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畅溪制药完成B轮融资,聚焦吸入药物传递系统在细分领域的产品开发

2020-06-15 10:05
动脉网
关注

6月15日,国内专注吸入药物传递系统平台公司畅溪制药宣布完成8000万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一品红药业的子公司一品红制药等公司投资,所融资金将用于畅溪制药推进在研项目临床研究、充实研发团队和扩充研发管线等。

据悉,畅溪制药曾先后于2016年4月获得德联资本1000万元天使投资及2018年1月完成由国中创投领投,凯泰资本、德联资本跟投的A轮5500万元融资。

成立于2015年的畅溪制药,是一家拥有吸入制剂和吸入器设计开发技术的高科技平台公司,专注于利用其成熟的微粉化技术和先进的颗粒工程制剂技术平台以及相应的吸入器设计和评价技术平台,开发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COPD)及非呼吸道疾病的粉雾剂产品,并将产品商业化。

据中国哮喘联盟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哮喘患者约3500万人,并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近1亿,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更是高达8.2%。患病人数的增加,使得国内吸入制剂市场快速崛起。根据平安证券研报数据,我国国内哮喘和COPD用药市场约为170亿元。

对于获得本轮融资的相关情况,动脉网专访了畅溪制药创始人兼CEO陈东浩博士,从多个角度解析了畅溪制药不断受到资本青睐的原因。

掌握核心技术,打造中国顶尖的吸入给药技术平台

吸入制剂是指原料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合适介质中,以蒸气或气溶胶形式递送至肺部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液体或固体制剂。与片剂相比,吸入制剂可以直达病灶,不良反应较少,因此,目前呼吸科疾病主要采用吸入剂治疗,吸入制剂药物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由于吸入制剂尤其是粉雾剂属于高端制剂,涉及药械结合等问题,技术门槛高,因此目前在中国市场吸入制剂几乎被外资药企垄断,国内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5%。为了打破目前外资垄断的局面,畅溪制药给出了全新的吸入给药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畅溪制药的核心技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制剂技术平台和与之相匹配的吸入器设计优化和评估技术平台。“作为粉雾剂制剂的核心技术——微粉化技术方面,畅溪不但拥有传统成熟、被广大市场接受的气流粉碎技术,同时拥有较为先进的喷雾干燥技术。”陈东浩博士表示,正是通过此技术制备的干粉颗粒通过自主呼吸,同时借助吸入器将药物分子送至肺泡,从而达到治疗非呼吸道疾病的目的。

正因为畅溪制药拥有这两种微粉化技术,使得在药物开发中,可以根据药物分子的特点,选择采用合适的制剂方法进行开发。此外,通过喷雾干燥方法进行微粉化可以制备通常传统的气流粉碎方法,无法处理生物大分子,如多肽、蛋白和核酸药物分子,从而使畅溪制药在产品的布局上有其独特的风格。

接下来,畅溪制药将充分利用其在粉雾剂产品开发方面的优势,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以老药新用为出发点、小分子产品为基础,逐步将其颗粒工程技术应用于生物药物,如蛋白、多肽及小核酸,拓宽吸入药物治疗的适应症范围,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患者的依从性,为全球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且符合药物经济学规律的产品。

优质管理团队,丰富的产业化经验

目前,畅溪制药团队有近50人。其中,管理团队毕业于欧美名校,并来自欧美著名制药企业,既有丰富的国外科研和项目管理、生产过程放大等实际操作经验,又有长期国内新药开发、评估、生产、上市等方面的丰富经验。

创始人兼CEO陈东浩博士,曾任欧州跨国药企Chemo Group中国区总经理,北美知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Alnylam研发总监,是20多项吸入给药专利的主要发明人,曾作为创始科学家,与麻省理工学院著名教授Robert Langer共同创立AIR (Advanced Inhalation Research)公司。

在吸入产品领域,尤其是粉雾剂(DPI)研发、临床及产业化前期准备方面,陈东浩博士已有23年的工业经验,积累了丰富的从产品的可行性研究、制剂和吸入器开发和筛选及优化、动物模型、过程放大到临床研究等产品开发过程全产业链的产业化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陈东浩博士曾作为临床前——临床II期吸入胰岛素项目的CMC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吸入干粉制剂的配方筛选及优化,过程产业化放大及相关的技术转移。在全球小核酸领军企业Alnylam工作期间,作为公司研发总监和吸入小核酸治疗合胞病毒临床项目的负责人, 成功带领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将小核酸通过吸入的给药方式治疗合胞病毒,I 期临床取得预期成效,并在吸入给药领域,针对呼吸道疾病如哮喘、COPD ,非呼吸道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CNS) 以及抗病毒治疗,均拥有从研发、临床试验到报批的全流程的丰富产业化经验以及良好的组织领导和企业管理能力。

联合创始人陈岚博士是上海理工大学工程热物理学博士、悉尼大学药学院和南非斯坦凌布什大学食品工程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中国制药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制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新型药物递送技术及器械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被引论文,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PCT 授权1项。具备扎实的粉体、流体、机械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基础,擅长“药械互动”的高端制剂开发。目前负责公司的产品研发及相关工作。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