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合作与创新齐头并进,中医药国际化扬帆发展

声明:本文为火石创造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网站、公众号等转载需经授权。

中医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在现代化冲击下却面临诸多质疑。在中国制造大肆出海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却十分受限。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改革的推进,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之下,中医药正通过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药品品质的提升、多元化业态的融合等方式,逐步打开国际市场。中医药或正处于海外扬帆大发展的启航期。

01布局:体系与保障

中医药国际化的过程也是现代化的过程。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面对已构建现代医疗体系的国际市场的考验,还要面对国内市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群愈演愈烈的质疑,其中部分源于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药体系的矛盾与冲突,但更多是统一标准和体系的缺失导致中医药的效果难以获得准确评估。中医药产业亟需改革与创新,以匹配市场需求。

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下称《纲要》),提出了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方向:一是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二是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特别提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建立概念明确、结构合理的理论框架体系”;三是完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与转化应用研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这几个方面正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和瓶颈所在,也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前提。同时,《纲要》也对中医药海外发展有了初步的研判,即加强交流合作和扩大国际贸易:一方面通过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合作扩大中医药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投资和贸易拓展中医药海外市场。

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明确了中医药“走出去”的布局思路:以多边合作为切入点,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构建中医药国际化环境;以创新为核心,对接国际标准,制定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药标准和规范,优化中医药知识产权服务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市场为导向,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市场,支持企业海外布局。

于顶层设计而言,《纲要》和《规划》形成了相对清晰的中医药国内发展路径和海外布局思路,在十三五期间初见成效,但国际化程度仍略显滞后。2020年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治中的表现,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相关政策的出台。《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到,目前中医药高质量供给不够、人才总量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发展特色不突出,并从人才、管理、资源、机制、环境等方面为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建议。

从政策体系成形过程,不难看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整体思路为:首先建立现代化的中医药管理体系,逐步探索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应用,最终实现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疗方式的接轨。在清晰的思路指引下,十四五期间有望通过中医药现代化的推进,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加速。

02市场:需求与创新

市场需求是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根据火石对国家统计局、工信部数据的整理,在过去五年间,国内中成药市场规模从6700亿元上升至7400亿元,中药饮片市场规模从1900亿元上升至2300亿元,中医药在国内实现了市场规模稳定增长。然而,中医药进出口规模与国内相比仍然较小,亟需通过创新发展,实现由内向外的市场拉动。

1.出口:壁垒之下增长缓慢

2019年中药出口规模达40.2亿美元,经过2016年的下滑后,2017-2019年均保持增长,五年间复合增长率1.3%,总体增长较为缓慢。

图1:2015-2019年中药类商品出口情况

                  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海关统计数据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植物提取物占比最高,主要出口美国,用于膳食补充剂和食品添加剂生产,受到贸易摩擦的影响有所波动;中药材与饮片次之,对日韩等主要市场出口持续稳定增长;最后是中成药和保健品,出口增长较为缓慢。总体呈现附加值偏低的特点。

图2:2019年中药类商品出口额结构(亿美元)                        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中成药出口占比偏低,其难以匹配西药临床检测体系是最核心的因素,此外应用场景少、药效评定和检测方式不明确等也阻碍了其出口。

和中成药相比,中药资源产业的初级原料型产品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对较少,因此成为中药产品出口的主体,但由于中草药种植的标准化和质量检测体系尚不完善,农残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也制约了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2.进口:“洋中药”热度不减

2019年中药进口规模为21.55亿美元,五年间复合增长率达16%,实现快速增长。

图3:2015-2019年中药类商品进口情况                    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海关统计数据

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植物提取物占比最高,多为从日本、欧洲、澳大利亚等进口的薄荷醇、精油等;保健品占比次之,主要为来自东盟国家的燕窝、美国的鱼油等;中药材和饮片增长迅速,2019年同比上涨25.82%,由国内对原材料的高品质要求拉动,份额较大的品种主要有龙眼、西洋参、鹿茸、乳香、没药、血竭等,主要从泰国、加拿大和新西兰进口。

图4:2019年中药类商品进口结构(亿美元)                        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值得一提的是,“洋中药”的热度高涨,2019年中成药进口额3.9亿美元,高于中成药出口额(2.6亿美元),主要为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进口中药材经深加工后返销国内,由于质量标准把控到位,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性良好,受到了国内市场的普遍欢迎。“洋中药”的发展路径或给国内产业发展以警醒,推动相关规范体系的加速形成。

3.趋势:结构与路径优化

在结构方面,从中药材原料出口转向中医药服务贸易。市场增长仍然存在不稳定的预期,一方面由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逼迫各国在国内建设生产基地,以应对供应链短缺的风险,日本、印度等中国的中药材原料主要出口国家均已出台相关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全球贸易摩擦的风险也加剧了不稳定性,例如,美国已出现限制中国原料药在美国药品中所占比例的法案提案,此类贸易保护措施同样将对中药材原料的出口造成影响。因此中医药出口结构的优化势在必行,目前在产业政策和出口政策方面,一致的导向是减少对中药材原料的依赖,提高中成药、保健品等所占比例,配合中医药海外合作交流的深化,逐步形成以中医药服务贸易为主的发展策略。

在路径方面,保持亚洲基本盘的同时,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按出口额计算,2020年1-6月我国中药材出口的前10大市场为日本、越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德国、泰国,亚洲国家和地区仍然是中医药最大的出口市场。但亚洲市场内部结构有所变化,香港作为中医药转口贸易中心的地位日渐式微,东盟国家市场增长迅速,随着中国-东盟贸易合作的深化,预计中医药出口主要市场将从东亚国家和地区为主逐步转向东亚和东盟并重。而随着中医药“一带一路”交流合作的展开,在“十四五”期间逐步兑现成果,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化,沿线国家的中医药出口市场份额将出现显著提升。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