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还剩三天过期,微医是放弃港股上市了吗

2021-11-16 11:01
深潜atom
关注

本文系深潜atom第342篇原创作品

在疯传多年后,微医终于在2021年4月1日于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但如今依然未能通过聆讯。根据港交所规则,申请企业向港交所递表时间超过6个月未获批,其招股书就会自动呈现失效状态,需要重新递交新的财务资料。

目前港交所从递表到聆讯的平均周期在3个月,4月1日至今快要到6个月了,这意味着微医招股书马上就要失效,可是还未通过审核,其上市之路要中断了吗?8月初据彭博社消息,微医正接受港交所就其数据治理问题提出的疑问,可见目前其还未解决这一质疑。

距离10月1日招股书失效还有3天,留给微医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01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最终将败于技术手段?

2020年,互联网医疗一扫此前的阴霾,重新焕发雄风。一方面在于受益于疫情,线下医疗需求被遏制,线上得到了大量的高价值流量和用户;另外一方面在于政策的推动,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医疗用品逐渐走出医疗环境,进入院外市场,更方便互联网医疗企业建立商业模型。

作为互联网医疗的老牌代表,微医毫无疑问的享受到了疫情和政策的双重福利,这或许也是在疯传多年后,终于在2021年递交上市申请的原因之一。此前有消息指出,微医拟通过在香港筹集30 亿美元资金,并有望成为香港今年最大的新股集资个案之一。

2020年,资本市场重新临幸互联网医疗,行业整体融资额超过400亿。包括丁香园、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微医、微脉、叮当快药等互联网医疗头部企业,纷纷获得大额融资。2020年12月上市京东健康,市值更是一度突破6000亿港币,彰显了彼时互联网医疗的疯狂。

△京东健康上市仪式

京东健康的火爆直接带动了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股票一路暴涨,在2021年2月股价纷纷创出历史新高。如此火爆的行情,让一众未上市的企业跃跃欲试,作为互联网医疗“四大天王”之一的微医,似乎也迎来了最好的上市时机。

几年前,就不时传出关于微医的上市的消息。2018年,在完成5亿美元Pre-IPO融资时,微医计划将旗下微医疗、微医药、微医保三块HMO相关业务作为整体打包赴港上市;2020年1月初,微医举牌A股上市公司易联众,并增持成为第二大股东,让市场猜测其将借壳上市;2020年3月,微医再传赴港IPO;2019年底,微医创始人廖杰远主动发声,“微医已经准备好了IPO”;2020年微医从友邦保险跳槽而来的蔡强,就是为了推进微医赴港上市事宜。然而微医为上市做出所有动作,最终都不了了之。

后来者京东健康快速上市,对微医的影响不可谓不小。2012年成立的微医,到今年已经快10岁了,正常来说,也早就到了投资机构收回成本的时间,作为一家2016年就宣布盈利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这次上市可能是个yes or no的故事,如果能上市,那就还能有足够的资金去撑起后续发展,如果不能上市的话,可能面临资本出逃的局面。

微医的上市传闻一直到2021年4月1日才停止,然而,今天距离招股书失效只剩下几天时间,然而依然没有任何进展。

作为医疗相关企业,数据安全是不容忽视的一环,虽然微医在招股书上强调了很多数据相关的风险,并且认为自己的数据处理方式符合上市要求,然而最终依然被港交所质疑。8月初,据彭博社引述消息指出,微医正接受港交所就其数据治理问题提出的疑问,可见其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这一问题。

从目前来看,经过了多年的上市传闻后,微医终于借着疫情的东风用户数终于突破两亿,营业数据大幅度增加冲击港交所。然而上市的道路却要倒在数据治理这样的技术手段上,这么多年的准备略显讽刺。

02

行业被重估,

微医被市值卡住脖子

进入2021年,互联网医疗开始后劲不足,从股票暴涨到下跌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资本市场的突然冷静一方面在于互联网医疗极度依赖医药售卖的模式趋于稳定,导致业绩普遍低于预期;另一方面在于业务的创新性不足,企业想象力见顶。

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药品外流为无数企业带来市场红利,众多互联网依靠卖药快速发展,也曾经被认为互联网医疗仅有这一个商业模式。然而,随着网络卖药的规范化,大大打压了此前的“秒开处方泛滥、审核形同虚设”行业乱象。

2021年8月20日,人民时评刊文称,在互联网上严守处方药到患者的“最后一公里”,确保用药安全。互联网医疗三巨头股价纷纷下跌超过10%,无论是微医医疗服务还是健康维护服务,都离不开用药,药品使用规范化对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相比较C端市场,针对B端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反而开始获得资本的认可,在过去一年时间,与创新支付相关的思派健康科技、圆心科技、镁信健康等三家公司融资已近100亿元,远远超过此前的融资规模。微医的健康管理服务,同样涉及了保险相关业务,但微医却走了会员制这条路,微医的新十年战略已经锚定为“会员式”。可见在创新业务的对比上,微医更偏向对现有流量的挖掘。C端的生意,在过去十年都未曾成功,未来十年能够成功依然有待观察。

平台服务医院覆盖中国95%以上的三甲医院,以及超过27万名注册医生,其中86%为主治医生或以上级别,线上+线下的全方位、连续性的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是微医健康管理的特点,但其缺点在于单价过高,2020年单个用户收费高达3600元,并不具备普适性。面临着与基因癌症检测企业一样的困局,规模上不来单价下不来,尽管市场巨大,基因科技企业普遍市值低于互联网医疗。

业绩上看,2018年到2020年,微医控股实现营业收入2.55亿元、5.06亿元、18.32亿元,就如我们上文所说,享受到疫情红利的微医在2020年收入大幅增长。然而对应的亏损依然严峻,净利润分别为-40.52亿元、-19.37亿元、-19.14亿元,三年时间累计亏损了高达79.03亿元。同期内,平安好医生营收分别为33.38亿、50.65亿和68.66亿人民币,同时在亏损上也低于微医,要知道平安好医生成立后累计亏损也仅仅55亿人民币。

截至2021年9月27日,平安好医生市值已经不足600亿港币,早在上一轮融资估值就已经接近70亿美元,微医上市后的市值又能有多少呢?微医成立后,一直都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但是资本并非慈善,最终需要的回报必然要高于投入,如果不能让资本获利,微医面对的问题或许会更加严峻。在互联网医疗价值被重估的环境下,30亿美金的融资额已经不太现实。

廖杰远此前接受采访时预测中国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1.0阶段是单体医院的互联网服务;2.0阶段是平台型互联网医院;3.0阶段是由平台型互联网医院牵头的健康责任共同体。微医原CFO蔡强表示,所有平台型互联网企业还处于“数据健康2.0”阶段,而微医已进入3.0阶段。 或许正是这种领先者的自大,让其忽略了疫情和医改对行业的影响,让其陷入市值上不去的困境。

关于互联网医疗发展前景,经济学者宋清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目前行业增速已趋于饱和,模式各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都在寻求更理性的发展之路。”。就在同行都在往创新和B端探索并且业务快速增长之时,微医毅然决然地走向C端的道路,内忧外患,留给微医的机会真的不多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