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陆道培医院李定纲:解放医生生产力才有中国医疗的价值重估

2019-05-29 10:05
多肽链
关注

04

过坎人才构建与体系构建

现在,中国民营医院数量占优,从投资到追加投资再到参股,还是有大把的人在涌入。但国人就医之路几成观香火”、挤大庙的无奈选择仍是主要矛盾

我们司空见惯的是:医疗供方金字塔的基层医院处于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好的“一般性对付”。腰部则是最显辉煌,生无忧虑,大病小病通吃的大三甲医院;顶部则是最不容易找到的,具备解决复杂疑难病症的稀缺专家资源。

因此,释放医生生产力、将稀缺医生资源下沉,是医生集团这一全新模式要重在解决的医疗痛点,而专科产业建设的引领效则应视为能有所突破的着眼点。

学科要发展必须先打破体制的僵化,再通过技术和平台将学科成果做产业转化。在某一学科中有建树的人较之一般医生更具有技术与市场的推动力。

李定纲担心的是人才建构和体系建构——技术要相互衔接,彼此交叉,到了更新换代的节点才能传承。

没有人才,没有一个功能高效的体系,一切都是空的。中国民营医院正面临生命进阶周期,五年一个坎儿,挺不过基本就算死了。

“医学进步不能指望着莆田人,他们若是真要成功了,那也只能是李自成式的成功,几十天的王朝,不会久远。”

10多年来,已有一群真正的专家先觉醒跳出体制,以技术创新、专家团队、特色运营为核心,创建了自己市场化了的民营医院、这是中国医疗产业走向市场化复苏的起点。

陆道培医院、三博脑科医院、广州复大医院等一批专科医院正是如此。他们最早出头,不仅熬过了五年艰难期,还培养了自己的管理人才与技术团队,进入了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境地。

而下一个行业范本,李定纲则认为可能会出现在更为新颖的医生集团生态中。

面对各种医疗需求,笼络了大批医疗人才的公立体系已经在超负荷运转。就常理而言,医疗服务供应方与医疗服务需求方的供需构成均应为金字塔结构,但国情则全然相反,畸形与扭曲已成常态。

相比公立医院,嫁接互联网+的医生集团一旦拥有了客源、客流、信息流,更具备了市场化运营能力时,其学科的发展建设最终将转化为新型的医疗新生态与医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新平台。

“在引领过程中,一定会创造出全新的中国医疗模式。”

05

突破国际视野的医生群

在李定纲看来,集团在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做好对接之后,或许能在大三甲之外新建人群聚集的区域中心

“当公立医院没有能力满足某些特需患者群的人才和技术时,尤其是面对国内极大数量的中晚期肿瘤患者人群的刚性需求时,理应可以通过医生集团跨区域寻找优质医疗资源,最优地匹配供需资源。”

当前的区域医疗由政府覆盖与管控,仅限于医保范围内的低端保障,效率有待提高。而在落地高端的区域,先进的个性化医疗服务将是医生集团的机会,互联网时代无疑提供了凝聚客流的便利。

当前大部分医生集团还在依靠第三方机构获得流量,互联网建设从理念到实践尚处于初期滞后阶段。

“医生集团本身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未来发展是快是慢,将取决于医生对现代新知识、新技术体系的理解高度、深度与广度。”

李定纲对医生集团的希冀是构建“有国际视野的新医生群

中国的医疗市场还没出现成批的互联网运营高手,如果出现了,体制牢笼一定将被彻底冲破,医生生产力将得到空前的解放,他们也就有了可谈判、可议价的实力,以及走出低谷洼地的真实价值。

需要正视的是,医者作为医疗产业的核心,苦于在管状思维之下难有自我突破。固守成规的平庸惰性一旦养成本性后,整个行业人群将无活力生存。

放眼观,当今中国相对于印度、泰国、新加坡等邻国而言,均有走出国门的国际医生。而在中国今天百业兴旺,各行各业均已融入世界之时,中国医疗与中国医生却远隔在世界的大门之外,望洋兴叹,情何以堪?

旧制亟待改变,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倒逼下,先行者也只能从模式入手,点燃星火,艰难前行,蓄势燎原。

作者丨毛豆豆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