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两会划重点,马化腾、沈南鹏等大佬们关注医疗健康哪些内容?

2019-03-06 09:59
动脉网
关注

在全国两会期间,医疗健康的内容备受瞩目。不仅国务院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重点讲述了医疗健康相关的内容, 而且互联网大佬和投资人也分别在自己的提案中阐述了这些内容。

此次在提案中提到健康方面的内容,有腾讯马化腾、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百度CEO李彦宏、网易丁磊、小米雷军、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58同城CEO姚劲波、360周鸿祎。

总体来看,这些大佬提到的包含粤港澳大湾区、5G、人工智能、物联网、提升生育率、养老、安全、技术、金融等。

粤港澳大湾区被马化腾和沈南鹏提及多次

近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作为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马化腾也带来相关建议,期待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实在过去两年中,马化腾连续建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马化腾作为在粤港澳大湾区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他一直关注并推动大湾区建设。继2017年和2018年两会连续建言,今年他还提交了《关于综合发挥区域核心优势 全面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建议》,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继续立足实际,突出“市场主导、数字支撑、国际视野、多元共存”的新特色,并提出四点具体建议:

一是更好地发挥大湾区开放门户优势,培育湾区总部经济集群。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在大湾区设立总部,深化香港和深圳科技合作,支持澳门开放多元发展,加强大湾区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二是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科技优势,促进大湾区产业链全面升级。研究组建以金融科技为特色的“湾区开发银行”,促进制造业融合升级,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效能,培育面向全球市场的数字文化产业。

三是更好地激发高端人才潜力,加快研究出台“湾区英才计划”。整合大湾区内各项人才政策,研究设立“湾区大学”,加强大湾区内青年交流合作。

四是更好地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提升企业家和社会各界参与水平。设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大湾区决策咨询机构;加快大湾区数字政府建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激发新经济业态活力;培育具有大湾区特色的企业家精神。

而作为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唯一一位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今年两会上带来了多个提案,其中包括关于建立大湾区金融数据安全流动试点;激励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沈南鹏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数据流动存在明显障碍。要在大湾区“一国两制”的环境下实现数据的充分流动面临大量挑战,尤其是数据出入境安全问题,这需要创新数据安全技术和数据治理方式。而这两者都需要具体的场景进行试验、培养,因此亟需选取试点,先试先行。

这一试点需要具备以下特征:第一,高度信息化;第二,数据规模大;第三,对粤港澳的经济社会影响大;第四,风险可控。

金融科技行业相比其他行业在前三点优势明显,因此建议以其中风险较低的领域作为试点的优先选择,先易后难,例如可从防欺诈、反洗黑等方面入手,通过大数据共享提高金融风险监管能力。鉴于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其一旦试点成功,或可对其他领域起到“一通百通”的巨大示范效应。

以金融科技为试点还将产生多重积极影响,不但可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还将提高大湾区居民生活的便利化程度,并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对此,沈南鹏建议:

1、尽快成立联合专责小组。由于三地政策差异大,因此需成立联合专责小组,互相协同以打通粤港澳金融数据安全管理政策壁垒。其具体职责包括订立相关工作议题和政策,立项、统筹大湾区数据安全标准规范,为合理有序的试验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合法渠道。

2、选取重点金融科技机构作为试点实施主体。数据跨境传输的试验主体是专业机构,这些机构既需建立完善的合规体系,为跨境金融业务提供法律基础保障,也需探索各种具体场景下数据安全传输的具体实现方式,进而将其制定成行业标准。鉴于相关机构种类繁多,业务多元,不宜全面开花,因此可选取业务体量大、风控能力强的部分重点机构作为先期试点的实施主体。

3、在CEPA框架下开展数据共享作为试验具体载体。金融科技行业所触及的安全边界各不相同,可在三地已达成共识的CEPA框架下寻找可优先共享的数据。具体方向上,可从有利于加强大湾区的建设规划、资源调配、防控金融风险及应急措施优化等方面入手。比如,支持香港建设“认知客户(KYC)中心”。

