、心理疾病和糖尿病三大领域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从涉足企业数量来看,慢性病已经是数字疗法的主要“试验田”。由于慢病患者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来控制,其进展与否与患者的生活行为方式有着强相关,这也注定了数字疗法在这慢病领域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

自去年开始,阿斯利康开始与不少合作伙伴如零氪科技探索数字疗法。但在阿斯利康的选择中,除了三高等慢性疾病之外,肿瘤亦是其进入数字疗法的一大赛道。

对此,杨海英表示,肿瘤治疗中对于心理健康的干预同样非常关键。“之所以选择肺癌,主要是因为该疾病在中国高发,同时阿斯利康在这一疾病领域也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积累,所以选择了肺癌DTx先行探路肿瘤数字疗法。”

“我们希望通过这两类疗法快速的探索和突破,能获取一些经验,从而助力后续一系列的产品开发,可以实现快速复制,比如验证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可以通过数字疗法去实现,以及数字疗法是可以解决诊疗问题;还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与政府部门、法规部门的沟通,与专家的合作,可以一起摸索和建立行业标准。”杨海英坦言道。

近年来,中国的大三甲医院对数字疗法已有一定的认知,但相对而言,作为数字疗法可以放大优势的场景,更为广阔的社区和基层则由于接触不多仍知之甚少。而有关数字疗法在中国的发展模式,业内仍未有定论。

“患者病情的改善是最终的目标,而有关病情改善的指标必须是国际学术界、法规部门认同和认可的。企业在未来仍需要跟法规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否则这个产品即使研发成功,也仍然不能被临床医生所认同和认可。”杨海英说,“数字疗法需要定下明确的开发目标,以最终实现的临床价值和真正的患者获益来衡量,这是我们的指导方向。”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林怡龄。转载或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