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零点革命”翩然而至

可能与必然:弱人工智能阶段教师的不可替代性

虽然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拥有诸多优点,但是囿于技术的缺陷,现阶段尚不能完成上述的教育变革,这种模式的未来教育可能在10年之后也可能在20年、30年之后才能实现。对此,我们必须承认人工智能现在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不能因操之过急而揠苗助长,继而引发行业的无序生长。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与【加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相适应的。所谓的加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是指技术成熟经过5个阶段:科技诞生的促动期、过高期望的峰值、泡沫化的低谷期、稳步爬升的光明期和实质生产的高峰期。

由于近年来的人工智能的过渡营销,许多人工智能产品未能达到预期,加之政府重拳出击杂乱生长的市场,人工智能陷入低谷期,不过2019年的人工智能会渐渐走出低谷稳步爬升。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2015年就抛出了人工智能威胁论,所以当人工智能技术成熟之后,去名师化现象突出,人工智能教学会取代传统教师吗?

答案是必然不会。据国外关于人工智能对不同职业的可替代性调查,有些职业的可替代程度为90%,有些职业的可替代程度为60%,教育最难被替代,被替代程度只有0.4%。

这主要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它还需要通过教师的感情投入和思想力来引导教会学生做人、塑造学生品质。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项心灵工程,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富于情感和智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类是人工智能所无法比拟的,人类教师具有非常强的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短期是没有后顾之忧的,不怕技术太成熟就怕技术不成熟。但如何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呢?

AI与企业:互通有无的有机组合

最新消息,中国35所大学将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可见国家对其的重视。但依笔者所见,人工智能的未来在企业而不在高校。在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要“引企入教”,鼓励把企业资源引入高校的教学环节,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就目前情况来看,人工智能的深度研究是在企业,如旷视科技设有全国博士后流动站,好未来设有全国博士后流动站。当然,随着我国对人工智能的重视,高校的人工智能研究规模会越来越大、研究深度会越来越高、研究资金会越来越多。

但是,相对企业来说,还是有所差距。从研究经费上来说,2018年科研经费超过10亿元的大学只有93所,至今年也只有清华、浙大、上交大拥有过百亿的科研经费,分别是153.75亿元、130.98亿元和108.15亿元。而且,去除其他项目的科研经费后,留给人工智能的所剩无几。

反观企业,华为2017年在科研方面的经费为103.63亿欧元,阿里巴巴为23.29亿欧元,而在2017年中国高校年度科研经费的前三十名之和还不如华为一家公司多,早在2016年百度单人工智能方面就投入101.5亿人民币。

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要求的环境和门槛之高,对国内高校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没有足够多的经费支持,相对来说研究困难也就越大。

人工智能因市场而生,与企业互通有无,相辅相成,人工智能的“奇点时刻”关键还是在于企业。

未来的教育,离不开人工智能,并且会因之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文 | 范儿哥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人工智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扫码关注公众号
OFweek人工智能网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