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国产CT困境:医械“制裁”何时会来?

在欧美上游技术持续垄断,技术壁垒高高竖起的国际环境下,普遍缺乏核心组件研发优势的医疗器械领域,会成为下一个“制裁”目标吗?

中国是全球第5大CT机整机生产及出口大国,其全球市场占有量接近40%。作为医械领域的“国货之光”,其产业上游的关键组配件研发及生产却并不乐观。

CT技术竞争赛道的漫长历史

作为医疗机构放射检查的C位设备,CT的地位举足轻重。CT(Computed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影像诊断大型医疗设备的典型代表。

1972年,第一台EMI MarkI 头颅型CT扫描机诞生。初代CT机X射线利用率非常低,早期设计中将X射线管与CT探测器做一体设计,射线与探测器在扫描时环绕人体做同步的平移扫描。受限于结构设计,第一代CT扫描时间长达3分钟以上,其造成的运动伪影极大的干扰了影像诊断。

因此二代CT机针对一代扫描时长的问题进行改善,通过增加X射线范围(扇形射线)、增加扫描旋转角度(最多可接近30°)以及更多的探测其数量(最高30个)实现大范围扫描,但仍无法解决X射线利用率过低的问题。

第三阶段的CT机出现真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作为成熟的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影像诊断,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主力机型。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将扫描机制调整为绕患者旋转的方式,从而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秒级)。美国GE通用医疗率先发力,成为当时CT领用的头部公司。

中国企业的后发致胜

随着临床影像诊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CT扫描不可避免向着大型化方向发展,这类大型CT通常由多达500个以上的圆周型CT扫描器排列而成。

尽管数据获取速度和扫描时间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快,但极端的设计造成CT体积过大,X射线辐射剂量过强的问题,且对散射线及为敏感。高昂的成本,和有限的性能提升,造成这类大型CT很少被生产使用。

在CT扫描领域中国起步较晚,第一台市场化使用的CT机在1997年才上市。但随着东软医疗公司迈出第一步,联影、明峰、安科先后迅速入场,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国产CT整机生产的优势市场地位。

CT研发领域的上游技术在谁手里?

CT扫描机的主要核心组件通常由5个部分组成,分别为X射线管、准直器、滤过器、探测器及机架。在核心组件研发生产之上,作为上游产业的原料及零部件生产,仍是国产企业的典型短板。

目前主流的CT技术及影像呈现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即机架扫描速度、探测器覆盖范围、临床重建算法。在数据表现上,国产整机的成绩实际上与国际水平相差并不远,在扫描速度与探测范围均能接近世界顶级水平(国际目前最高扫速为0.25s,最大探测范围160mm),在临床重建算法的探索上也处在领先地位。

在国际影响上,国产厂家都有不错表现。东软医疗的无极CT(可达到0.259s扫速)、联影医疗的一体化PETCT(探测单元仅0.5mm)、明峰医疗原创的球面宽体探测器(512层图像输出、能谱图像输出)等。

然而上游配件缺乏原研能力一直是我国科技领域老大难。在CT扫描领域,传感器元件作为CT探测器的重要组件之一决定了设备的图像数据采集能力,是成像质量的关键,其全球市场超过500亿美元规模,然而我国图像传感器一直以来主要供应商均为进口企业。与之相仿的CT数据处理最核心组件,即信号链模拟芯片及其他影像半导体元件更是如此。

政策口对国产大型医械倾斜

国家卫健委出台的《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数量分布表》中全力推动了公立医疗机构对医疗影像设备的采购需求,同时国产设备绿色通道也为国产大型医械保驾护航。当着仍不能掩盖核心配件依赖进口的困境。国际形势上,尚未出现对医疗领域的上游技术制裁,但悬在头上的达摩克丝之剑会一直成为医械研发产业的警示,我国的核心技术研发仍任重道远。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