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从分级诊疗看基层医疗发展

2020-06-13 11:43
亿欧网
关注

一、分级诊疗的诞生背景

分级诊疗的探索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根据《财政部、卫生部关于整顿和加强公费 医疗管理工作的通知》,城镇职工就医需在定点医疗机构才能回单位报销,该时期医保制度的限制保障了分级诊疗落实。但随着大医院资源向大众开放,报销不再受严格限制,分级诊疗制度搁置。

伴随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进程推进、慢病群体增加,居民的健康意识明显提升,对医疗品质的要求日益增高,由于基层医疗的诊疗水平、设备设施落后已远不能满足患者对于健康的需求,导致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一同向大型医院集中,但大医疗资源难以同时满足常见病和疑难病的需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突显。

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与《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先后发布,分级诊疗概念再次提上日程。分级诊疗旨在重塑医疗体系,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实现医疗资源合理利用。

二、政策推动,分级诊疗逐步成熟发展

新医改时期,国家先后提出关于家庭医生签约、基层首诊及配套管理的多项分级诊疗保障政策,主要在完善医疗体系建设,设定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强调各级机构的建设标准,提升县医院及其他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在扩充医疗资源等方面进行保障。同时利用医保配套政策引导患者合理选择医疗机构,为分级诊疗奠定基础。

分级诊疗相关政策-1

2015年分级诊疗制度迈向新的高潮,此时医疗资源得到有效补充,“缺医少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渐被改善,而医疗资源不均等化的问题显得更为紧迫。患者倾向于城市大型综合医院,“虹吸现象”明显。患者过多集中在大医院,导致医疗成本增高,专家资源“一号难求”。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同年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制定分级诊疗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和保障机制,并提倡以医联体组建、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远程医疗平台等为试点把手,推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提出2017年、2020年分级诊疗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2015年后政策释放,多地进行分级诊疗制度试点工作,分级诊疗体系雏形初现。

基层首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对于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双向转诊:完善双向转诊程序,建立转诊指导目录,打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渠道,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转诊。

急慢分治: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急危重症患者可以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

上下联动:引导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建立分工协作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

分级诊疗相关政策-2

三、基层医疗发展是实现分级诊疗体系的关键,六项措施提升基层能力

2015年《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该政策明确基层建设是构建分级诊疗的基础。实现“小病在基层医院,大病到大医院”是分级诊疗的美好愿景。为了实现“强基层”这一目标,提出了六大措施。

六大保障措施明确了基层医疗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单位,通过给予人才激励保障政策、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构建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县域医疗共同体、搭建远程医疗平台等方式,同时配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基层的倾斜支付政策,转变患者“凡病就到大医院“的思想,落实“基层首诊“。

目前,六大保障初见成效,基层医疗机构的数量近年来增速加快,2019年已达96万个;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得到保障,2012-2018年间呈现增长趋势;同时,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快速补充。

从分级诊疗看基层医疗发展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