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掌上超声成为医生“第三双眼睛”

2020-05-26 14:10
动脉网
关注

物资捐赠不是终点,解决医生问题才是

把物资送到武汉后,张卓原以为终于可以缓一口气,但是真正的挑战还是后面。

首先是在疫区一线使用后,有更多的医疗队也希望拥有掌上超声设备。此后,思多科和深至科技还将设备送到浙江省援鄂医疗队和江苏省援鄂医疗队手中。

另一方面的挑战则是来自于在疫情期间特殊的使用场景下如何最优地适配医生。疫情期间,医生对病毒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他们对于特殊环境下的操作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思多科与深至科技希望尽量减少医生负担,通过持续的优化,为医生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张卓表示:“我们为了及时响应一线的需求,工程师团队24小时在线,沟通医生的需求。例如,在使用期间,有医生提出在具体操作时,打标签和输入信息比较麻烦,我们快速在设备上搭载了讯飞的语音识别系统,能够实现快速输入。”

除了需要及时响应疫情环境中特殊的需求,增加特定模块外,最大的难题还是在于武汉工作的医生大多数也是非专业超声医生,他们对于超声并不熟悉,需要实现在短时间内缩短医生的学习周期。

“我们有遇到这样一个案例,在武汉的一线心内科医生在管理重症患者时,遇到很多不便。因为他们不是专业的超声医生,所以他们希望超声能够有快速诊断、自动测量以及初步判断的功能。我们将我们此前在研的人工智能模块嵌入其中,在一天内完成了功能上线。让一线医生可以在使用时直接得到射血分数、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等临床参数。”

由于所有武汉的医生是24小时轮班上班,思多科与深至科技也选择24小时在线响应医生需求。

及时响应疫区需求,不仅是一个简单地添加模块和功能的过程,还需要从临床操作流程上进行优化。紧急的开发时间,让一切变得更难。

但张卓表示,这其实是好事,因为快速的开发挑战,考验了团队的执行力和研发能力,快速应用迭代产品,对于工程师们来说,提供了一个密集攻关的过程。

能够快速升级打怪,深至科技除了进行长期的研发投入外,另一大核心能力是思多科和深至科技两家企业的软硬件配合能力,这也是思多科和深至科技天然的壁垒。思多科专注于硬件,而这次支持我们及时响应的软件方面,则是由深至科技提供。

“它们两者结合其实是发挥了1+1>2的功效。其实从这次实战中,也体现了掌上超声想要真正地在临床中实现很好地应用,光是硬件还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如何让掌上超声在临床中发挥长效作用

在武汉之外,在疫情第一阶段,在武汉之外,国内所有的医院都被新冠带来的紧张氛围淹没。思多科和深至科技也将产品送到了其他地区的科室。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的聂谦医生表示:“以前我们常开玩笑说,我们心内科是医院最干净的科室,因为没有传染病。但是在新冠疫情时期,就算是非一线科室也要面临着巨大压力。如何在特殊时期有条不紊地救治病人,同时完成疾病期间的转运,对我们来说有很大考验。而掌上超声为我们精准诊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他举了个例子,在疫情期间,急诊接诊了一位呼吸困难的患者,需要心内科进行会诊。

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但是却不是典型的胸痛。在当时特殊的时期,这对医生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他们需要判断患者是心源性的呼吸困难还是肺源性的呼吸困难。在特殊的时期,新冠病毒具有强传染性,只有尽快诊断才能够减少感染。

“当时这位病人的症状很奇怪,年龄在60多岁。患者急诊的心电图也未见明显的异常,血象检查有一点轻微异常,中性粒细胞高一些。我们也无法通过观察准确判断病情。如果他是典型的心衰病人,平躺会加重呼吸困难症状,但是这位病人却能够躺平。如果是肺源疾病,他也没有咳嗽等症状。如果这个时候搬动患者去做胸部CT,对于患者来说是有风险的。”

如何在有限条件下确认患者病情,聂医生们决定用上掌上超声。

“掌上超声排除病人是否是心源性问题。通过彩超影像,我们发现患者前壁室出现一个矛盾运动,这说明患者是超急性期的心肌缺血。”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是国家级的心衰中心,并且也是中华医学会心衰中心建设单位。在临床工作中,聂医生所在的心内科一直使用超声辅助诊疗。他所在的心血管二科是全国中医学界唯一拥有自己的彩超室的科室。在日常的诊疗中,附属医院的医生都熟练使用超声进行诊断。聂医生表示,在平常的工作中,掌上超声也能在临床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日常的诊断中,假如我们遇到一位急诊患者,我们需要判断他是急性的主动脉夹层还是急性的心肌梗死,这两种疾病的治疗方向是相反的,如果处理不当,会给患者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以前我们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是医生移动几十斤的超声设备为患者诊断,掌上超声可以直接放在口袋,让医生除了通过手、耳朵外,获得更多深层次的临床资料。降低误诊率,也降低医生的工作强度。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正常发展状态下,掌上超声在临床推广还需要突破用户教育和拓展临床科室的问题。而突发的情况下,极大地改变了医生的行为习惯,打破了原有的一些门槛,挖掘出更多的需求。

在疫情之后,医疗数字化和智能化会提速,人工智能再次受到关注,但是无疑这次疫情将进一步拉开AI+医疗企业的差距。能够熬过这个关口,获得发展红利的将是产品成熟、真正能够应用于临床的AI企业。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