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飞利浦中国:再度转型,攻进智慧医疗

2020-05-29 10:36
亿欧网
关注

“在院内,飞利浦通过无线生物传感器和监护设备,将关键影像数据打通,辅助各个医护阶段的临床决策;在院外,我们希望通过健康管理平台和更多院外慢病关护生态系统连接,覆盖慢阻肺、睡眠、心血管、糖尿病、母婴、肿瘤等多个病种。”她如是对外公开表示。

从远内走向院外,Carla Kriwet与何国伟口中都曾共同认定一道“难题”——数据联通。是否能够解决数据问题,影响着“互联关护”布局的稳固性。

飞利浦更多地从投资收购角度解决这两个问题。以“呼吸”这一细分为例,除了飞利浦自有家用及医用无创呼吸机、呼吸机面罩、便携式制氧机、雾化器、给药等设备产品,OSAH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患者的睡眠一体化解决方案及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肺管家”家庭护理解决方案等软件服务方案,飞利浦善于利用资本和合作伙伴的优势去弥补本身“服务运营”能力的短板。

例如在2017年,飞利浦从院外数据层面下手,收购了基于云技术的人口健康管理公司VitalHealth,完善了C端健康数据管理的布局。同年,飞利浦又领投了呼吸系统疾病健康管理服务商橙意家人,并与美年健康达成合作,融合其此前在呼吸硬件方面的产品,打通软件、硬件及平台服务。

在转型节点的一次媒体沟通会上,Carla如是解释飞利浦打造数据平台的逻辑:从开发的原则上来说,飞利浦采用的是开放式界面,这样意味着其开发的所有产品都能够和第三方设备进行对接。在数据私密性方面,若涉及到医疗机构本身的数据,除了监管层面,会由医院层面和当事人层面授权再进行后续的应用。

随着国内老龄化程度加深、慢性病市场逐步扩容,无疑显示出了更大的市场。截至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76亿,占总人口12.6%。覆盖院内到院外的全流程服务对于患者是巨大的需求缺口,对于服务商也是巨大的市场机会。

器械巨头如何打开中国市场?

积极投资、收购的诸多资本动作,实际上显露出了飞利浦要打造医疗产业“生态圈”的野心。

但对于飞利浦来说,软硬件产品是其原有业务线上的优势,要铺就其所提出的“圈”,飞利浦还缺了两块拼图:诊后市场和其他单病种技术产品的拓展。

纵观国内市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创业公司在“ABCD”技术(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的推动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切入到医疗环节的各个领域:自动分诊、智慧手术室、辅助诊断、手术导航、AI健康管理师等等。

在中国市场拥有超100年基础的飞利浦也看到了平台身份的优势,选择用外延式扩张来拿到这两块拼图。近5年来,飞利浦广泛携手行业伙伴攻坚服务链条中缺失的专科类解决方案。

飞利浦在华医疗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至今,飞利浦已经与10家中国本土企业达成合作,布局了包括健康管理、肿瘤、骨科、妇科在内的多个专科线产品。

而这些合作与投资无一例外地恰好与飞利浦“心血管、肿瘤、母婴关爱和睡眠呼吸”的病种规划相契合。每一细分中,飞利浦都意图“包揽”诊疗到家庭健康管理全流程服务。

飞利浦“盘子”铺得极大。“从医院到家中,从疾病预防、急救、诊断、治疗、监护到家庭护理。”早在2013年,前飞利浦医疗保健事业部大中华区总裁张文明就曾经公开称。

但是参与方众多也使得飞利浦的智慧医疗布局有些许“被动”。在中国市场,要利用信息化手段、AI等高新技术赋能线下医疗机构,从而实现“智慧医疗”,并非仅仅是将产品研发、再推向市场这么简单。

跨国企业“水土不服”似乎已不再是新鲜事。2015年左右,率先杀入中国AI+医疗市场的IBM Watson就曾被推向台前,备受瞩目,但也曾在三年后陷入裁员、营收疲软、产品准确率不达预期的危机。

从多位行业人士的观点看来,飞利浦想要包揽从诊疗到家庭健康管理全流程,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一位智慧医疗行业人士对亿欧大健康分析,对于医院来说,飞利浦的产品完成售卖后,所有权就属于医院,后续的服务也是由医院提供。“更直白说,无论是院墙内还是院墙外,都是医院为主体来提供服务。飞利浦想要‘借鸡生蛋’,是不现实的事情。”

在国内,医疗服务的支付方以基础医保为主,这意味着新科技进入医疗机构时面临极大的阻碍。不仅如此,公立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庞大、繁杂,不同系统之间信息数据不互通、这极易将不少智慧医疗产品束之高阁。

“医疗本身是一块巨大的市场,任何一个细分都能喂养出大公司,智慧医疗也是。”一位医疗AI行业的从业者对亿欧大健康表示,现在这一细分仍处于群雄逐鹿的现状,谁都有机会。

但上述智慧医疗行业人士也提到,在院内智慧医疗场景中,几乎每一个场景有已经人头攒动,不论是飞利浦,还是GE、西门子医疗,要想颠覆现有格局很难。“如果以往的设备都是在影像科销售,企业又想要拓展到门诊、手术室等其他科室,那么它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就不再仅限于同赛道的器械设备巨头,而是智慧医院技术服务商、AI医疗科技创业公司、本土信息化厂商,乃至BATJ等科技巨头。

不过他也表示,跨国器械巨头在国内拥有市场占有率优势,短期可以凭借已有基础、规模吃上红利。“而以合作、投资收购等模式去切入院外健康管理,虽然能够借力,但能否能够做好后续的运营,以及利益分配,依然是需要其思考的问题。”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