KYC将包含内地向香港转移的有关企业客户的信息,可用于境内特别是大湾区企业在开展国际业务时的境外合规审查。

马化腾和雷军关心5G和物联网标准及难点

对于5G和物联网,小米雷军今年提了三份建议,《关于布局5G应用、推动物联网创新发展的建议》、《关于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深化落实信息无障碍建设的建议》三份建议。

第一,建议提前布局5G产业应用,推动5G与物联网的创新融合发展。主要有一下内容:加速工业物联网应用,助力工厂智能化转型;发展智慧农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展无人驾驶与车联网,提高交通智能化程度;普及医疗物联网应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近年来,物联网作为全新的连接方式,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据IoT Analytics统计,2018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已经达到70亿台;到2020年,活跃的物联网设备数量预计将增加到100亿台,到2025年将增加到220亿台。

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由2008年500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近1510亿美元。在中国,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与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融合发展,《2018年中国5G产业与应用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53.8亿,其中5G物联网连接数达到39.3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报告预计,2022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7.24万亿元。

5G是数字经济新引擎,产业应用不限于智能手机、基站建设等领域,更会推动物联网、区块链、视频社交、人工智能产品与应用的发展。由于5G技术能满足机器类通信、大规模通信、关键性任务通信对网络速率、稳定性和时延的高要求,因此物联网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尤其与车联网、无人驾驶、超高清视频、智能家居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应用到制造业、农业、医疗、安全等领域,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目前,受制于5G基础建设尚未完成,相关标准尚未明确,5G的服务与应用资源也不够丰富等因素,5G的产业发展仍存在困难与挑战。但是,考虑到5G是各国未来一段时间主要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竞争关键领域,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建议提前布局5G产业应用,推动5G与物联网的创新融合发展。因此,有以下建议:

全球制造业竞争推动工厂向智能化转型,物联网作为连接人、机器和设备的关键支撑技术受到企业的高度关注。对于产生少量生产数据且对时延不敏感的设备,现有连接技术可以满足其联网改造。但对于时延敏感,高可靠性或产生大量生产数据的设备,传统连接技术已无法满足。在这种情况下,5G技术优势能够较好满足工业控制需求,同时为制造企业提供远程控制和数据流量管理工具,以便更高效智能地管理大量的设备,并通过无线网络对这些设备进行软件更新。

建议国家加大对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等重点领域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引导中央、地方产业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围绕大型制造企业上下游进行垂直改造,加强自动化产线、无人工厂等重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打造虚拟的产业闭环,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整体国际竞争力。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行业有很广泛的应用空间。服务患者方面,可以采用LBS技术实现智能导诊,优化就诊流程,还可以借助可穿戴传感器和服务解决方案进行远程护理;保障设备质量方面,可以采用各类专用传感器,跟踪设备使用情况,借助预测性维护来修复关键医疗设备存在的潜在问题,完善设备运维体系;环境监测方面,可以通过传感器对ICU室、手术室等特殊地点进行环境监测和预警。同时,基于医疗护理全流程的健康大数据,在安全保护前提下的数据标准细化、完善,以及数据网络的综合利用也显得尤为迫切。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逐步推动5G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加快完善医疗物联网和健康大数据相关标准,制定医疗智能可穿戴设备及配套信息平台行业标准,出台针对物联网企业在医疗领域投入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的鼓励政策,使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更好地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医疗新需求。

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新风口,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消费级物联网平台,接入智能硬件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与智能硬件的联动,可以大大降低残障群体和老年人等群体接入信息社会的成本。比如视障及肢障群体通过语音交互的方式,借助智能音箱便利地完成启动扫地机器人、开启空调、获取文图视听资讯等操作。

建议统一养老数据标准和交换标准,让智能硬件厂商可以基于标准开发产品,从而推进全国养老大数据联网建设。

而在《关于加快发展产业互联网 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马化腾建议,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基础,加快5G和IPv6全面商用部署;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鼓励工业云、金融云、政务云、医疗云、教育云、交通云等各类云平台加快发展,加速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