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季度收入上千万,机器人租赁成暴利行业

2025-05-22 13:56
星河频率
关注

作者|毛心如

编辑|白雪

五一假期过后,有些从事机器人租赁的商家开始焦虑了。

没有了假期光环加持,客户资源骤减的商家直呼「租不出去」了。

当然,不排除有些商家以此进行引流的噱头,但这场租赁狂欢中确实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某社交媒体上,一位来自云南的商家在帖子里直接报出了价格,宇树 G1 基础版 8 千一天,舞蹈版 1.2 万一天。

当我们在后台试探性地问,「好像你们家报价有点偏高,有没有什么优势?」

收到的回复是,「我们现在在改。」

不到一个小时,报价变成了基础版 6 千一天,舞蹈版 1 万一天。

调价突然跳水,不仅是各家在价格上进行竞逐,同时也映射出机器人租赁背后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宇树彻底点燃机器人租赁市场

其实,机器人在春晚表演宇树并不是首例,同样,通过租赁机器人进行表演赚钱,也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新鲜事。

2016 年猴年春晚上,优必选带着 540 台 ALPHA 1S 上台给歌手进行伴舞,就已经收获了一大波关注度。

虽然这些机器人是身高不足 40 厘米的仿人形机器人,但像举手、翻折、扭动等高难度动作它都可以完成。

届时,已经有人看上了机器人租赁表演行业。

上海有一家叫提格的机器人公司在同年推出了多款机器人租赁的服务。

根据机器人的功能不同,租赁价格也有所不同。

像春晚同款的优必选 ALPHA 1S 是 600 元一天,法国仿人智能机器人 NAO 是 2500 元一天,迎宾机器人一天的租价更是来到了 7000 元。

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普及度和传播能力,机器人租赁市场还是比较小的。

不仅覆盖范围小,租赁体现出来的商业价值也没有现在来的更明显。

时间来到 9 年后的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高科技涌现,人们有更广泛的渠道了解技术,也有更多的能力去触达先进技术。

在这样的背景下,宇树机器人穿着大花袄扭秧歌的视频点击量突破 2.3 亿,成功引爆社交媒体。

这场现象级传播不仅让宇树科技成为公众焦点,更彻底点燃了机器人租赁市场的热潮。

短短四个月内,二手租赁市场涌现近千名宇树机器人商家。

但早在春晚前,已经有人通过租赁宇树机器人赚到了钱。

去年 8 月,从事激光打标机租赁生意的阿荣在第 14 届深圳国际工业自动化及机器人展览会上第一次知道了宇树科技。

当时宇树的名气远没有现在高,用句通俗话讲就是「谁认识谁」。

展台上的宇树 Go 2 机器狗吸引了阿荣的注意,虽然机器狗旁边也站着宇树 G1,但是机器狗仗着能整的花样多,远比机器人来得更吸睛。

在展会上,宇树 G1 的售价是 6.6 万一台,机器狗 Go 2 的售价是 1.8 万一台,机器人和机器狗都有现货,而且还有买一台就享 8 折的优惠。

阿荣当场就买了 1 台机器人、5 台机器狗,开启了他的机器人租赁行当。

一开始他就瞄准了短视频平台作为获客渠道,但当时市场上对于机器人、机器狗的认知度还没有完全提上来,所以在去年 9-12 月,他月订单基本在 5 个左右,一单均价 5 千元,以广东本省的订单为主。

起步的 4 个月,他也只是堪堪做到回本。随着春晚宇树机器人的出圈,他的机器人租赁生意也迎来了迸发。

日薪过万,机器人成为暴利收割机

五一前夕,阿荣晒出了一份五一当天的预订单,订单显示,一台机器人在这一天的出场费达到了 3.2 万元。

虽然在五一假期特殊消费场景助推下,机器人的日薪达到 3.2 万元,但是从二手平台也可以看见,宇树机器人平时的租赁价格也是 3 千元到 3 万元不等,根据机器人功能的不同来进行差异定价。

阿荣自己也承认:「这就是一个暴利行业。」

现在已经做了 9 个月租赁生意的他,拥有 20 台机器人,型号涵盖宇树 G1、U1 和 U2,以及 100 台 Go2 PRO 机器狗。

目前他的团队有 50 人,里面懂技术的占 20%,当然他自己也会机器人编程。

今年 2 月,他迎来了目前月创收最高的业绩,一个月收入超过 200 万。他预计,从 2 月份到现在,创收已经超过 500 万。

阿荣透露:「三个月赚五百万在同行里也只是中等水平,我知道的赚得多的一季度可以赚超过 1000 万。」

通过「专一赛道+高溢价租赁」的运营策略,他实现了平均每月 50 个订单、上百万元的收入。

运营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选择产品聚焦。

因为看重了宇树已经打出来了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所以他选择只做宇树机器人的租赁。

