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暗盘大涨超50%,亚盛医药今日上市,港交所迎来首个小分子药物原研创新公司

2019-10-28 09:57
动脉网
关注

另外还有两项细胞凋亡靶向化合物正处于临床I期或II期临床试验阶段,即APG-1387(泛IAP抑制剂)和APG-115(MDM2-p53抑制剂)。

除肿瘤外,亚盛医药在中国还有一项APG-115(MDM2-p53抑制劑)用于HBV治疗的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评估。

此外,亚盛医药还先后与嘉和生物、君实生物两家拥有PD-1免疫抑制剂的药企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与他们共同探索细胞凋亡蛋白抑制剂和PD-1免疫抑制剂在实体瘤和血液瘤治疗领域的联合用药效果。

“升级版格列卫”进入II期临床试验

另外,亚盛医药也致力于下一代TKI药物的研发。TKI是一类经临床验证和批准的抑制酪氨酸激酶的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在调节细胞功能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当失调时,会促进包括癌症在内的疾病发展和恶化。

目前最有名的TKI抑制剂当数“神药”格列卫,该产品是能够治疗由费城染色体突变导致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的特效药,可间接让CML成为可控慢性疾病。但格列卫使用过程中一直伴随耐药问题,约20%-30%的慢性期患者长期使用格列卫会出现治疗失败的现象。其中少数患者是对药物不敏感,多数患者则因为在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压力筛选下,产生了耐药性。

HQP1351是亚盛医药在研的TKI药物中最重要的候选药物,与属于一代TKI抑制剂的格列卫不同的是,该产品属于第三代BCR-ABL抑制剂,靶向不同种类的BCR-ABL突变体,解决了一代TKI抑制剂的耐药问题。目前HQP1351在国内正在进行关键II期临床试验,以治疗TKI抗药性慢性骨髓白血病(CML)患者。

此外,由于HQP1351也是KIT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有效抑制剂,亚盛医药同事也在研究针对现行疗法并无反应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治疗。

2018年11月,亚盛医药在血液肿瘤领域最为权威的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SH)上,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公布HQP1351的I期临床数据,引发业界的强烈关注。初步数据显示,HQP1351耐受性好,疗效显著。

在各大国际学术会议上,亚盛医药也频频亮相。2019年ASCO上,亚盛医药凭借两个在研细胞凋亡产品APG-115和APG-1387的最新临床试验数据,成功入选“2019ASCO表现突出企业”全球TOP20榜单,且是榜单中唯一的专注于小分子药物研发的中国原创新药企业。

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但市场值得期待

由于目前并没有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亚盛医药尚未从药品销售中获得任何收入。从招股书中来看,亚盛医药目前属于年年亏损的状态。公司在2016-2017年净亏损金额分别为1.07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和1.18亿元。

药物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但前期亏损对生物医药公司来说其实是常态。招股书显示,亚盛医药近三年的研发投入为4.71亿元,其中2016年、2017年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03亿元和1.19亿元,占到了公司净亏损额的95.2%和100.3%。

截止2019年6月,亚盛医药目前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7.61亿元 。本次的融资额主要将用于在研临床试验,其中42%将用于研发及将核心产品HQP1351商业化,13%将用于APG-1252 持续及规划临床试验,19%将用于APG-2575 持续及规划临床试验,19%将用于APG-115 持续及规划临床试验,6%将用于APG-1387及APG-2449 其余临床计划的持续及规划临床试验,余下1%将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由于公司目前有28个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且大部分都是全球同步进行,巨大的研发投入使得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但在生物技术领域中,企业的价值体现从来都不仅仅是当下是否盈利,市场更加看重的可能是公司的研发实力和产品的未来市场。纳斯达克市场有非常多产品还在研发阶段、团队规模小但市值不菲的生物技术公司。

港交所开放一年多以来,尽管前期内地药企价格表现喜忧参半,但随着时间的推进,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基石药业、君实生物等公司也收获了较为可观的市值。

亚盛医药的创始团队是国际上最早进入细胞凋亡与自噬双通道调节新靶点小分子抑制剂研发领域的团队之一。

杨大俊曾担任乔治城大学伦巴第癌症治疗中心副教授及高级研究员,担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是92篇论文的作者或合著者,拥有14项发明专利。王少萌博士是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并兼任密歇根大学综合癌症中心实验治疗计划联席总监。郭明博士曾在辉瑞公司担任多个技术及管理职位,并曾担任博腾制药独立非执行董事。

2019年1月,公司还与全球首屈一指的综合性癌症治疗机构MD Anderson癌症中心达成了一项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该合作将由MD Anderson癌症中心白血病系主任Hagop Kantarjian博士亲自领衔,双方将共同开展肿瘤领域联合研究,以推动包括APG-1252在内5个细胞凋亡药物及激酶靶向药物的临床开发。

此外,亚盛医药还在2018年1月成立了临床顾问委员会,指导和推进其原创细胞凋亡靶向药物和新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临床开发。

据了解,临床顾问委员会由ASCO前首席执行官Allen Lichter博士担任主席,其他成员还包括亚盛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王少萌、科罗拉多大学 Paul A. Bunn, Jr教授、内布拉斯加大学James O. Armitage 教授以及密西根大学 Arul Chinnaiyan 教授等多位国际公认的临床肿瘤学专家。

无论从团队还是产品,都可以看出公司过硬的研发实力。

亚盛医药目前的管线主要聚焦肿瘤、乙肝(HBV)和衰老相关的疾病,其中肿瘤市场可用千亿级来衡量。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18年,全球共有1.81亿例新发癌症病例,相当于平均每天有4.95万人被诊断为癌症。如果按年复合增长率2.4%计算,到2030年全球将有2.41亿例新发癌症患者。相当的,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预计也将从2018年的1,281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3,904亿美元,这个增长主要受到创新靶向治疗的推动。

在中国,2018年新发癌症病例达到了430万,约占全球癌症患者人数的23.7%。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表明,由于可供使用的新药有限,中国的肿瘤药物市场落后于其他主要工业国家。

随着国内抗肿瘤药物研发和国外进口药物引进监管支持不断增加,预计中国肿瘤药物市场将从2018年的238亿美元增加至2030年的998亿美元。

另外,亚盛医药的管线中还包括了针对急需治疗的HBV和衰老相关疾病的产品,这是两个患者数目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全球化医药市场。

HBV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病,弗若斯特沙利文估计,2018年全球有超过2.6亿人感染HBV,其中约有三分之一居住在中国。

2018年全球HBV治疗药物市场价值约35亿美元,以年复合增长率为4.7%估算,2023年该市场将上升至44亿美元,2030年预计将进一步增长到59亿美元。

在衰老相关疾病市场(如干性衰老相关黄斑病变,干性AMD)同样也具有巨大的为满足治疗需求。截止目前,全球市场内暂无针对干性AMD有效的治疗方法,2018年全球干性AMD患者数量约1.795亿。

在目前处于临床实验的8个产品中,HQP1351是目前临床进度最快的产品。这款被称为“升级版格列宁”的产品目前已进入关键注册临床Ⅱ期试验,有望于2020年申请新药上市。

文 | 周梦亚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