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从抗生素到合成生物,川宁生物能否复制成功?

2023-04-07 09:23
甲12号健闻
关注

近日,川宁生物公布的上市以来第一份年度财务报表显示,2022年营收和利润均实现稳定增长,尤其是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269.58%。作为抗生素中间体行业的“大佬”,川宁生物在行业内的销量名列前茅,但“限抗令”的不断升级也为抗生素相关产业未来的发展增加了些许不确定性。近两年,川宁生物同时也在合成生物领域进行投入和研发,并争取今年在这一领域形成收入,不过,考虑到该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并不慷概,未来能否复制在抗生素领域的成功还未可知。

业绩实现稳定增长

2022年,川宁生物实现营业收入38.21亿元,同比增长18.2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12亿元,同比增长269.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47亿元,同比增长147.15%。

相较于前几年,川宁生物2022年的经营情况相对稳定了很多。2016年和2017年,川宁生物的年度营收还在十几亿元徘徊,分别为11.02亿元和18.5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392万元、-7490万元。

直到2018年,川宁生物的营业收入猛增至33.4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3.9亿元,二者同比增长幅度高达80.9%和620.15%。此后几年,2019年-2021年,该公司业绩增长基本停滞,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1.43亿元、36.49亿元、32.32亿元,同比变动幅度为-6.15%、16.10%、-11.44%。

对于2022年整体经营情况呈现向好的态势,川宁生物表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公司2022年主要产品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均有上涨,其中硫氰酸红霉素平均销售价格相较上年同期上涨17.74%、6-APA平均销售价格相较上年同期上涨41.87%、青霉素G钾盐平均销售价格相较上年同期上涨56.93%。

另外,2021年第四季度,川宁生物因短暂停产,停工损失7625.48万元,导致该公司2021年度利润水平相对较低,2022年9月因再次短暂停产,停工损失为3931.04万元,停工损失相比2021年下降48.45%。

具体到各项业务,2022年,川宁生物的硫氰酸红霉素实现营业收入13.21亿元,同比增长23.95%;头孢类中间体实现营业收入8.37亿元,同比增长6.56%;青霉素类中间体实现营业收入13.73亿元,同比增长14.94%;其他产品实现营业收入0.43亿元,同比增加367.73%。

主业市场增速放缓

川宁生物主要从事生物发酵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在抗生素中间体领域已经建立起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体系,产品涵盖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广谱类抗生素的主要中间体。

抗生素中间体作为产业链上游,是整个产业链中技术、环保、资本门槛较高的环节,尤其是抗生素中间体开发难度较大且核心技术壁垒较高,生产企业要有强大且持续的研发实力方能满足下游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具有独立研发能力、具备核心技术且在成本、生产控制方面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行业中持续发展。

据川宁生物介绍,该公司目前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抗生素中间体市场的领军型企业,其中硫氰酸红霉素、头孢类中间体、青霉素类中间体产量均达到国内行业前列,并形成了稳固的规模优势。

其中,2022年,硫氰酸红霉素市场,川宁生物产能约为3000吨/年,产能占有率达43.86%,位列行业第二;头孢类中间体市场,7-ACA、D-7ACA和7-ADCA合计拥有约3000吨/年,产能占有率达37%,是行业龙头;青霉素类中间体市场,6-APA 产能约为 6700 吨/年,产能占有率达18%,位列行业第二。

硫氰酸红霉素主要用于进一步合成大环内酯抗生素,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7-ACA、D-7ACA及7-ADCA主要用于合成头孢菌类药物;6-APA、青霉素G钾盐主要用于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药物;熊去氧胆酸(粗品)主要用于精制熊去氧胆酸;辅酶Q10菌丝体主要用于生产辅酶Q10。

不过,我国自2011年起相继出台了不少“限抗”政策及措施,随着“限抗令”的不断升级,抗生素市场曾受到巨大冲击,中国抗感染药物市场的规模增速也有所放缓。

川宁生物认为,抗感染药品作为基础性药物,其市场规模依然庞大。2022年我国抗生素市场规模达到1945亿元,行业整体增速保持在4%以上,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加上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医改和新农合政策的全面推进,预计未来抗感染药物的市场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在我国医药市场仍将占据重要地位。

合成生物有望形成收入

依照川宁生物贯彻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除了抗生素中间体业务,该公司目前正在向合成生物领域发展。

川宁生物的全资子公司锐康生物就采用前沿的合成生物学技术,主要打造了合成生物学和酶催化技术平台,其研究创新性和先进性在于通过搭建了计算生物学菌种从头设计平台、自动化高通量菌种构建和筛选平台、多尺度发酵过程优化平台及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平台,来智能高效的完成菌种的设计、构建、测试和学习的工程闭环,通过多轮的迭代,选育出性能优良,能完全满足工业化生产的工程菌,克服传统生物育种的局限性,并极大提高研发效率。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对《甲12号健闻》表示,合成生物可降解,可调控,可定制,灵活性更高,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如今已经开始应用于药物研发、医美、生物环境、新能源等领域,“但合成生物的生产成本也相对更高,长期安全性和潜在的生物风险尚未完全确定。”。

对于川宁生物来说,合成生物业务目前仍在初期,还未产生收益。该公司在财报中表示,2023年公司将积极扩展合成生物学新产品销售渠道,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加大对销售人员的引进、培养力度,不断提高销售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和综合协同能力,鼓励全员营销,争取在2023年形成合成生物学产品的收入。

川宁生物计划,今年在合成生物学新增量产品上,布局和规划好短、中期项目的选品、立项、研发和交付工作,公司上海研究院按计划每年2-3个自研新产品的小试工艺包交付川宁生物中试。此外,在传统板块用合成生物学赋能,主要是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来对川宁现有的抗生素中间体(如 6-APA 和 7-ACA 等)生产菌种进一步改造以提高发酵强度,从而达到节约成本、提质增效。

值得注意的是,川宁生物研发投入明显偏弱。2022年,该公司研发投入为3538.17万元,占营收比例只有0.93%,比2020年的1.08%和2021年的1.41%还有所下滑。(图片来源:企业官网、企业财报)

       原文标题 : 从抗生素到合成生物,川宁生物能否复制成功?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