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解开“深圳创新密码”:莞惠临深地带至关键


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可以是由深莞惠三市合作共同打造一个“未来产业园区”,作为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引擎。我建议这个引擎可以是潼湖新区。

在上一篇中,我曾说到,东莞市对其临深九镇进行了统一的定位与规划,但惠州市并没有如此清晰的产业空间战略。惠州的临深地带应包括哪些区、哪些镇街,它们与深圳、东莞的产业联系如何,应如何因应产业的需求进行空间规划,尤其是交通路网规划,相关的产业园区如何与深圳进行产业衔接,我们没有看到一份统一的研究报告或规划文件。

在惠州市的“3+7”工业园区计划——其中,“3”是指优化提升3个国家级园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区、中韩(惠州)产业园;“7”是指聚力建设惠城高新科技产业园、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龙门大健康产业园、大亚湾新兴产业园、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等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中,除博罗、龙门两个产业园外,其余均位于临深地带。但我们从惠州市的相关规划里,只看到他们加强了“园区意识”和“招商意识”,但并没有清晰的深莞惠ICT产业链和全球价值链意识,也没有将临深地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产业空间研究。

惠州市2021年做了一个《惠州仲恺高新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研究(2020-2035年)》,从该研究可以看出,惠州市在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包括交通规划方面,仍然是“以我为主”、“惠州本位”的规划思路。以交通规划为例,更多考虑仲恺各片区与惠州主城区之间的交通通勤效率,而不是更多考虑这些片区、园区之间与深圳市、龙岗区等之间的交通通勤联系。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惠阳区和大亚湾经开区的相关空间及产业规划中。那么更不要说建立在深莞惠ICT产业链统一认识基础上的整个惠州临深地带产业空间规划。

我之所以会特别说到仲恺高新区的空间规划,是因为在2010年仲恺高新区扩容之后,就把潼湖盆地包括在了里面,并规划了潼湖生态智慧区、环潼湖创新产业区,以及之前已经有的中韩产业园。

2018年7月我曾经驱车考察了潼湖盆地。惠州市从2014年起,提出要将潼湖智慧区做成惠州产业发展的两大平台之一进行开发,包括潼湖湿地(规划为55平方公里,其中约五分之一申报为国家湿地公园)外围的镇区,即潼湖、沥林、潼侨三个镇的各自一部分,面积约128平方公里。根据规划草案,潼湖生态智慧区被定位为国家绿色生态城市示范区、广东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和大珠三角融合发展先行区。

当时整个潼湖盆的可开发用地约47平方公里,而且基本上是未开发状态。这块区域到深圳罗湖也仅仅50公里,东莞市区中心37公里,广州市区中心不到90公里,到惠州市区仅20多公里。在整个“深莞惠成长三角”范围内,还有47平方公里的可开发用地,这可以说是深莞惠地区最后的宝地。

即便是按照惠州市规划的先期开发面积约20平方公里计,所需要投入的前期建设资金也要数逾千亿人民币。以惠州市每年仅四五百亿的地方财政收入,且相当程度上是吃饭财政的状态,能够用来开发潼湖盆地的财力相当有限。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的开发中,产业项目还没见几个,房地产项目却已经纷纷在卖楼的情况出现,因为没有钱,必须先靠卖地赚到钱,然后才能投入产业园区的开发,以此滚动发展。但这会导致房地产思维扭曲潼湖盆地的开发。

这也是为什么我和惠州的秦仲阳先生联名呼吁,将潼湖盆地(比如叫潼湖新区)定位为广东省的战略性产业园区,并由深莞惠三市合作共同开发。可以是设立一个开发公司的形式,惠州市以47平方公里可开发用地入股,深圳市主导投入资金,东莞市占小股,三方合股开发,共享利益。按照苏州工业园区那样的标准吸引科技巨头入驻园区。

潼湖新区可以作为深莞惠地区ICT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原文标题 : 金心异解开“深圳创新密码”28:莞惠临深地带至关键

<上一页  1  2  3  4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慧城市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