宇树在目前租赁市场上占有绝对的话语权,不仅因为它开售时间早、价格相对便宜以及自身流量大,更是因为它已经有了成功营销案例,在受众面前的「刷脸」次数也够多。

在产品选择上,他也是将机器狗、基础版、可二次开发版都买了个遍,通过持有量大、产品选择多样、产品口碑稳定这几点,让他的生意持续且稳定。

其次就是有着明晰的成本控制。

阿荣把成本都押在了机器人这个大头上,主要包括购买机器人和机器人的日常维护。

他是分批次扩大手上机器持有量的,一台宇树 G1 售价 9.9 万,宇树 U1、U2 他是 35 万一台买来的,而宇树 Go2 PRO 一台售价 1.86 万。

订购 10 台以上有 8 折优惠,参考售价,他投入的成本也至少超过了 300 万。

而在人工部分,他的团队里 80% 左右都是操作员,他们随机器人出外勤时,主要负责搬机器人和看着机器人。

此外,通过动态调整市场价格,租赁机器人、机器狗的利润计算公式变得非常简单粗暴。

租一台机器人的利润,只需要将当天租价减去 2000 块的人工费再减去租方差旅报销差价。

拿一台租金 3.2 万那个单子为例,订单在山东冠县,租方承担 1 千元含住宿的差旅费用。

从广州出发,到冠县交通费最少要 800 块,住宿费可以控制在 200 元内,所以毛利润可以达到 3 万左右。

租一台机器狗,因为机器狗通过快递到租客手上,不提供操作员随同,所以利润直接等于租金。

在机器人身上,阿荣只信商业价值。

他说,未来五年,机器人租赁都会是很好的行业,但是他不会再扩大规模了,因为本地市场体量有限。

因为生意规模的扩大,机器人运输就会成为新的问题。

机器人跨省运输还是不太方便的,不仅要考虑成本,还要保证运输过程中不会出现意外。

所以机器人租赁还是多以本地化运营为主,阿荣主做的就是珠三角区域,如果选择全国安排据点,那会是另外一笔不小的开支。

同时,他也表示,如果没有利润了,就会立马退出市场,而机器人和机器狗最后的归宿是丢垃圾桶和卖废铁。

就好像《西部世界》里的经典台词,「这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收场。」

这是一场有尽头的共享经济

在共享经济盛行的当下,机器人租赁作为一种延伸形态,成功收割了一波市场红利。

但是机器人终归跟充电宝、单车这种产品不同,机器人租赁会是一场有尽头的共享经济。

首先,机器人租赁是由新鲜感驱动的一阵短期繁荣。

租赁市场的爆火,本质上是一场由技术新奇感驱动的资本游戏。

单从机器人租赁市场短期来看,它已经对入局者进行了筛选。现在网上有一些购买几台机器人来租赁市场小试牛刀的网友,因为没有长期持续性的订单,陷入了租不出去的困境。

随之而来的还有就是「可能还没回本」「租不出去机器人放家里也没用」的窘境。

在某社交媒体上,有位深圳的商家五一假期结束后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拥有一只机器狗和一台机器人的他,因为客户资源有限,而且机器人只会握手、摆手、蹲下 、走路这样基础的功能,在市场上没有太大的竞争力。

所以现在,他想选择低价把机器人卖出去。

同时,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价格战的竞争也会对租赁商家的操作能力、营销能力、技术掌握水平、持有资源数量进行考验,综合实力不够的选手,也会提前出局

而面对价格战,阿荣觉得,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他并不担心。因为他只跟能接受他定价的客户谈生意。

五一过后,非节假日的报价各家大不相同。

浙江的一家租户报价是基础版 4 千元一天,舞蹈版 7 千元一天,西安的一家报价是基础版 8 千元一天,舞蹈版 1.5 万一天,北京的一家只做基础版的,报价是 6666 元一天。

阿荣的报价是基础版 5 千一天,舞蹈版 1.5 万一天。

想着薄利能多销定价偏低,或者对团队实力有自信定价偏高,每个商家都有自己的定价逻辑。但是像阿荣一样能赚得多的,在行业里并不算少数。

长期看,这本质上是一场注意力经济下的繁华。

以人形机器人为例,动辄上万元的租金,挡不住它在上至一线城市,下至三四线城市频频露面,甚至许多租赁公司的订单排期都满满当当。

但机器人出现的场景大多是商演、文娱表演,甚至有时候只要站在那就够了。

这种需求的核心并非刚性场景需求,而是企业营销、活动引流的「眼球经济」。

当人们对于机器人单一化的表演不再新鲜,机器人租赁市场也会迎来相应的收缩。

其次,当前租赁市场的火热,恰恰反映了机器人尚未真正满足用户需求,而一旦技术突破功能临界点,其渗透方式也会发生根本性转变。

目前消费级机器人的功能集中于简单交互与基础任务,缺乏复杂场景的自主决策能力以及泛化执行能力。这种功能的局限性导致租赁需求只会集中于短期、低频场景。

拿宇树为例,一位宇树的销售人员曾表示:「宇树人形机器人目前还不适合采购用于跳舞表演,因为动作非常有限,只能走一走、挥挥手。如果要实现一场舞蹈,需要公司大量人员去开发适配,成本非常高。」

尽管宇树在硬件研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上层软件智能化程度还不够。目前宇树也正在积极部署软件升级,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和多场景执行能力。

今年 5 月,宇树与专注于 AI 数据与模型基础设施的公司 Reborn 达成合作,将使用旗下 RoboVerse 模拟器,将 Unitree 机器人强化学习速度提高 30 倍,同时开发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所以,当机器人具备「解决问题」而非「展示技术」的能力时,受众更可能选择直接购买而非租赁。

此外,机器人的功能性及商业化一直是各家公司竞逐的重点,机器人想真正的走进千家万户,必然要走「消费级」路线,届时机器人会突破「工具属性」,彻底向「伙伴属性」倾斜。

当前消费级机器人的价格一直是普及的卡点。但像宇树、优必选、特斯拉等都提出了要进一步压缩制造成本,当技术成熟度、成本与用户接受度形成共振时,机器人会从「可选消费品」变为「必需品」。

机器人租赁的「有尽之路」实际上也是产业演进的必经阶段。租赁仅是技术成熟前的过渡形态,最终将被销售、订阅或服务捆绑模式更替掉。

或许现在我们正处在有点荒诞的过渡周期——人类用最前沿的科技产物,演绎着最原始的猎奇冲动。

但在这场共享狂欢下,每个人都是技术发展的受益者。

       原文标题 : 季度收入上千万,机器人租赁成暴利行业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