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翁婿联手年入10亿,中医品牌在港股会有什么新故事?

2021-06-28 09:54
节点财经
关注

/ 03 /

中医品牌在港股将有什么故事?

陷入净利润较低的循环后,固生堂也在求变,并开始试图在线上发展,提出打造OMO新中医医疗模式。

所谓OMO新中医医疗模式,指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线下及在线中医资源为患者提供数字化及标准化的中医医疗服务,打破传统中医诊断及治疗模式在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

长久以来,中医重视“望闻问切”,互联网让中医“悬丝把脉”,很难做到。所以,固生堂更重视的是利用线上完成线下问诊后的健康管理功能。

有意思的是,这种健康管理,就是互联网医疗机构常常提到的慢性病管理。

去年开始,在线问诊成了资本大风口,业内,好大夫、春雨医生、企鹅杏仁为首的项目都有一个新变化,不仅提供在线问诊,更打通全病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养护。

从底层逻辑看,目的就是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延长。固生堂也是如此。通过提供涵盖整个中医医疗周期以及所有健康管理场景的全面医疗管理服务,让10分钟的线下中医问诊,变成时间范围更长的管理服务。

几年前,固生堂就上线了“互联网+HMO”项目,通过固生堂APP,可供医生开通网络诊所,对患者进行回访、疾病管理、实时沟通以及远程诊疗。

不过,想要在线上发力慢性病管理,对手太多。这一功能几乎是所有在线问诊平台的标配,但目前,能以此挣大钱的企业还没有出现。互联网医疗企业仍是靠卖药挣钱。

卖药方面,固生堂也在完善中药产业链布局,比如参与建立GMP药材厂,同时参股中药GAP大品种种植基地等产业链布局。

在频频布局线上和药品产业链后,固生堂也遭遇了资金上的小危机。2018-2020年,固生堂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1950万元、9.24亿元及14.27亿元,招股书显示,流动负债净额高增主要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贸易应付款项、其他应付款项及应计费用以及应付债券的即期部分较高,于同日分别合计为3.18亿元、12.52亿元及19.05亿元所致。

年入10亿,但也不敌负债高企。内在财务出现麻烦,外部的竞争同样激烈。

提起固生堂不得不提到另一家百年企业——同仁堂。截至2021年6月18日收盘,同仁堂市值467.40亿元。这家历史悠久的企业,从为清宫供御药到现在家喻户晓,不仅有历史的沉淀,还有它本身的产品力。在2020年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0胡润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品牌榜》中,同仁堂甚至超过了贵州茅台,凭借的不是营收、利润,和二级市场的估值,而是自身的品牌形象。

中医认人,中医门诊也同样认品牌。与固生堂有所不同,同仁堂有更侧重于药品的研发收入。截至2020年,同仁堂医药工业共实现营业收入76.53亿元,其产品按治疗领域划分,以心脑血管类、补益类、清热类、妇科类为代表。在生产方面,拥有36个生产基地、110多条现代化生产线,可生产2600多种药品和保健食品。

相比之下,固生堂的营收重问诊,轻医药,这使得固生堂挣得都是“辛苦钱”。虽然固生堂已经是中医领域的一线梯队,但从市场看,固生堂没有同仁堂一样强大的品牌力。

如今,固生堂即将登陆港股,也需要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资本市场是否认可中医?行业角度,中医药研发长期以来面临作用机理不明、有效成分不清的困难,这是投资机构一直对医药股较为谨慎的原因。更值得一提的是,中药的增长空间不像化学药——只要研发出新药就会出现爆发性增长,中药短时间内很难大爆发。

但好在政策方面,十四五明确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但中医药行业,有医更有药,二级市场上,已经有一心堂、同仁堂这样的对标企业,从品牌看,固生堂难以抗衡百年老店。即便登陆港股,未来会不会出现爆发增长仍值得继续观察。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