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打破基因编辑底层专利垄断,辉大基因用自主创新点燃基因治疗千亿市场

2022-05-25 12:47
来源: 粤讯

基因治疗行业的高度繁荣,掀起了生物医药领域新一轮变革。

全球基因治疗市场持续火热。动脉橙数据显示,全球基因治疗领域一级市场共产生300笔以上的投融资事件,累计融资额超155.12亿美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0年全球基因治疗市场规模为20.8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305.4亿美元。

中国基因治疗行业在历经起伏波折后,进入了黄金时代,尤其在基因编辑技术兴起后,发展势头迅猛。根据动脉橙的数据,截至2022年4月中旬,国内基因治疗领域累计融资额已超过33亿美元。2022年5月,辉大基因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作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基因编辑工具的公司,辉大基因凭借自身核心技术优势和一体化药物研发能力,获得了全球众多专业投资机构的青睐。

随着国内基因治疗行业迈入传统基因治疗与基因编辑治疗并行的新发展阶段,基因编辑工具、载体递送平台等底层技术的自主创新备受关注。在这些产业化壁垒上,有准备的企业早已开始行动。

国内企业需重视

基因编辑工具商业价值

2015年-2020年,国内累计开展了约250项细胞和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在管线开发上居世界前列,开展临床试验数量仅次于美国。但在基因编辑工具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底层技术创新却相对滞后。

体内的基因治疗产品多使用AAV作为药物的递送载体。AAV的高安全性和不同血清型的组织亲和性使其在病毒载体中脱颖而出。但是AAV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本身载体可装载的DNA容量有限,极大的限制了可装载DNA的大小。

目前为止,CRISPR-Cas9仍然是基因编辑工具的中流砥柱。而Cas9蛋白的DNA序列相对于AAV的载体容量,序列较长,递送难度较大。如果能够开发出更小、更易递送的基因编辑工具,那么不仅能提高药物在现有临床应用场景中的治疗效果,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基因治疗的应用场景。

此外,CRISPR-Cas9的专利权在国外,存在专利授权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国内只有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工具,才能保证产品商业化不受专利限制。

辉大基因率先打开了中国基因编辑工具自主创新的大门。2022年1月,辉大基因研发的CRISPR-Cas13RNA编辑器系统——Cas13X(也称为Cas13e)和Cas13Y(也称为Cas13f)的底层专利获美国专利局授权。

这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在美国获得专利授权的CRISPR-Cas13基因编辑工具,突破了欧美专利封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工具为国内基因编辑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保障中国基因编辑治疗产品的顺利商业化。

打破基因编辑底层专利垄断,辉大基因用自主创新点燃基因治疗千亿市场

Cas13X/Y解析图

在该项专利中,辉大基因结合生物信息学、蛋白结构学对Cas13X/Cas13Y进行序列进化,提高了靶向编辑效率(体外~100%,体内~95%)和编辑特异性,并已在不同类型的细胞模型、小鼠模型以及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上验证了有效性和安全性。

另外,辉大基因还自主研发了新型DNA编辑器-Cas12Max。Cas12Max体积小(~1000aa)在靶向编辑效率、编辑特异性、PAM识别上较常用的CRISPR-Cas9有显著提升,将助力基因编辑治疗深入神经、肌肉、眼科等更多疾病领域。

一体化综合能力

是国际化竞争的必要

随着基因编辑领域的高速发展,布局基因编辑工具、载体递送平台、动物模型平台、工艺开发平台将成为企业国际化竞争的必要选择,具备一体化综合研发能力将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利器。

在一体化能力布局上,辉大基因走得较快,在公司成立初期就完成了四个平台的搭建,目前已获得较好的产出。

打破基因编辑底层专利垄断,辉大基因用自主创新点燃基因治疗千亿市场

辉大基因办公大楼

其中,载体递送平台由来自MIT、耶鲁、复旦的团队组成,致力于开发高安全性、低免疫原性、高组织特异性的AAV载体,已成功开发多种AAV载体;动物模型平台拥有领先的转基因小鼠构建能力,可以使用CRISPR技术高效快速构建小鼠疾病模型,已经完成了视网膜疾病、神经疾病、肌肉类疾病等多种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诱导;工艺开发平台包含质粒和腺相关病毒的工艺开发,已初步实现高产量、高质量的药物生产,用于工艺开发以及方法转移,为后续非临床试验、IND申请、临床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依托创新技术平台布局,辉大基因已成功涵盖从药物靶点筛选、药物优化、高效动物模型构建,到药效、毒理等临床前研发,再到药物工艺开发、生产以及药品注册申报及临床的全流程。

罕见病之外,

常见病是基因治疗新蓝海

在基因治疗领域,管线布局的同质化尤其体现在罕见病中。

罕见病多为单基因遗传病,是基因治疗最适合的临床应用场景。这种基础机理上的契合使得各家企业纷纷布局。2021年9月,Piper Sandler发布一份报告,发现有21款基因治疗项目针对A型血友病、19款基因疗法针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18款基因疗法针对镰状细胞病。

管线重复度过高,势必带来更加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此时灵活的调整思路,外延发展方向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放眼罕见病之外,研发难度更大的常见病是更庞大的潜在市场。同步布局罕见病和常见病,是更加合理的管线布局思路。

常见病中的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类疾病等,患者群体大,且传统疗法往往只能控制或延缓疾病症状,难以治愈疾病。基因治疗则为这些常见病带来了治愈的新希望。当下布局常见病的基因治疗企业还相对较少,市场空间依然广阔。

辉大基因基于四大创新技术平台对管线进行了差异化布局,借助体内基因编辑技术,覆盖神经、眼科、肌肉、听力等适应症领域,包括Angelman 综合征、MECP2 重复综合征、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先天性黑蒙症、老年湿性黄斑病变、杜氏肌营养不良、听力障碍类疾病等,管线从罕见病拓展至常见病。公司计划在2022年递交IND申请,开展临床试验。

基因治疗热度持续,

行业将更理性

对于国内基因治疗市场空间,相关研究机构普遍持看好态度。头豹研究院认为,2025年基因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08亿人民币。

基因治疗全新的治疗理念,有希望彻底治愈某些疾病,对于生物医药领域来说是非常大的跨越。未来,全球基因治疗市场会逐步实现,从单基因到多基因,从罕见病到常见病的边际扩张。

中国患者基数大,政策支持力度大,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基因治疗市场之一。现阶段我国行业融资、合作大动作不断,布局适应症不断增加,映射出中国基因治疗市场的广阔前景。

可以预见,接下来还将有更多资金继续涌入中国基因治疗行业,布局企业会越来越多。但同时行业整体结构也会趋于理性。企业不仅要在管线进展上走得快,更需要在底层技术平台、管线布局思路上下功夫,进行基因编辑工具、载体递送平台创新,才能具备走得更远的实力。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